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7369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发光组件、隔离柱、散射粒子、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隔离柱,设置在两个相邻发光单元之间,两个相邻隔离柱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出光面的面积小于发光单元的出光面的面积;散射粒子,分布在容纳腔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位于容纳腔中,且均与隔离柱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当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电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散射粒子的电性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通电状态,以改变散射粒子的分布状态,控制显示面板的出光角度,从而方便快捷的切换显示面板的防窥模式和分享模式。快捷的切换显示面板的防窥模式和分享模式。快捷的切换显示面板的防窥模式和分享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设备的不断普及和使用,使用者越来越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因此防窥这一概念逐渐被使用者重视。常用的防窥功能是通过在显示器上贴一层防窥膜来实现,但在需要和他人分享观看时,会因防窥膜已固定无法切换,导致无法与他人分享。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可方便快捷的切换防窥模式和分享模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0005]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0006]隔离柱,设置在两个相邻发光单元之间,两个相邻隔离柱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开口面积小于发光单元出光面的面积;
[0007]散射粒子,分布在容纳腔中;
[0008]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位于容纳腔中,且均与隔离柱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互间隔设置;
[0009]当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电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散射粒子的电性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同。
[0010]可选地,隔离柱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位于发光单元之间,第二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端面的面积。
[0011]可选地,隔离柱还包括第一隔离柱与第二隔离柱,第一隔离柱的一端与第二隔离柱相连接,另一端位于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设置在第一隔离柱的侧壁上。
[0012]可选地,第一隔离柱包括第一子端面与第二子端面,第一子端面位于发光单元之间,第二子端面与第二隔离柱连接,第二子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子端面的面积。
[0013]可选地,第二隔离柱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子端面与第四子端面,第三子端面与第一隔离柱连接,第四子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三子端面的面积。
[0014]可选地,发光单元还包括发光层、阳极层和阴极层,阴极层位于发光层的出光面一侧,阳极层位于发光层的背光面一侧。
[0015]可选地,还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的一侧与阴极层连接,另一侧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连接。
[0016]可选地,还包括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相邻发光单元的阳极层之间,且第二绝缘层的一侧与隔离柱连接。
[0017]可选地,还包括分散介质,分散介质位于容纳腔中,散射粒子分布在分散介质中。
[0018]可选地,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覆盖在容纳腔的出光面及隔离柱的第二端面上。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光组件、隔离柱、散射粒子、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隔离柱,设置在两个相邻发光单元之间,两个相邻隔离柱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出光面的面积小于发光单元的出光面的面积;散射粒子,分布在容纳腔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位于容纳腔中,且均与隔离柱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当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电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散射粒子的电性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显示面板处于防窥模式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电被施加相反的电压,此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带电的散射粒子受电场作用,吸附在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上,发光组件正向发出的光线只能从容纳腔开口的正面射出,而隔离柱挡住了发光组件向侧方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因此只有正面观看者能接收到从容纳腔开口射出的小角度光线,侧边的观看者则接收不到发光组件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而达到防窥的效果。当显示面板处于分享模式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没有被施加电压,此时散射粒子之间因电性相同而在电荷斥力的作用下分散开来,分布在容纳腔中,发光组件的光线经散射粒子的散射,从容纳腔开口的各个方向散射出去,不同角度的观看者都可以接收到光线,进而达到分享观看的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通电状态,从而方便快捷的切换显示面板的防窥模式和分享模式。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显示面板防窥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显示面板分享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隔离柱的侧视结构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隔离柱和第二隔离柱的侧视结构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隔离柱和第二隔离柱的分解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本专利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
含义。
[002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包括发光组件、隔离柱2、散射粒子3、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其中,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隔离柱2,设置在两个相邻发光单元1之间,两个相邻隔离柱2之间形成有容纳腔A,容纳腔A的出光面的面积小于发光单元1的出光面的面积;散射粒子3,分布在容纳腔A中;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均位于容纳腔A中,且均与隔离柱2连接,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相互间隔设置;当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通电时,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的电性相反,散射粒子3的电性与第一电极4或第二电极5的电性相同。
[0028]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处于防窥模式时,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通电被施加相反的电压,此时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之间形成电场,如图1所示,带电的散射粒子3受电场作用,吸附在第一电极4或第二电极5上,发光组件正向发出的光线只能从容纳腔A开口(出光面)的正面射出,而隔离柱2挡住了发光组件向侧方发出的大角度光线,因此只有正面观看者能接收到从容纳腔A开口射出的小角度光线,侧边的观看者则接收不到发光组件发出的大角度光线,从而达到防窥的效果。
[0029]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处于分享模式时,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5没有被施加电压,如图2所示,此时散射粒子3之间因电性相同而在电荷斥力的作用下分散开来,分布在容纳腔A中,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单元;隔离柱,设置在两个相邻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两个相邻所述隔离柱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光面的面积;散射粒子,分布在所述容纳腔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均与所述隔离柱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通电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所述散射粒子的电性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柱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柱还包括第一隔离柱与第二隔离柱,所述第一隔离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隔离柱相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柱的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柱包括第一子端面与第二子端面,所述第一子端面位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文龙程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