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133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第一回流通道,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二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三回流通道,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缺氧池。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厂通过进一步提标改造以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十分迫切,相应的也对污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完善以极大的推动力和社会需求。
[0003]在相关技术中,通过A2/O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A2/O工艺的工艺流程是:污水原水依次经过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完成生化反应后,在沉淀池沉积污泥,处理水排放。A2/O工艺工艺系统上可以称为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总的水停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并且没有污泥膨胀的顾虑。污泥含磷浓度高,具有很高的肥效。在整体系统运行中不需投药,厌氧区和缺氧区只需轻微搅拌,不需增加溶解氧,运行费用低。但是上述的工艺过程没有深度处理,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第一回流通道,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二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三回流通道,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缺氧池。
[0006]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水渠、第二进水渠、第三进水渠以及第四进水渠,第一进水渠与厌氧池连通,第二进水渠连通厌氧池和缺氧池,第三进水渠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四进水渠连通好氧池和沉淀池,污水由第一进水渠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并依次通过厌氧池、第二进水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第一进水渠,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第四进水渠和第二进水渠,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第二进水渠。
[0007]进一步地,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均填加有填料,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为生化反应井室,生化反应井室由硅砂砌块砌筑,厌氧池内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一固定支架,缺氧池内的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二固定支架,好氧池内填加好氧悬浮填料,好氧悬浮填料的填充率在30%~60%之间。
[0008]进一步地,好氧池内的好氧悬浮填料的填料基材融入亲水因子,好氧悬浮填料的外形尺寸为好氧悬浮填料的配置密度的范围在0.94g/cm3‑
0.97g/cm3,,,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机物的氧化速率≥10g
·
COD/m2/d。
[0009]进一步地,好氧池中的溶解氧含量DO=2mg/L~2.5mg/L,缺氧池的溶解氧含量DO在0.2mg/L~0.5mg/L之间,厌氧池的溶解氧含量DO≤0.2mg/L,好氧池用空压机供气,空压机的向上流曝气管曝气充氧,缺氧池用硝化液内回流管从好氧池回流液中补充溶解氧,厌氧池用反硝化液内回流管从缺氧池回流液中提取溶解氧。
[0010]进一步地,沉淀池内部设置有沉淀装置和第一排污口,第一排污口位于沉淀装置的下方,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出水口,出水口位于沉淀装置的上方。
[0011]进一步地,通过第一进水渠的进水口的流量为Q
m
,第一回流通道内的流量为Q
B
,第二回流通道内的流量为Q
A
,第三回流通道内的流量为Q
R
,Q
A
=1.5Q
m
~2.5Q
m
,Q
B
=1.5Q
m
~2.5Q
m
,Q
R
=Q
m

[0012]进一步地,第一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一进水渠的上方,第一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一进水渠的下方,第二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二进水渠的上方,第二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二进水渠的下方,第三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三进水渠的上方,第三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三进水渠的下方,第四进水渠的进水口位于第四进水渠的上方,第四进水渠的出水口位于第四进水渠的下方。
[0013]进一步地,第二进水渠、第三进水渠以及第四进水渠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排污口。
[0014]进一步地,沉淀池的底部呈锥形,第一排污口位于锥形的底部。
[0015]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缺氧池与厌氧池连通,好氧池与缺氧池连通,沉淀池与好氧池连通。第一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与厌氧池,第二回流通道连通缺氧池和好氧池,第三回流通道连通沉淀池和缺氧池。通过上述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以及第三回流通道,有效地将处于处理过程的污水不断地进行回流,进而实现对污水的重复处理,这样的处理过程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能力较弱的问题。并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以及第三回流通道,这样的设置方式简单,加工难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图1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0019]图3示出了图1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00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1、厌氧池;2、缺氧池;3、好氧池;4、沉淀池;5、第二回流通道;6、第一回流通道;7、第三回流通道;8、进水口;9、出水口;10、第二排污口;11、第一进水渠;12、第二进水渠;13、第三进水渠;14、第四进水渠;16、第一固定支架;17、第二固定支架;19、空压机;22、沉淀装置;41、第一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4]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缺氧池(2)、好氧池(3)以及沉淀池(4);第一回流通道(6),所述第一回流通道(6)连通所述缺氧池(2)与所述厌氧池(1);第二回流通道(5),所述第二回流通道(5)连通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好氧池(3);第三回流通道(7),所述第三回流通道(7)连通所述沉淀池(4)和所述缺氧池(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水渠(11)、第二进水渠(12)、第三进水渠(13)以及第四进水渠(14),所述第一进水渠(11)与所述厌氧池(1)连通,所述第二进水渠(12)连通所述厌氧池(1)和所述缺氧池(2),所述第三进水渠(13)连通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好氧池(3),所述第四进水渠(14)连通所述好氧池(3)和所述沉淀池(4),污水由所述第一进水渠(11)进入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并依次通过所述厌氧池(1)、所述第二进水渠(12)、所述缺氧池(2)、所述好氧池(3)以及所述沉淀池(4),所述第一回流通道(6)连通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第一进水渠(11),所述第二回流通道(5)连通所述第四进水渠(14)和所述第二进水渠(12),所述第三回流通道(7)连通所述沉淀池(4)和所述第二进水渠(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所述缺氧池(2)和所述好氧池(3)内均填加有填料,所述厌氧池(1)和所述缺氧池(2)均为生化反应井室,所述生化反应井室由硅砂砌块砌筑,所述厌氧池(1)内的所述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一固定支架(16),所述缺氧池(2)内的所述生化反应井室内安放悬挂软体涤纶填料的第二固定支架(17),所述好氧池(3)内填加好氧悬浮填料,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填充率在30%~6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内的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填料基材融入亲水因子,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外形尺寸为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配置密度的范围在0.94g/cm3‑
0.97g/cm3,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450m2/m3,所述,所述所述好氧悬浮填料的有机物的氧化速率≥10g
·
COD/m2/d。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3)中的溶解氧含量DO=2mg/L~2.5mg/L,所述缺氧池(2)的溶解氧含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升益徐志通张丹丹何贝贝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仁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