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697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发光器件层,发光器件层设置于衬底基板上,且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和位于有效发光区之外的非发光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吸光层,第一吸光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的朝向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并且第一吸光层对应非发光区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发光器件层的朝向出光侧的一侧设置第一吸光层,第一吸光层用于吸收非发光区的金属电极反射的环境光,从而取代传统结构中的偏光片,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OLED显示器逐渐成为主流。在现有柔性OLED显示器的多层结构中,偏光片(Polarizer,POL)主要用于阻止外部射入OLED显示器内部的光线射出OLED显示器,以提高OLED显示器的对比度。但是,偏光片在提高OLED显示器对比度的同时,由于偏光片的膜层厚度较厚,因此大大增加了制造轻薄的OLED显示器的难度。尤其是将OLED显示器应用于柔性显示时,多层结构使得OLED显示器整体厚度较厚,对应弯折区域的应力也越大,从而导致柔性OLED显示器弯折区域的折痕越明显。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减小OLED显示器的厚度,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能够解决现有OLED显示器的厚度较厚以及弯折区折痕明显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0007]衬底基板;
[0008]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之外的非发光区;以及
[0009]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
[0010]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
[0011]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
[0012]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光层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重合。
[0013]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阳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0014]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
[0015]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底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
[0016]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吸光层,所述第二吸光层位于所述阳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且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
[0017]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包括对应所述非发光区的第一部分,
所述第二吸光层覆盖所述阳极的第一部分。
[0018]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
[0019]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吸光层的朝向所述出光侧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和第三吸光层,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第三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的背向所述发光器件层一侧的表面上。
[0020]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吸光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0021]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层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触控层和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0023]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线和第三吸光层,所述触控电极线位于所述非发光区,所述第三吸光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线的背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上。
[0024]可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吸光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电极线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在发光器件层的朝向出光侧的一侧设置第一吸光层,并且将第一吸光层覆盖于发光器件层的非发光区,其中,第一吸光层用于吸收非发光区的金属电极反射的环境光,可取代传统的偏光片结构,并且第一吸光层制备于显示面板的内部,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另外,当显示面板应用于柔性显示时,还可减轻显示面板弯折区的折痕问题。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28]图2是图1中的第一吸光层的涂覆区域示意图;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0]图4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层处于发光时的截面示意图;
[0031]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2]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3]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4]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0035]图9是图8中的显示面板的触控层的截面示意图;
[0036]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0037]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39]请参阅图1

图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衬底基板10和发光器件层20,所述发光器件层20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上。其中,所述衬底基板10上设置有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器件层20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且所述发光器件层20响应于所述驱动电路提供的驱动信号进行发光。所述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100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100之外的非发光区200。
[0040]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A(即出光面),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有效发光区和位于所述有效发光区之外的非发光区;以及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光层为半导体吸光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光层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层叠的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所述阳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吸光层设置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出光侧一侧的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底发射结构时,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阴极的朝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光器件层为顶发射结构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吸光层,所述第二吸光层位于所述阳极的背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上,且对应所述非发光区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包括对应所述非发光区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大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