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448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胶粘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中含有质量比为(3~15):(1~6):(0.05~2):1的聚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和异氰酸酯化合物,所述聚醚酯多元醇中的聚醚酯链段具有式(Ⅰ)所示的结构,所述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具有式(Ⅱ)所示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柔韧性、耐水、耐老化以及回弹性能。同时具有点胶均匀且点胶流畅度好,能够很好地避免在点胶过程中出现不流畅、出现断胶的现象,可与针织布、平织布、无纺布等织物复合做成各种面料或内里,固化后不影响织物贴合品外观,极具工业应用前景。极具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胶粘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20世纪70年代,胶粘剂开始在欧美印刷、服装、制鞋、家具等行业得到应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织物贴合用胶粘剂,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已工业化生产的织物贴合用胶粘剂主要包括热熔胶(如聚乙烯类、乙烯

乙酸乙烯共聚物类、共聚酯类、聚酰胺类、聚氨酯类)、溶剂胶、乳液胶等,其主要用在服装衬布方面以及服装面料的各种功能性后整理以及印花过程中。
[0003]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各项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胶粘剂在服装上的运用也日益广泛,甚至原来不用胶粘剂的场合也普遍改用胶粘剂。由于织物多与人体直接接触,因此织物贴合用胶粘剂的环保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高品质性能(包括吸湿、透气、柔软、悬挂垂性、刚度、回弹性及抗皱性等)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纺织品用胶粘剂包括溶剂胶、乳液胶、聚乙烯类热熔胶、乙烯

乙酸乙烯共聚物类热熔胶、共聚酯类热熔胶、共聚酰胺类热熔胶以及聚氨酯类热熔胶。其中,溶剂胶和乳液胶的VOC含量较高,环保性差。聚乙烯类热熔胶比较硬且手感差。乙烯

乙酸乙烯共聚物类热熔胶和共聚酰胺类热熔胶耐水洗和干洗差。共聚酯类热熔胶熔融粘度高且耐干洗性能差。传统聚氨酯类热熔胶虽然粘结强度高,但耐水性及耐老化性、吸湿、透气以及回弹性均较差。
[0004]为了赋予聚氨酯类热熔胶更好的吸湿、透气、柔韧性、耐水性耐老化以及回弹性,通常可以将聚氨酯类热熔胶采用有机硅进行改性。例如,CN103755919A公开了一种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异氰酸酯、羟基硅油、聚醚多元醇和二羟甲基丙酸为原料,先将异氰酸酯与羟基硅油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再将所得反应产物与聚醚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反应,之后继续与二羟甲基丙酸反应,反应结束后采用三乙胺中和制得聚氨酯预聚体,待所得聚氨酯预聚体降温后,采用乳化剂乳化,再经压滤脱水、烘干,得到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微球。其中,所述聚醚多元醇采用聚四氢呋喃二醇和/或聚氧化丙烯二醇。所述羟基硅油的结构如式(Ⅳ)所示,其含有大量的羟基,官能度比较高,在反应过程中,交联度很高,最终所得聚氨酯微球分子结构末端为

OH封端。又如,CN108822278A公开了一种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其所采用的原料中含有端含氢硅油1~20重量份、乙烯基聚醚20~30重量份、异氰酸酯30~70重量份、低聚二元醇5~25重量份、二羟甲基丙酸扩链剂1~10重量份、三乙胺中和剂1~5重量份和封端剂5~15重量份,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端含氢硅油与乙烯基聚醚加入到反应器中,搅拌均匀后升温至50~90℃,加入催化剂,继续搅拌1~3h后得到第一中间体;(2)将第一中间体升温到60~80℃,加入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扩链剂和三乙胺中和剂反应2~6h,得到第二中间体;(3)将第二中间体升温至60~80℃,滴加封端剂反应3~7h,得到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其中,所述端含氢硅油的结构如式(

