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及其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581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56
本申请公开全地形车及其车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及其车架,包括一第一车侧架、一第二车侧架和一车顶架。第一车侧架与第二车侧架间隔设置,第一车侧架与第二车侧架适于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两侧。车顶架设置在第一车侧架和第二车侧架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车侧架和第二车侧架的上部可拆卸相连,以形成能够容纳全地形车车身上方座椅的乘坐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及其车架,能够提高全地形车的乘坐安全性,且拆装方便,使用灵活,储存时占用空间小。储存时占用空间小。储存时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全地形车领域,尤其涉及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因其结构与摩托车十分相似,且许多部件与摩托车通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四轮摩托车”,是指在任何地形上均可以正常行驶的车辆,例如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也可自如行走,其具有简单实用和越野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多种用途。
[0003]然而,目前常见的全地形车的座椅通常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座椅外侧无防护措施,这大大增加了乘坐全地形车的危险性。或者,全地形车车身上方焊接一个结构较为复杂的车架,将全地形车车身上方的座椅直接罩在里面,不使用时,全地形车占用的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全地形车及其车架,能够提高所述全地形车的乘坐安全性,且拆装方便,使用灵活,储存时占用空间小。
[0005]为达到本技术以上至少一个优势,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全地形车车架,包括:一第一车侧架和一第二车侧架,所述第一车侧架与所述第二车侧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车侧架与所述第二车侧架适于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两侧;以及,一车顶架,所述车顶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的上部可拆卸相连,以形成可容纳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上方座椅的乘坐空间。
[000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车顶架包括至少一顶部杆,所述顶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的顶部可拆卸相连。
[000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顶部杆为多个,多个所述顶部杆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000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形成有与所述乘坐空间连通的一乘坐进出口。
[000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包括一边框架和一侧分隔杆,所述边框架内部中空,所述侧分隔杆设置在所述边框架内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架的顶部和底部相连,以将所述边框架分隔成前座框架和后座框架,所述前座框架形成有所述乘坐进出口。
[001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包括一侧拦杆,所述侧拦杆设置在所述后座框架内,且所述侧拦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分隔杆和所述边框架相连。
[001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包括至少一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侧分隔杆和/或所述边框架上。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均包括至少一车架安装杆,所述边框架底部形成有至少一车架安装孔,所述车架安装杆穿过并伸出所述车架安装孔,以与所述全地形车的车身可拆卸相连。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的内侧形成有一内侧平面安装部,所述车顶架两端分别形成有一端部平面安装部,所述内侧平面安装部和所述端部平面安装部均呈平面状且两者相抵接,所述内侧平面安装部和所述端部平面安装部分别对应形成有内侧安装孔和端部安装孔,所述全地形车车架包括至少两个架体安装杆,所述架体安装杆紧固于所述内侧安装孔和所述端部安装孔内,以将所述第一车侧架、所述第二车侧架和所述车顶架可拆卸相连。
[0014]为达到本技术上述至少一个优势,本技术提供全地形车,包括车身、座椅和如上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所述第一车侧架与所述第二车侧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车身两侧,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车身上方且位于所述乘坐空间内。
附图说明
[0015]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车架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车架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示出了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8]10:第一车侧架,101:乘坐进出口,12:边框架,1201:车架安装孔,13:侧分隔杆,14:侧拦杆,15:把手,16:内侧平面安装部,1601:内侧安装孔;
[0019]20:第二车侧架;
[0020]30:车顶架,31:顶部杆,311:端部平面安装部;
[0021]40:乘坐空间,401:前座空间,402:后座空间;
[0022]50:中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2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0026]参考图1至图3,依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全地形车车架将在以下被详细地阐述,所述全地形车主要包括车身、设置在车身上方的座椅以及设置在车身下方的轮胎等。
所述全地形车车架用于设置在全地形车车身上方,提高所述全地形车的乘坐安全性。所述全地形车车架包括一第一车侧架10、一第二车侧架20和一车顶架30。
[0027]具体地,所述第一车侧架10与所述第二车侧架2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车侧架10与所述第二车侧架20适于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两侧。所述车顶架30设置在所述第一车侧架10和所述第二车侧架20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侧架10和所述第二车侧架20的上部可拆卸连接,以形成可容纳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上方座椅的乘坐空间40。
[0028]这样一来,所述全地形车车架的使用方法可如下述所示:
[0029]在驾驶所述全地形车之前,将所述第一车侧架10和所述第二车侧架20分别安装在所述全地形车身两侧,将所述车顶架3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车侧架10和所述第二车侧架20的上部。所述第一车侧架10、所述第二车侧架20以及所述车顶架30之间形成的空间能够容纳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上方座椅。由此,在所述全地形车被驾驶行进时,乘客始终坐在所述乘坐空间40内。这样一来,在遭遇碰撞时,所述全地形车车架能够对碰撞物例如发生意外的其他车辆起到阻挡作用,防止所述乘坐空间40内的乘客被碰撞受伤,提高所述全地形车的乘坐安全性。当不需使用所述全地形车时,可先将所述车顶架30从所述第一车侧架10和所述第二车侧架20上拆卸下来,然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车侧架和一第二车侧架,所述第一车侧架与所述第二车侧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车侧架与所述第二车侧架适于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两侧;以及,一车顶架,所述车顶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的上部可拆卸相连,以形成可容纳所述全地形车车身上方座椅的乘坐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架包括至少一顶部杆,所述顶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所述第二车侧架的顶部可拆卸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杆为多个,多个所述顶部杆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形成有与所述乘坐空间连通的一乘坐进出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包括一边框架和一侧分隔杆,所述边框架内部中空,所述侧分隔杆设置在所述边框架内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架的顶部和底部相连,以将所述边框架分隔成前座框架和后座框架,所述前座框架形成有所述乘坐进出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侧架和/或所述第二车侧架包括一侧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晋铎黄晋凯
申请(专利权)人:准提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