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5041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手持部、第一侧翼部以及第二侧翼部;第一鱼尾板块,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一侧翼部固定相连;第二鱼尾板块,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二侧翼部上的驱动机构相连。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将第一鱼尾板块和第二鱼尾板块安装与同一个支架上,并能保证两鱼尾板块沿一定方向进行夹紧,解决了鱼尾板夹紧过程中相对位置无法确定的难题,同时可以避免两鱼尾板夹紧过程中发生旋转,保证检测的贴合完全贴合,提高了轨型板槽的检测精度,而且提高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辙叉轨型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锰钢辙叉是铁路道岔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件,其两端的轨型分别通过鱼尾夹板及螺栓和线路钢轨联接,要求按标准钢轨端面对轨型进行加工。为保证线路上辙叉与标准钢轨的联结符合要求,在厂内需对辙叉端头轨型进行试装检验,用线路标准鱼尾板将辙叉端头与钢轨道头进行联结,检测辙叉端头和标准轨型的顶面和工作边是否错口,用来判断辙叉轨型的加工质量(如图1所示)。
[0003]但在辙叉两端轨型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由于鱼尾板和试装道头重量太大(总重在75kg左右),造成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由于鱼尾板及道头需悬空安装,鱼尾板无法定位,造成鱼尾板和道头及辙叉端头贴合部位(上下颚)很难平行贴合,造成试装误差比较大,严重影响试装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
[0005]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包括:
[0007]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手持部、第一侧翼部以及第二侧翼部;
[0008]第一鱼尾板块,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一侧翼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鱼尾板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面以及第一检测接触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内侧面相对;
[0009]第二鱼尾板块,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二侧翼部上的驱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二鱼尾板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面以及第二检测接触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二侧翼部的内侧面相对;
[0010]其中,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以平直运动方式靠近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以使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以及所述第二检测接触面均与待检测辙叉轨两侧的待检测轨腰型面以及标准轨型样板两侧的标准轨腰型面相抵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安装台配合连接后通过螺栓实现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固定相连。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包括第一上颚部位以及第一下颚部位。
[0013]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螺杆,所述驱动螺杆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侧翼部上的螺纹孔内,所述驱动螺杆位于所述第二侧翼部内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鱼尾板块相铰接。
[0014]优选地:所述驱动螺杆位于所述第二侧翼部外侧的一端连接有手轮,所述手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螺杆旋转。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侧翼部的内侧面形成有滑动台,所述第二安装面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检测接触面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滑动台可相对滑动配合连接,所述螺纹孔贯穿所述滑动台。
[0016]优选地:所述第二侧翼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成自由状态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第二侧翼部内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鱼尾板块固定相连。
[0017]优选地:所述导向杆位于所述第二侧翼部内侧的一端形成有螺纹段,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上的设置有连接螺纹孔,所述螺纹段配合连接至所述连接螺纹孔以实现所述导向杆与所述第二鱼尾板块的固定相连。
[0018]优选地:所述第二检测接触面包括第二上颚部位以及第二下颚部位。
[001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20]通过本技术,可以实现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在一种实现方式下,该装置可以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手持部、第一侧翼部以及第二侧翼部;第一鱼尾板块,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一侧翼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鱼尾板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面以及第一检测接触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内侧面相对;第二鱼尾板块,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二侧翼部上的驱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二鱼尾板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面以及第二检测接触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二侧翼部的内侧面相对;其中,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以平直运动方式靠近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以使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以及所述第二检测接触面均与待检测辙叉轨两侧的待检测轨腰型面以及标准轨型样板两侧的标准轨腰型面相抵接。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将第一鱼尾板块和第二鱼尾板块安装与同一个支架上,并能保证两鱼尾板块沿一定方向进行夹紧,解决了鱼尾板夹紧过程中相对位置无法确定的难题,用此装置代替以往轨型检测的鱼尾板和道头,更加轻便(原鱼尾板和道头重量75kg,该装置重量8kg),该装置将两鱼尾板块固定于同一支架之上,避免两鱼尾板夹紧过程中发生旋转,保证检测的贴合完全贴合,提高了轨型板槽的检测精度,而且提高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0021]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鱼尾板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鱼尾板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现有技术中应用线路标准鱼尾板将辙叉端头与钢轨道头进行联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支架1、手持部11、第一侧翼部12、安装台121、第二侧翼部13、螺纹孔131、滑动台132、导向孔133、第一鱼尾板块2、第一安装面21、第一检测接触面22、第一上颚部位221、第一下颚部位222、第一凹槽23、第二鱼尾板块3、第二安装面31、第二检测接触面32、第二上颚部位321、第二下颚部位322、第二凹槽33、连接螺纹孔34、驱动机构4、驱动螺杆41、手轮42、导向杆5、待检测辙叉轨6、标准轨型样板7。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
[0032]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0033]支架1,所述支架1包括手持部11、第一侧翼部12以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手持部、第一侧翼部以及第二侧翼部;第一鱼尾板块,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一侧翼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鱼尾板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面以及第一检测接触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内侧面相对;第二鱼尾板块,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二侧翼部上的驱动机构相连;所述第二鱼尾板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面以及第二检测接触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二侧翼部的内侧面相对;其中,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鱼尾板块以平直运动方式靠近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以使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以及所述第二检测接触面均与待检测辙叉轨两侧的待检测轨腰型面以及标准轨型样板两侧的标准轨腰型面相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安装台配合连接后通过螺栓实现所述第一鱼尾板块与所述第一侧翼部的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接触面包括第一上颚部位以及第一下颚部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锰钢辙叉两端轨型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瑞周健隋大伟李向华辜俊雄李旭李哲睿汤铁兵柳亚楠崔琨喨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