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光MicroLED外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4609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4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红光MicroLED外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所述外延结构包括:衬底、以及在所述衬底一侧表面依次沉积的缓冲层、电流扩展层、多量子阱结构、LQB层、空穴注入层、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光电子
,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III

V族氮化物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电子饱和迁移率高等,在电学、光学领域受到极大关注。比如目前市场上备受瞩目的Mini/Micro LED,VR、AR、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以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热捧。然而现实应用中由于材料、结构以及工艺的限制,Mini/Micro LED的大规模应用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一般而言,Micro LED需要三种颜色组合,蓝光、绿光、红光(RGB),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小尺寸下,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开发。商业应用中,普遍是以AlInGaP为主进行红光LED结构开发,然而随着芯片尺寸的不断减少,AlInGaP基红光LED效率骤降严重。而InGaN由于其较小的载流子扩散系数,更小的表面复合速率以及极强的载流子局域化,让InGaN在小尺寸下拥有比AlInGaP更高的发光效率,更低的效率骤降。
[0003]但是,现有技术中生长InGaN基红光Micro LED,由于电子空穴注入不平衡,空穴注入效率低,影响发光效率,其他的包括应力累积,强极化电场等,也是目前InGaN基红光micro LED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通过在红光阱的生长初期,引入脉冲通Al方式,通过前期3D生长,预置应力,增加In的并入,从而提高红光阱的生长温度,改善红光阱的晶体质量。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所述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包括:
[0007]衬底、以及在所述衬底一侧表面依次沉积的缓冲层、电流扩展层、多量子阱结构、LQB层、空穴注入层、P

GaN层以及接触层;
[0008]其中,所述多量子阱结构由多个蓝光阱、绿光阱和红光阱构成,且在所述电流扩展层到所述空穴注入层之间,所述多量子阱结构采用In组分渐变的生长方式,并在所述红光阱的生长初期,引入脉冲通Al方式,通过前期3D生长,预置应力,增加In的并入,从而提高所述红光阱的生长温度,改善所述红光阱的晶体质量。
[0009]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电流扩展层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U

AlGaN层和N

GaN层,生长周期为10

20周期;
[0010]所述U

AlGaN层的厚度为10

20nm;
[0011]所述N

GaN层的厚度为5

10nm,掺杂Si浓度为5

10x10
18
cm
‑3。
[0012]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蓝光阱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第一量子垒层和第一量子阱层,生长周期为N,N为2

4周期;
[0013]所述蓝光阱的禁带宽度为2.5

2.8eV。
[0014]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第一量子垒层为GaN

Al
x
Ga1‑
x
N

GaN层,所述第一量子阱层为InGaN层;
[0015]所述第一量子垒层的厚度为15

20nm,所述第一量子阱层的厚度为2

4nm。
[0016]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绿光阱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第二量子垒层和第二量子阱层,生长周期为N,N为2

4周期;
[0017]所述绿光阱的禁带宽度为2.1

2.5eV。
[0018]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第二量子垒层为GaN

Al
x
Ga1‑
x
N

GaN层,所述第二量子阱层为InGaN层;
[0019]所述第二量子垒层的厚度为15

20nm,所述第二量子阱层的厚度为2

4nm。
[0020]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红光阱生长初期采用脉冲通Al的生长方式,所述红光阱为AlInGaN+InGaN层;
[0021]所述红光阱的禁带宽度为1.6

2.0eV。
[0022]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所述空穴注入层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P

InGaN层和U

GaN层,生长周期为5

15周期,每个周期的厚度为5

10nm;
[0023]所述P

InGaN层的Mg掺杂浓度为1

5x10
18
cm
‑3。
[0024]优选的,在上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中,还包括:
[0025]设置在所述衬底与所述缓冲层之间的未掺杂AlN低温成核层;
[0026]设置在所述接触层背离所述P

GaN层一侧表面的P电极;
[0027]设置在所述电流扩展层背离所述缓冲层一侧表面的N电极。
[00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0029]提供一衬底;
[0030]在所述衬底的一侧表面依次沉积缓冲层、电流扩展层、多量子阱结构、LQB层、空穴注入层、P

GaN层以及接触层;
[0031]其中,所述多量子阱结构由多个蓝光阱、绿光阱和红光阱构成,且在所述电流扩展层到所述空穴注入层之间,所述多量子阱结构采用In组分渐变的生长方式,并在所述红光阱的生长初期,引入脉冲通Al方式,通过前期3D生长,预置应力,增加In的并入,从而提高所述红光阱的生长温度,改善所述红光阱的晶体质量。
[0032]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中,通过在衬底上依次沉积缓冲层、电流扩展层、多量子阱结构、LQB层、空穴注入层、P

GaN层以及接触层;其中,所述多量子阱结构由多个蓝光阱、绿光阱和红光阱构成,且在所述电流扩展层到所述空穴注入层之间,所述多量子阱结构采用In组分渐变的生长方式,并在所述红光阱的生长初期,引入脉冲通Al方式,通过前期3D生长,预置应力,增加In的并入,从而提高所述红光阱的生长温度,改善红光阱的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以及在所述衬底一侧表面依次沉积的缓冲层、电流扩展层、多量子阱结构、LQB层、空穴注入层、P

GaN层以及接触层;其中,所述多量子阱结构由多个蓝光阱、绿光阱和红光阱构成,且在所述电流扩展层到所述空穴注入层之间,所述多量子阱结构采用In组分渐变的生长方式,并在所述红光阱的生长初期,引入脉冲通Al方式,通过前期3D生长,预置应力,增加In的并入,从而提高所述红光阱的生长温度,改善所述红光阱的晶体质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扩展层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U

AlGaN层和N

GaN层,生长周期为10

20周期;所述U

AlGaN层的厚度为10

20nm;所述N

GaN层的厚度为5

10nm,掺杂Si浓度为5

10x10
18
cm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阱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第一量子垒层和第一量子阱层,生长周期为N,N为2

4周期;所述蓝光阱的禁带宽度为2.5

2.8eV。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垒层为GaN

Al
x
Ga1‑
x
N

GaN层,所述第一量子阱层为InGaN层;所述第一量子垒层的厚度为15

20nm,所述第一量子阱层的厚度为2

4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光Micro LED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光阱包括多层交替生长的第二量子垒层和第二量子阱层,生长周期为N,N为2

4周期;所述绿光阱的禁带宽度为2.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志王莎莎史成丹卓祥景程伟柯志杰艾国齐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