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5455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以及两个吊具,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分别用于抓取碳化硅晶筒的两端;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均包括安装座、两个相对设置的抓臂以及开合驱动机构,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抓臂分别铰接在安装座的两端;开合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抓臂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设置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以及两个吊具,能够增大对碳化硅晶筒的抓取重量,抓取重量可达到30~50t;并且,通过两个吊具可以调整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的间距以及高度,从而能够调整碳化硅晶筒在吊出时的倾斜角度,以将碳化硅晶筒从裂缝处折断,减少了碳化硅晶筒在吊出时所受的阻力,从而能够使碳化硅晶筒从炉体中分段吊出。分段吊出。分段吊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化硅晶筒吊具
,尤其涉及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碳化硅生产过程中,碳化硅晶筒采用人工清理、破碎、小块吊出的方式,当冷却完毕后,工人需进入炉体内清理晶筒周围保温料及部分黄皮,挖出碳化硅晶筒,随后利用电镐等工具破开碳化硅晶筒上部,再人工清空碳化硅晶筒内部石墨,最后把碳化硅晶筒破成小块,利用桥式起重机吊出冶炼炉。然而,有些炉体设置在地面以下的槽型空间内,温度高,并有少量水煤气和硫化氢残留,传统碳化硅晶筒吊出方式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存在安全与职业健康风险等一系列弊端,并且装炉、冶炼、出炉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要求,其中出炉必须在9天内完成,传统方式不适用于30000KVA以上的特大型炉碳化硅晶筒吊出作业。
[0003]专利(申请号:201922448046.0)公开了一种碳化硅大块物料转运装置,包含:双臂机械手,该双臂机械手分别具备至少一个第一连杆借助关节轴铰接而成的两个抓杆,所述的两个抓杆各自其中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铰接在一起,且两个抓杆相对于第一转轴对称布置;至少四个第二连杆,该至少四个第二连杆通过第二转轴分别铰接于两个抓杆上,且该至少四个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一转轴对称布置;动力装置,该动力装置与第一转轴的距离可调节,且其上设有吊耳;至少四个第三连杆,该至少四个第三连杆两两为一组,每组的两个第三连杆各自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分别铰接在相对第一转轴对称的第二连杆上,第三转轴枢设在动力装置上,每组的两个第三连杆各自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铰接在一起,且每组的两个第三连杆相对第四转轴对称布置。
[0004]上述方案中的碳化硅大块物料转运装置只能对碳化硅大块物料进行转运,而在转运前,还需要人工对碳化硅晶筒进行破碎,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碳化硅大块物料转运装置在使用时,需要提前对碳化硅晶筒进行人工破碎,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以及两个与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一一对应设置的吊具,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分别用于抓取碳化硅晶筒的两端,所述吊具用于起吊对应的所述第一抓具或所述第二抓具;所述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均包括:
[0007]安装座;
[0008]两个相对设置的抓臂,分别铰接在所述安装座的两端,两个所述抓臂底端的内壁均形成有一用于放置碳化硅晶筒的支撑面;
[0009]开合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抓臂分别同时绕其与所述安装座的铰接处转
动,以实现两个所述抓臂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抓具以及所述第二抓具的张开或闭合动作。
[0010]进一步的,所述开合驱动机构包括两个分别铰接在所述安装座两端的伸缩驱动件,所述伸缩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同侧的所述抓臂铰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伸缩驱动件为气缸、液压缸或电动推杆。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抓具的所述安装座上铰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二抓具的所述安装座上固定设置有销钉,所述连接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调节槽,所述销钉活动穿过所述调节槽。
[0013]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吊环。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吊环在所述安装座的顶部对称设置有两个。
[0015]进一步的,所述抓臂的内壁固定设置有隔热垫。
[0016]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垫为石棉网隔热垫。
[001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面为与碳化硅晶筒外表面的形状相吻合的弧形支撑面。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抓具或所述第二抓具完全闭合后,两个所述抓臂的底端到位于其内部的碳化硅晶筒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不超过50
°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0020](1)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以及两个与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一一对应设置的吊具,能够增大对碳化硅晶筒的抓取重量,抓取重量可达到30~50t;并且,通过两个所述吊具可以调整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的间距以及高度,从而能够调整碳化硅晶筒在吊出时的倾斜角度,以将碳化硅晶筒从裂缝处折断,减少了碳化硅晶筒在吊出时所受的阻力,从而能够使碳化硅晶筒从炉体中分段吊出;
[0021](2)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中的两个所述抓臂底端的内壁均形成有一用于放置碳化硅晶筒的支撑面,使得碳化硅晶筒可自然地放置于该支撑面上,避免抓臂对碳化硅晶筒产生挤压力而导致碳化硅晶筒在抓取或提升过程中破碎。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的正视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的左视图;
[0024]图3是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具或第二抓具张开至一定角度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5]图4是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具或第二抓具开始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6]图5是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具或第二抓具闭合至碳化硅晶筒和底层填充料的结合面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7]图6是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具或第二抓具完全闭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8]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抓具1和第二抓具2,以及两个与所述第一抓具1和所述第二抓具2一一对应设置的吊具3,所述第一抓具1和所述第二抓具2分别用于抓取碳化硅晶筒4的两端,所述吊具3用于起吊对应的所述第一抓具1或所述第二抓具2;所述第一抓具1和第二抓具2均包括安装座11、两个相对设置的抓臂12以及开合驱动机构13,其中,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抓臂12分别铰接在所述安装座11的两端,两个所述抓臂12底端的内壁均形成有一用于放置碳化硅晶筒4的支撑面,碳化硅晶筒可自然地放置于该支撑面上,避免抓臂12对碳化硅晶筒产生挤压力而导致碳化硅晶筒在抓取或提升过程中破碎;所述开合驱动机构13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抓臂12分别同时绕其与所述安装座11的铰接处转动,以实现两个所述抓臂12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抓具1以及所述第二抓具2的张开或闭合动作。
[0031]所述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抓具1和第二抓具2,以及两个与所述第一抓具1和所述第二抓具2一一对应设置的吊具3,能够增大对碳化硅晶筒的抓取重量,抓取重量可达到30~50t;并且,通过两个所述吊具3可以调整所述第一抓具1和所述第二抓具2的间距以及高度,从而能够调整碳化硅晶筒在吊出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以及两个与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一一对应设置的吊具,所述第一抓具和所述第二抓具分别用于抓取碳化硅晶筒的两端,所述吊具用于起吊对应的所述第一抓具或所述第二抓具;所述第一抓具和第二抓具均包括:安装座;两个相对设置的抓臂,分别铰接在所述安装座的两端,两个所述抓臂底端的内壁均形成有一用于放置碳化硅晶筒的支撑面;开合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抓臂分别同时绕其与所述安装座的铰接处转动,以实现两个所述抓臂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抓具以及所述第二抓具的张开或闭合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驱动机构包括两个分别铰接在所述安装座两端的伸缩驱动件,所述伸缩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同侧的所述抓臂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驱动件为气缸、液压缸或电动推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晶筒转移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晓灵王立公李秋南丁志玉刘文兵陈微微周波许斌刘凯吴急涛童捷张璋蔡赤忠黄涛刘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丹江口弘源碳化硅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