)所示。
[0005][0006]然而,由于有机硅链段与聚氨酯链段的相容性较差,有机硅在聚氨酯热熔胶中的添加量一般不高。现有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类热熔胶虽然由于有机硅的引入,在柔韧性、耐水性及耐老化上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相容性较差的原因导致的胶本身的触变性较大,此外加上织物胶本身黏度很高(防止点胶后出现从织物渗出显现),因此点胶时很容易出现断胶现象,从而影响点胶流畅度以及贴合后的外观平整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聚醚改性的端羟基硅油改性PU胶黏剂克服了现有的聚氨酯胶黏剂透气、柔韧性、耐水性以及回弹性差等缺陷。同时,通过自主设计的聚醚酯多元醇解决了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类热熔胶的相容性较差而影响触变性、点胶不流畅度等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透气、柔韧性好、耐老化、良好触变性、点胶流畅度好的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过深入且广泛研究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式(Ⅰ)所示结构的聚醚酯多元醇,该结构的聚醚酯多元醇和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此外还具有非常优异的粘接性能,而具有以下式(Ⅱ)所示结构的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与PU具有非常好的相容性,将具有以上特定结构的聚醚酯多元醇和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同时作为PU胶粘剂的改性剂,能够改善传统有机硅与聚氨酯的相容性问题,很好地避免在点胶过程中出现不流畅、出现断胶的现象。基于此,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09]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其中,所述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中含有质量比为(3~15):(1~6):(0.05~2):1的聚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和异氰酸酯化合物,所述聚醚酯多元醇中的聚醚酯链段具有式(Ⅰ)所示的结构,所述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具有式(Ⅱ)所示的结构:
[0010][0011]式(Ⅰ)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n为5

15的正整数,x为1

8的正整数,y为1

8的正整数,z为1

6的正整数;
[0012]式(Ⅱ)中,a和b各自独立地为1~5的正整数,m为大于5的正整数,R为C1‑
C
12
的亚烷基或C1‑
C
12
的烷氧基。
[0013]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酯多元醇由己二酸、小分子多元醇以及短链聚醚多元醇通过聚合反应合成,所述小分子多元醇为乙二醇和/或1,4丁二醇,所述短链聚醚多元醇具有式(Ⅲ)所示的结构:
[0014][0015]式(Ⅲ)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n为5

15的正整数。
[0016]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酯多元醇的含量为50~75重量份,所述聚醚多元醇的含量为10~30重量份,所述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的含量为1~10重量份,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含量为5~15重量份。
[0017]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酯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3000,官能度为2。
[0018]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的数均分子量为500~2000。
[0019]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多元醇选自聚氧化乙烯多元醇、聚氧化丙烯多元醇、聚氧化丙烯

氧化乙烯共聚醚多元醇和聚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
[0020]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为芳香族氰酸酯化合物和/或脂肪族异氰酸酯化合物。
[0021]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中还含有抗氧剂。
[0022]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抗氧剂的含量为0.01~1重量份。
[002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聚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中含有质量比为(3~15):(1~6):(0.05~2):1的聚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和异氰酸酯化合物,所述聚醚酯多元醇中的聚醚酯链段具有式(Ⅰ)所示的结构,所述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具有式(Ⅱ)所示的结构:式(Ⅰ)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n为5

15的正整数,x为1

8的正整数,y为1

8的正整数,z为1

6的正整数;式(Ⅱ)中,a和b各自独立地为1~5的正整数,m为大于5的正整数,R为C1‑
C
12
的亚烷基或C1‑
C
12
的烷氧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酯多元醇由己二酸、小分子多元醇以及短链聚醚多元醇通过聚合反应合成,所述小分子多元醇为乙二醇和/或1,4丁二醇,所述短链聚醚多元醇具有式(Ⅲ)所示的结构:式(Ⅲ)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n为5

15的正整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贴合用PU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酯多元醇的含量为50~75重量份,所述聚醚多元醇的含量为10~30重量份,所述聚醚改性端羟基硅油的含量为1~10重量份,所述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含量为5~15重量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丹丹宋亮曹阳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韦尔通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