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管式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9910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及空调器,该绕管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和换热管束,支撑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多个支撑件,多个支撑件呈环形间隔排布,围合形成有空气流通通道,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于支撑件的两端,且第一端部具有第一风口,换热管束呈螺旋状缠绕多个支撑件上,形成至少一层换热管束层,且相邻两根换热管束间具有间距。本申请在换热时,液体在换热管束内螺旋流动,空气从相邻的两根换热管束间及相邻的两个支撑件间进入,并依次经空气流通通道、出风口流出,使流经换热管束的液体与流经空气流通通道的空气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系数,且该绕管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单位体积换热量高,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换热量。换热量。换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管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0001]本申请涉及空调器
,具体涉及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及具有该绕管式换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空调器换热器结构多采用平板型换热器、V型换热器及U型换热器,在直管或U管的基础上增加翅片,来增加换热面积。
[0003]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不改变风道面积前提下,通过改变流路、管间距、管径或更换换热器,有时仍然不能够满足换热量的需求,单位体积换热量较低。同时,空调器换热器的迎风面风速的不均匀分布,使得风速低的区域换热量不充分,导致换热效率降低,换热性能下降。另外,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管程压降的大小也是设计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换热系数高、单位体积换热量高、且能够显著提高换热量的绕管式换热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包括:
[0007]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多个支撑件,多个所述支撑件呈环形间隔排布,围合形成有空气流通通道,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件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风口;
[0008]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多个所述支撑件上,以在所述支撑架的周侧形成至少一层换热管束层,且在同一层所述换热管束层中,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具有间距;
[0009]在换热时,液体从所述换热管束的进液口流入,在所述换热管束内螺旋流动后从所述换热管束的出液口流出,空气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换热管束、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空气流通通道及第一风口间流动,以和流经所述换热管束的液体进行换热。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间距相等。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的间距相等。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或从所述支撑架的第二端部至第一端部,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或减小。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的间距为W1,W1≥2mm。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各根所述换热
管束与所述支撑架的中心轴的距离相等。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或从所述支撑架的第二端部至第一端部,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各根所述换热管束与所述支撑架的中心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减小。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束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多个所述支撑件上,以在所述支撑架的周侧形成至少两层换热管束层,相邻两层所述换热管束层的螺旋缠绕方向相反。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层所述换热管束层间具有间距W2,W2≥2mm。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
[0019]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机柜、风机、电控盒和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所述风机、所述电控盒和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分别设于所述机柜内,且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支撑架设有开口的一端,所述电控盒连接于所述风机,用于控制所述风机的工作。
[00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绕管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架和换热管束,支撑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多个支撑件,多个支撑件呈环形间隔排布,围合形成有空气流通通道,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于支撑件的两端,且第一端部具有第一风口;换热管束呈螺旋状缠绕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多个支撑件上,以在支撑架的周侧形成至少一层换热管束层,且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相邻两根换热管束间具有间距;在换热时,液体从换热管束的进液口流入,在换热管束内螺旋流动后从换热管束的出液口流出,空气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换热管束、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空气流通通道及第一风口间流动,以和流经所述换热管束的液体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系数,且该绕管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单位体积换热量高,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换热量。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a)、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螺旋半径的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a)至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变螺旋半径的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多个换热管束层段的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识:
[0027]1、支撑架;11、第一端部;111、第一风口;12、第二端部;13、换热部;131、空气流通通道;132、第二风口;2、换热管束;21、进液口;22、出液口;23、换热管束层段;100、绕管式换热器;200、机柜;300、风机;400、电控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29]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0]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31]参照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绕管式换热器100包括支撑架1和换热管束2,支撑架1包括换热部13、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换热部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且换热部13设有第二风口132和空气流通通道131,第一端部11设有与空气流通通道131连通的第一风口111。换热管束2呈螺旋状缠绕于换热部13的外表面,以在换热部13的外表面形成至少一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多个支撑件,多个所述支撑件呈环形间隔排布,围合形成有空气流通通道,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件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风口;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呈螺旋状缠绕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多个所述支撑件上,以在所述支撑架的周侧形成至少一层换热管束层,且在同一层所述换热管束层中,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具有间距;在换热时,液体从所述换热管束的进液口流入,在所述换热管束内螺旋流动后从所述换热管束的出液口流出,空气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换热管束、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件、空气流通通道及第一风口间流动,以和流经所述换热管束的液体进行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间距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的间距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从所述支撑架的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或从所述支撑架的第二端部至第一端部,缠绕于所述支撑架周侧的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束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或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换热管束层中,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克林芦文杰程志强陶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