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7852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具体涉及合金制造领域,包括S1、熔炼过滤;S2、真空处理;S3、高温均质;S4、锻造;S5、阶段性热处理;S6、阶段性冷处理;S7、渗氮处理,最终制得热作模具钢。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传统的Co基体固溶转换成以C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合金制造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模具被誉为“现代工业之母”,足可见工模具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及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模具钢是模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模具材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是模具制造产业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基础,其品种、规格、质量对模具的性能、使用寿命和制造周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钢是经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金属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碳素钢(简称碳钢)与合金钢两大类。碳钢是由生铁冶炼获得的合金,除铁、碳为其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少量的锰、硅,及硫、磷等杂质。碳钢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又有良好的工艺性能,且价格低廉。因此,碳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碳钢的性能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于是人们研制了各种合金钢。合金钢是在碳钢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某些元素(称为合金元素)而得到的多元合金。与碳钢比,合金钢的性能有显著的提高,故应用日益广泛。
[0003]一般的合金钢在生产时,是在TP310奥氏体耐热钢的基础上,通过限制碳含量,并复合添加质量分数为0.20%~0.60%的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铌和质量分数为0.15%~0.35%的氮,利用析出弥散分布、细小的NbCrN相和富Nb的碳氮化物以及M23C6(M是Cr和可置换Cr的金属元素,如Fe)型碳化物来进行强化,获得纳米强化相,但是一般的生产的相较为单一,而且颗粒直径较大,数量较少,因此需要改变其组成成分以及研究其相适应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提高强化相的数量以及获取不同的相,缩小相的直径,以获得高密度纳米强化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强化相的数量以及获取不同的相,缩小相的直径,以获得高密度纳米强化相。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其中模具钢所使用的主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碳C:0.20~0.30%,硅Si:0.20~0.40%,锰Mn:0.40~0.6%,钼Mo:1.50~2.20%,镍Ni:0.50~0.80%,铌Nb:0.50~0.60%,钴Co:0.50~0.60%,铬Cr:5.00~5.40%,钇Y:0.01~0.03%,钒V:0.50~0.60%,O≤25ppm,N≤40ppm,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硫S≤0.006%,磷P≤0.018%。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操作骤:
[0007]S1、熔炼过滤:将原料在熔炼炉内加热至1500℃以上并熔炼成钢水,将所制得的钢水倒入过滤炉内去除多余的磷、硫等杂质;
[0008]S2、真空处理:向所述还原炉喷吹惰性气体,在吹气过程中可以对所述熔融态的物
料进行搅拌;
[0009]S3、高温均质:将冷却后的钢坯加热至1100℃,保温预定时间后,冷却至150℃进行第一次均质化,得到初次均质的钢锭,再次加热至1260℃

1300℃下均质5~8小时;
[0010]S4、锻造:采用三墩三拔变形工艺,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对钢坯进行锻造,始锻温度设定为1100℃~1150℃,终锻温度在900℃,加热完成后保温1

2小时取出锻造,当温度降到900℃时,回炉加热至始锻温度后再次循环锻造;
[0011]S5、阶段性热处理:
[0012]第一阶段,将高温扩散后的锻件以10℃~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650℃,保温1~2小时,水冷淬至室温;
[0013]第二阶段,将高温扩散后的锻件以7℃~12℃/min的升温速率至850℃~880℃,保温2~3小时,水冷淬至室温;
[0014]第三阶段,将高温扩散后的锻件以5℃~8℃/min的升温速率三次升温至1020℃~1050℃,保温20

25小时;
[0015]S6、阶段性冷处理:
[0016]预冷阶段,向炉内加压,使得压力值维持在5~8bar,将热处理后的锻件随炉冷却至820~900℃,保温2小时;
[0017]初冷阶段,将热处理后的锻件随炉冷却至400~450℃,释放炉内压力,保温2小时后,空冷至常温;
[0018]深冷阶段,将热处理后的锻件降温冷却至

