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70818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31
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纤维层的织造:采用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为经纱,以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为纬纱,采用织机进行复合混纺,织造得到第一纤维层;纬纱上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的配伍比例为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纤维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专用线又称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线,它与普通家用电线是不一样的。普通家用电线是铜质单蕊电线,有一定硬度。而汽车电线都是铜质多蕊软线,有些软线细如毛发,几条乃至几十条软铜线裏在塑料绝缘管(聚氯乙烯)内,柔软而不容易折断。
[0003]汽车专用线是汽车电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件,随着汽车电器的大量应用,以及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产生,汽车使用的汽车专用线的使用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其实际使用标准也在进一步提升,以帮助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0004]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专用线,为了解决电磁干扰环境下、汽车专用线的电流传输性能会降低的问题,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会设置电磁屏蔽层,电磁屏蔽层是抗电磁干扰、治理电磁污染的有效手段,采用金属纤维与普通纤维混纺、金属纤维与合成纤维交织法制备的电磁屏蔽纤维层,屏蔽性能好,还具有柔软性和可纺性,备受青睐,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材料单一, 能够屏蔽的电磁波频段有限。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电磁屏蔽纤维层大部分是通过反射电磁波达到防护作用,易对附近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或对周围人体造成电磁损伤,且极易形成多次反射增益,因此,需要研发出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以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简单,电磁屏蔽纤维层采用双层结构,优于单层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屏蔽效能,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通过合理的配伍方式和织物参数,使得电磁屏蔽纤维层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很大程度提升吸波性能,应用前景广泛。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纤维层的织造:采用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为经纱,以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为纬纱,采用织机进行复合混纺,织造得到第一纤维层;纬纱上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的配伍比例为1

5:1,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200

280根/10cm,厚度为0.5

0.7mm;(2)第二纤维层的织造:采用不锈钢复合纤维二为经纱,以碳复合纤维为纬纱,采用织机进行复合混纺,织造得到第二纤维层;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240

300根/10cm,厚度为0.4

0.5mm;(3)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电磁屏蔽纤维层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第一纤维层,内层为第二纤维层,将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粘合制得电磁屏蔽纤维层。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采用双层结构,外层为第一纤维层,内
层为第二纤维层,优于单种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屏蔽效能, 且外层为第一纤维层时屏蔽效能要更高。
[0008]其中,第一纤维层中,碳纳米管是理想的一维吸波材料,在微波吸收是具有量子效应,且吸收电磁的带宽范围大,碳纳米管复合纤维混入了碳纳米管吸波材料,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与银纤维均为高导电纤维,通过张力较大的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为经纱、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为纬纱的配伍方式和合理的织物参数,织造出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很大程度提升吸波性能的第一纤维层,大部分电磁波在第一纤维层就被反射衰减、吸收, 这样就可以减少电磁波多次反射增益;其中,第二纤维层中,碳复合纤维的反射率值在整个频域内均为负值,具有一定的宽频吸波能力 ,通过张力较大的不锈钢复合纤维二为经纱、碳复合纤维为纬纱的配伍方式和合理的织物参数,织造出电磁屏蔽性能次于第一纤维层、成本更低、具有一定吸波能力的第二纤维层。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叠加整体屏蔽效能、吸波能力更佳。
[0009]进一步的,上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所述不锈钢复合纤维一由30%的不锈钢纤维和70%的涤纶纤维组成,所述不锈钢复合纤维一的细度为65tex,电阻为5.70Kohm。
[0010]本专利技术选择成型工艺为混纺纱、成分含量不锈钢纤维30%与涤纶纤维70%的不锈钢复合纤维一。
[0011]进一步的,上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由10%的碳纳米管纤维和90%的尼龙纤维组成,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的细度为18tex,电阻为2011Kohm。
[0012]本专利技术选择成型工艺为包芯纱、成分含量碳纳米管纤维10%与尼龙纤维90%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
[0013]进一步的,上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所述银纤维由20%的银和80%的涤纶纤维组成,所述银纤维的细度为20tex,电阻为0.045Kohm。
[0014]本专利技术选择成型工艺为表面镀银、成分含量银20%与涤纶纤维80%的银纤维。
[0015]进一步的,上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所述不锈钢复合纤维二由24%的不锈钢纤维和76%的涤纶纤维组成,所述不锈钢复合纤维二的细度为61tex,电阻为5.09Kohm。
[0016]本专利技术选择成型工艺为混纺纱、成分含量不锈钢纤维24%与涤纶纤维76%的不锈钢复合纤维。
[0017]进一步的,上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所述碳复合纤维由60%的碳纤维、30%的涤纶纤维、10%棉纤维组成,所述碳复合纤维的细度为6tex,电阻为2865Kohm。
[0018]本专利技术选择成型工艺为混纺纱、成分含量碳纤维60%与涤纶纤维30%、棉纤维10%的碳复合纤维。
[0019]进一步的,上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所述第二纤维层为平纹结构,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280根/10cm。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采用双层结构,外层为
第一纤维层,内层为第二纤维层,优于单种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屏蔽效能, 且外层为第一纤维层时屏蔽效能要更高;(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碳纳米管复合纤维混入了碳纳米管吸波材料,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与银纤维均为高导电纤维,通过张力较大的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为经纱、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为纬纱的配伍方式和合理的织物参数,织造出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很大程度提升吸波性能的第一纤维层,大部分电磁波在第一纤维层就被反射衰减、吸收, 这样就可以减少电磁波多次反射增益;(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通过张力较大的不锈钢复合纤维二为经纱、碳复合纤维为纬纱的配伍方式和合理的织物参数,织造出成本更低、电磁屏蔽性能优异的具有一定吸波能力的第二纤维层,应用前景广泛。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实施例1、2、3与对比例1、2、3、4结合实验数据,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纤维层的织造:采用不锈钢复合纤维一为经纱,以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为纬纱,采用织机进行复合混纺,织造得到第一纤维层;纬纱上碳纳米管复合纤维与银纤维的配伍比例为1

5:1,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200

280根/10cm,厚度为0.5

0.7mm;(2)第二纤维层的织造:采用不锈钢复合纤维二为经纱,以碳复合纤维为纬纱,采用织机进行复合混纺,织造得到第二纤维层;经纱、纬纱的密度均为240

300根/10cm,厚度为0.4

0.5mm;(3)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电磁屏蔽纤维层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第一纤维层,内层为第二纤维层,将第一纤维层与第二纤维层粘合制得电磁屏蔽纤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复合纤维一由30%的不锈钢纤维和70%的涤纶纤维组成,所述不锈钢复合纤维一的细度为65tex,电阻为5.70Koh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专用线电磁屏蔽纤维层的制备工艺,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可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智禾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