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738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具体为:先将碳前驱体材料涂布在柔性基底上并烘干,形成薄膜;再将涂有碳前驱体的薄膜置于PVD镀膜设备中,镀硅薄膜;在硅薄膜上继续涂布碳前驱体材料并辊压,重复上述步骤,形成碳前驱体硅复合膜;之后将样品置于惰性气氛中进行煅烧,粉碎,将材料置于CVD炉中进行气相碳包覆,通入混合气体,进行保温反应,将CVD包覆后的材料进行筛分除磁,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小粒径气相分散硅与碳前驱体复合技术,实现碳与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的硅的均匀复合,并且通过后续固相或气相碳包覆,实现整个二次颗粒的完整均匀包覆,从而提高硅碳负极材料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锂电技术的进步,电池越来越朝着轻质化、微型化、长续航方向发展,因此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石墨负极材料越来越接近其理论容量372mAh/g,硅基负极材料相比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是当前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核心材料。但是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给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降低硅碳负极材料的膨胀,提高电池循环性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0003]目前,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主要是将纳米硅材料与碳材料进行复合,通常是先制备纳米硅材料,然后再与碳前驱体材料进行复合,进而制备成硅碳复合材料。为了缓解硅在脱嵌锂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以及循环恶化问题,需要将硅材料纳米化。理论上来说,纳米硅尺寸越小,其膨胀性能越好,同时其抗氧化性和分散性越差。当前硅纳米化的主要手段是砂磨法、气相裂解法。这些制备方法单独制备的纳米硅,要么粒径较大,要么团聚较为严重,之后与碳进行复合效果较差,因而给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前常规硅碳材料基本是采用100nm以上的纳米硅与碳材料实现复合制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商业化应用,但是仍然面临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掺混量较少,容量搭配低,膨胀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小粒径的气相分散硅与碳前驱体复合,实现碳与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硅的均匀复合,从而提高硅碳负极材料的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0007]S1、将碳前驱体材料涂布在柔性基底上并烘干,形成均匀薄膜;
[0008]S2、将涂有碳前驱体的薄膜置于PVD镀膜设备中,均匀镀一层硅薄膜;
[0009]S3、在硅薄膜上继续涂布一层碳前驱体材料并辊压,得到碳前驱体硅复合薄膜;
[0010]S4、重复步骤S2

S3,形成一定厚度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
[0011]S5、将含基底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样品置于惰性气氛煅烧炉中进行煅烧;
[0012]S6、将煅烧后的材料进行粉碎,粉碎到D50=3~10μm;
[0013]S7、将粉碎后的材料置于CVD炉中进行气相碳包覆,通入乙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在500~700℃下保温1~5h;
[0014]S8、将CVD包覆后的材料进行筛分除磁,即得到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
[0015]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
[0016]步骤S1中,柔性基底材料为PP、PET、PI、PE、PC、PMMA 中的任意一种;碳前驱体材料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沥青、葡萄糖中的任意一种。
[0017]步骤S2中,硅薄膜的厚度不大于50nm。
[0018]步骤S4中,碳前驱体硅复合膜的厚度为100~8000μm。
[0019]步骤S5中,煅烧温度为400~600℃,煅烧时间为1~5h。
[0020]步骤S7中,混合气体中乙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0.2~1:1。
[0021]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小粒径气相分散硅与碳前驱体复合技术,实现了前驱体碳与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的硅的均匀复合,并且通过后续固相或气相碳包覆,实现整个二次颗粒的完整均匀包覆,从而提高硅碳负极材料性能。由于纳米硅与碳的复合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既确保了复合的均匀性,同时又具有纳米级硅碳复合时良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流程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表面形貌图(一);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表面形貌图(二);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表面形貌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专利技术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第一步硅碳复合前驱体膜制备:在柔性基底上通过涂布工艺制备碳前驱体薄膜,之后在薄膜上采用磁控溅射、热蒸发等沉积方式沉积纳米硅,如此交替往复得到一定厚度的硅碳复合前驱体膜,并通过辊压的方式使膜层致密,纳米硅与前驱体碳实现紧密接触;第二步:膜层煅烧成碳:将膜层置于惰性气氛炉中高温煅烧,从而将纳米硅与碳实现固定,确保颗粒具有一定的抗压实性;第三步:将煅烧后的材料粉碎到一定粒度,得到硅碳粉末;第四步:将硅碳粉末通过二次包覆即得到成品硅碳材料。
[0028]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0029]S1、将碳前驱体材料涂布在柔性基底上并烘干,形成均匀薄膜;
[0030]柔性基底材料为PP、PET、PI、PE、PC、PMMA中的任意一种;
[0031]碳前驱体材料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沥青、葡萄糖中的任意一种;
[0032]S2、将涂有碳前驱体的薄膜置于PVD镀膜设备中,均匀镀一层硅薄膜;
[0033]其中,PVD镀膜可以是磁控溅射镀膜、电阻式热蒸发镀膜、电子束热蒸发镀膜中的任意一种;
[0034]硅薄膜的厚度<50nm;
[0035]S3、在硅薄膜上继续涂布一层碳前驱体材料并辊压,得到碳前驱体硅复合薄膜;
[0036]S4、重复步骤S2

S3,形成一定厚度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
[0037]碳前驱体硅复合膜的厚度为100~8000μm;
[0038]S5、将含基底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样品置于惰性气氛煅烧炉中进行煅烧;
[0039]煅烧温度为400~600℃,煅烧时间为1~5h。
[0040]S6、将煅烧后的材料进行粉碎,粉碎到D50=3~10μm;
[0041]粉碎可以是机械粉碎,也可以是气流粉碎;
[0042]S7、将粉碎后的材料置于CVD炉中进行气相碳包覆,通入乙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在500~700℃下保温1~5h;
[0043]混合气体中乙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0.2~1;
[0044]S8、将CVD包覆后的材料进行筛分除磁,即得到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
[0045]由于单独制备的纳米硅,粒径较大,团聚较为严重,在与碳进行复合时效果较差,进而导致硅碳负极材料性能仍难以达到大规模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小粒径气相分散硅与碳前驱体复合技术,从而实现碳与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硅的均匀复合,并且通过后续气相或固相碳包覆,实现纳米硅的完整均匀包覆,从而提高硅碳负极材料性能。由于纳米硅与碳的复合是在真空条件下同时进行,既确保了复合的均匀性,同时又具有在纳米级复合时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S1、将碳前驱体材料涂布在柔性基底上并烘干,形成均匀薄膜;S2、将涂有碳前驱体的薄膜置于PVD镀膜设备中,均匀镀一层硅薄膜;S3、在硅薄膜上继续涂布一层碳前驱体材料并辊压,得到碳前驱体硅复合薄膜;S4、重复步骤S2

S3,形成一定厚度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S5、将含基底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样品置于惰性气氛煅烧炉中进行煅烧;S6、将煅烧后的材料进行粉碎,粉碎到D50=3~10μm;S7、将粉碎后的材料置于CVD炉中进行气相碳包覆,通入乙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在500~700℃下保温1~5h;S8、将CVD包覆后的材料进行筛分除磁,即得到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柔性基底材料为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立帅曹新龙张长安杨乐杨静屈涛
申请(专利权)人:泾河新城陕煤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