120~

90℃,维持2小时后,出炉空冷至常温;
[0019]S7、渗氮处理:
[0020]初次渗氮处理,将冷处理后的锻件随炉加热至800℃~900℃,通过搅拌装置使炉内气体形成对流,该加热过程的时间控制在50min~70min,在势为1~1.8的氮化气气氛中进行,同时导入不饱和烃气体和氨气;
[0021]二次渗氮处理,在第二氮化处理工序,将炉内温度下降至500℃~600℃,加热室内导入氨气和氢气,使得氮势成为0.16~0.25,在氮势成为0.16~0.25的气氛中,保持2~4小时,出炉空冷至常温。
[002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S3中将钢坯加热至1100℃,保温预定时间后,冷却至175℃的步骤中,当所述钢坯的有效厚度大于350毫米时,所述冷却的速度为:为8

10℃/分钟﹔当所述钢坯的有效厚度小于350毫米之间时,所述冷却的速度为:10

20℃/分钟。
[0023]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S5中阶段性热处理过程中,水冷淬至室温可以选择油冷至室温或者气冷至室温。
[002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S6中,所述间隔性地导入不饱和烃气体和氨气的间隔时间为2min~6min,每次导入不饱和烃气体和氨气流量为(0.35~0.65)m3/h。
[0025]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所使用的主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碳C:0.20%,硅Si:0.20%,锰Mn:0.45%,钼Mo:2.00%,镍Ni:0.50%,铌Nb:0.55%,钴Co:0.50%,铬Cr:5.00%,钇Y:0.01%,钒V:0.50~0.60%,O≤25ppm,N≤40ppm,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硫S≤0.006%,磷P≤0.01%。
[002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所使用的主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碳C:0.25%,硅Si:0.30%,锰Mn:0.50%,钼Mo:1.90%,镍Ni:0.65%,铌Nb:0.55%,钴Co:0.55%,铬Cr:5.20%,钇Y:0.023%,钒V:0.55%,O≤25ppm,N≤40ppm,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硫S≤0.006%,磷P≤0.01%。
[002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所使用的主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碳C0.30%,硅Si:0.40%,锰Mn:0.6%,钼Mo:2.20%,镍Ni:0.80%,铌Nb: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其特征在于:其中模具钢所使用的主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碳C:0.20~0.30%,硅Si:0.20~0.40%,锰Mn:0.40~0.6%,钼Mo:1.50~2.20%,镍Ni:0.50~0.80%,铌Nb:0.50~0.60%,钴Co:0.50~0.60%,铬Cr:5.00~5.40%,钇Y:0.01~0.03%,钒V:0.50~0.60%,O≤25ppm,N≤40ppm,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硫S≤0.006%,磷P≤0.018%。2.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韧性热作模具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骤:S1、熔炼过滤:将原料在熔炼炉内加热至1500℃以上并熔炼成钢水,将所制得的钢水倒入过滤炉内去除多余的磷、硫等杂质;S2、真空处理:向所述还原炉喷吹惰性气体,在吹气过程中可以对所述熔融态的物料进行搅拌;S3、高温均质:将冷却后的钢坯加热至1100℃,保温预定时间后,冷却至150℃进行第一次均质化,得到初次均质的钢锭,再次加热至1260℃

1300℃下均质5~8小时;S4、锻造:采用三墩三拔变形工艺,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对钢坯进行锻造,始锻温度设定为1100℃~1150℃,终锻温度在900℃,加热完成后保温1

2小时取出锻造,当温度降到900℃时,回炉加热至始锻温度后再次循环锻造;S5、阶段性热处理:第一阶段,将高温扩散后的锻件以10℃~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650℃,保温1~2小时,水冷淬至室温;第二阶段,将高温扩散后的锻件以7℃~12℃/min的升温速率至850℃~880℃,保温2~3小时,水冷淬至室温;第三阶段,将高温扩散后的锻件以5℃~8℃/min的升温速率三次升温至1020℃~1050℃,保温20

25小时;S6、阶段性冷处理:预冷阶段,向炉内加压,使得压力值维持在5~8bar,将热处理后的锻件随炉冷却至820~900℃,保温2小时;初冷阶段,将热处理后的锻件随炉冷却至400~450℃,释放炉内压力,保温2小时后,空冷至常温;深冷阶段,将热处理后的锻件降温冷却至

120~

90℃,维持2小时后,出炉空冷至常温;S7、渗氮处理:初次渗氮处理,将冷处理后的锻件随炉加热至800℃~900℃,通过搅拌装置使炉内气体形成对流,该加热过程的时间控制在50min~70min,在势为1~1.8的氮化气气氛中进行,同时导入不饱和烃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德强吴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双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