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精冲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3906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精冲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设置有凸凹模和反顶组件,反顶组件贯穿上模板并插接于凸凹模上,反顶组件可在凸凹模上上下移动;下模板设置在上模板下方,上模板可往靠近下模板的方向移动,下模板上设置有凸模和反压组件,凸模与凸凹模的位置正对设置,反压组件贯穿下模板并套装在凸模上,反压组件可在凸模上上下移动并用于与凸凹模相抵顶,凸模用于与反顶组件相抵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采用一模多腔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精冲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精冲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成形工艺,采用连续模结构,先成形和冲定位导向孔,然后再复合落料。这样的常规连续模结构,压形的轮廓与B基准由于跳步会产生送料误差,且模具尺寸大,一般采用一模二腔结构,生产加工效率较低,且材料利用率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精冲模具,可采用一模多腔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0004]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复合精冲模具,包括:
[0006]上模板,设置有凸凹模和反顶组件,所述反顶组件贯穿所述上模板并插接于凸凹模上,所述反顶组件可在所述凸凹模上上下移动;
[0007]下模板,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下方,所述上模板可往靠近下模板的方向移动,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凸模和反压组件,所述凸模与凸凹模的位置正对设置,所述反压组件贯穿所述下模板并套装在凸模上,所述反压组件可在所述凸模上上下移动并用于与凸凹模相抵顶,所述凸模用于与反顶组件相抵顶。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凸模包括小孔凸模和中孔凸模,所述小孔凸模位于中孔凸模的外侧上,所述反压组件套装在小孔凸模和中孔凸模上;
[0009]所述反顶组件包括小孔反顶杆和中孔反顶杆,所述小孔反顶杆位于中孔反顶杆的外侧上,所述小孔反顶杆和中孔反顶杆插接于凸凹模上并可在所述凸凹模上上下移动,所述小孔反顶杆用于与小孔凸模相抵顶,所述中孔反顶杆用于与中孔反顶杆相抵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小孔凸模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小孔凸模均设置在中孔反顶杆的外侧上,所述小孔反顶杆与小孔凸模的数量相同。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反压组件包括反压板、反压板顶杆和反压弹簧,所述反压板和反压板顶杆贯穿所述下模板并均可在下模板上上下移动,所述反压板用于与凹凸模相抵顶,所述反压板顶杆用于与反压板相抵顶并通过反压弹簧与下模板相连。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凹模板,所述凹模板设置在下模板上,所述凸模通过凹模板设置在下模板上,所述反压组件贯穿所述下模板和凹模板。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下垫板,所述下垫板设置在凹模板和下模板之间,所述凸模通过凹模板和下垫板设置在下模板上,所述反压组件贯穿所述下模板、下垫板和凹模板。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压料板和传力杆,所述压料板设置在上模板上,所述传力杆贯穿所述上模板并可在上模板上上下移动,所述传力杆用于与压料板相抵顶,所述凸凹模通过压料板设置在上模板上,所述反顶组件贯穿所述上模板和压料板。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上垫板,所述上垫板设置在上模板上,所述传力杆与反顶组件均贯穿所述上模板和上垫板。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设置在上模板上并插接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第一导柱与所述下模板之间设置有衬套,所述第一导柱与衬套之间设置有滚珠导套。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导柱和堵盖,所述第二导柱设置在上模板上,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导柱插入的插孔,所述堵盖设置在插孔内并通过复位弹簧与下模板连接。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上模板往靠近下模板的方向移动并使压料板和凹模板配合形成冲压物料的承压面,凸凹模的压力和反压组件的反压力一同施加在物料上压出形状,零件成形。材料与凸凹模、反压组件完全压贴后,反顶组件向上移动,在凸模的作用下能在物料上进行冲孔、落料,完成冲裁。开模后,反顶组件向下移动顶出零件,条料和废料被推离上模板,零件被顶出到凹模板平面上以便下料。使零件在同一个精冲工位内利用辅助反压力实现了预成形、冲孔、落料,保证了压形和基准孔中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模具可采用一模多腔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复合精冲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下模板;2、下垫板;3、凹模板;4、压料板;5、压料板背板;6、中板;7、上垫板;8、上模板;9、凸凹模;10、小孔反顶杆A;11、小孔反顶杆B;12、中孔反顶杆A;13、中孔反顶杆B;14、传力杆;15、第二导柱;16、反压板;17、反压板顶杆A;18、反压板顶杆B;19、中孔凸模;20、小孔凸模;21、第一导柱;22、衬套;23、滚珠导套;24、堵盖;25、反压弹簧;2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5]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
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请参照图1,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精冲模具,采用一模多腔结构,其包括上模板8和下模板1,上模板8设置有凸凹模9和反顶组件,反顶组件贯穿上模板8并插接于凸凹模9上,反顶组件可在凸凹模9上上下移动;下模板1设置在上模板8下方,上模板8可往靠近下模板1的方向移动,下模板1上设置有凸模和反压组件,凸模与凸凹模9的位置正对设置,反压组件贯穿下模板1并套装在凸模上,反压组件可在凸模上上下移动并用于与凸凹模9相抵顶,凸模用于与反顶组件相抵顶。
[0027]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上模板8往靠近下模板1的方向移动并使压料板4和凹模板3配合形成冲压物料的承压面,凸凹模9的压力和反压组件的反压力一同施加在物料上压出形状,零件成形。材料与凸凹模9、反压组件完全压贴后,反顶组件向上移动,在凸模的作用下能在物料上进行冲孔、落料,完成冲裁。开模后,反顶组件向下移动顶出零件,条料和废料被推离上模板8,零件被顶出到凹模板3平面上,然后通过压缩空气吹走零件和废料。
[0028]在本实施例中,该模具使零件在同一个精冲工位内利用辅助反压力实现了预成形、冲孔、落料,保证了压形和基准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精冲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8),设置有凸凹模(9)和反顶组件,所述反顶组件贯穿所述上模板(8)并插接于凸凹模(9)上,所述反顶组件可在所述凸凹模(9)上上下移动;下模板(1),设置在所述上模板(8)下方,所述上模板(8)可往靠近下模板(1)的方向移动,所述下模板(1)上设置有凸模和反压组件,所述凸模与凸凹模(9)的位置正对设置,所述反压组件贯穿所述下模板(1)并套装在凸模上,所述反压组件可在所述凸模上上下移动并用于与凸凹模(9)相抵顶,所述凸模用于与反顶组件相抵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精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包括小孔凸模(20)和中孔凸模(19),所述小孔凸模(20)位于中孔凸模(19)的外侧上,所述反压组件套装在小孔凸模(20)和中孔凸模(19)上;所述反顶组件包括小孔反顶杆和中孔反顶杆,所述小孔反顶杆位于中孔反顶杆的外侧上,所述小孔反顶杆和中孔反顶杆插接于凸凹模(9)上并可在所述凸凹模(9)上上下移动,所述小孔反顶杆用于与小孔凸模(20)相抵顶,所述中孔反顶杆用于与中孔反顶杆相抵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精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凸模(20)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小孔凸模(20)均设置在中孔反顶杆的外侧上,所述小孔反顶杆与小孔凸模(20)的数量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精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组件包括反压板(16)、反压板顶杆和反压弹簧(25),所述反压板(16)和反压板顶杆贯穿所述下模板(1)并均可在下模板(1)上上下移动,所述反压板(16)用于与凹凸模相抵顶,所述反压板顶杆用于与反压板(16)相抵顶并通过反压弹簧(25)与下模板(1)相连。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精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柏芳梁章才曲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华冠精冲零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