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882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换热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和连接机构,所述壳体的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入管,所述壳体的另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出管,所述热媒入管与所述热媒出管中轴线为同一直线,所述热媒入管与所述热媒出管位于壳体内腔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机构可转动地连通有分流盘,两个所述分流盘的内侧均连通有两个第一换热管。该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通过转动的分流盘和第一换热管不但可以扰乱冷媒的流动,且可以大范围的接触更多的冷媒,从而加快冷媒与热媒的热交换过程,使换热效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实用性。提高了实用性。提高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壳式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温度都是较高的。
[0003]压缩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冷凝器对压缩机进行换热降温,现有的冷凝器在使用时,内部的冷媒并不能大面积的接触热媒,导致换热效率不能达到较高的程度,降低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冷凝器在使用时,内部的冷媒并不能大面积的接触热媒,导致换热效率不能达到较高的程度,降低了实用性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和连接机构,所述壳体的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入管,所述壳体的另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出管,所述热媒入管与所述热媒出管中轴线为同一直线,所述热媒入管与所述热媒出管位于壳体内腔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机构可转动地连通有分流盘,两个所述分流盘的内侧均连通有两个第一换热管;
[0006]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设置于所述热媒入管与所述热媒出管位于所述壳体内腔的一端,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开设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与所述热媒入管和热媒出管相互连通,所述分流盘的一端连通有延伸至所述连接腔内部的插管,所述插管的外表面可转动地套设有与所述连接腔内壁固定连接的密封轴承。
[0007]优选的,所述壳体的材质设置为无磁性硬质合金,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冷媒入管,所述壳体底部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媒出管。
[0008]优选的,所述插管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封堵环,所述连接腔的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封堵环相适配的封堵槽。
[0009]优选的,所述封堵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形状呈环形设置,所述封堵环的外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密封环相适配的连接槽。
[0010]优选的,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一端均设置有呈弧形设置的两个第二换热管,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均与另一侧的第一换热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换热片。
[0011]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呈环形设置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间隔分布的多个磁块。
[0012]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呈环形设置的环形电动滑轨,所述电动滑
块的内壁可滑动地设置有电动滑块,所述电动滑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套设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的磁环。
[0013]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通过热媒入管、热媒出管、磁环、分流盘、第一换热管和连接机构的设置,可以使受到压缩机加热后的热媒可以通过热媒入管进入壳体的内部,进入壳体内部的热媒可以通过壳体内部的冷媒进行降温,由于分流盘通过连接机构与热媒入管和热媒出管转动连接,从而使分流盘和第一换热管可以在壳体的内部转动,转动的分流盘和第一换热管不但可以扰乱冷媒的流动,且可以大范围的接触更多的冷媒,从而加快冷媒与热媒的热交换过程,使换热效率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固定环的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中:1、壳体;2、热媒入管;3、热媒出管;4、磁环;5、分流盘;6、第一换热管;7、连接套筒;8、连接腔;9、插管;10、密封轴承;11、封堵环;12、封堵槽;13、密封环;14、第二换热管;15、换热片;16、固定环;17、空腔;18、磁块;19、环形电动滑轨;20、电动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包括壳体1和连接机构,壳体1的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入管2,壳体1的另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出管3,热媒入管2与热媒出管3中轴线为同一直线,热媒入管2与热媒出管3位于壳体1内腔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机构可转动地连通有分流盘5,两个分流盘5的内侧均连通有两个第一换热管6。
[0021]热媒入管2可以将热媒传输至壳体1的内部,热媒出管3可以将冷却后的热媒传输出壳体1的内部,当热媒入管2与热媒出管3串联时,可以形成循环结构,从而对热媒进行循环冷却,提高了换热效率。
[0022]由于分流盘5通过连接机构与热媒入管2和热媒出管3转动连通,使热媒可以通过分流盘5的分流进入至第一换热管6的内部,当第一换热管6转动时可以扰乱壳体1内部的冷媒流动,从而提高换热效率,且可以大面积的接触冷媒,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0023]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套筒7,连接套筒7设置于热媒入管2与热媒出管3位于壳体1内腔的一端,连接套筒7的内部开设有连接腔8,连接腔8与热媒入管2和热媒出管3相互连通,分流盘5的一端连通有延伸至连接腔8内部的插管9,插管9的外表面可转动地套设有与连接腔8内壁固定连接的密封轴承10。
[0024]插管9可以插入至连接腔8的内部,然后通过密封轴承10使插管9与连接腔8转动连
接,并使热媒入管2和热媒出管3内部的热媒可以通过连接腔8和插管9进入分流盘5的内部。
[0025]进一步的,壳体1的材质设置为无磁性硬质合金,壳体1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冷媒入管,壳体1底部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媒出管。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无磁性硬质合金制成,可以使壳体1不受磁性影响,并提高使用寿命,冷媒入管可以使冷媒进入至壳体1的内部,然后将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冷媒出管排出。
[0027]进一步的,插管9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封堵环11,连接腔8的内壁开设有与封堵环11相适配的封堵槽12。
[0028]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封堵环11安装在封堵槽12的内部时,即可起到封闭的作用。
[0029]进一步的,封堵槽1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环13,密封环13的形状呈环形设置,封堵环11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密封环13相适配的连接槽。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封堵环11、封堵槽12和密封环13的设置可以形成迷宫时密封结构,使热媒不会轻易从连接机构中流出,且封堵环11与密封环13均为耐腐蚀的弹性环。
[0031]进一步的,同侧的两个第一换热管6一端均设置有呈弧形设置的两个第二换热管14,两个第二换热管14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连接机构,所述壳体(1)的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入管(2),所述壳体(1)的另一侧横向贯穿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热媒出管(3),所述热媒入管(2)与所述热媒出管(3)中轴线为同一直线,所述热媒入管(2)与所述热媒出管(3)位于壳体(1)内腔的一端均通过连接机构可转动地连通有分流盘(5),两个所述分流盘(5)的内侧均连通有两个第一换热管(6);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套筒(7),所述连接套筒(7)设置于所述热媒入管(2)与所述热媒出管(3)位于所述壳体(1)内腔的一端,所述连接套筒(7)的内部开设有连接腔(8),所述连接腔(8)与所述热媒入管(2)和热媒出管(3)相互连通,所述分流盘(5)的一端连通有延伸至所述连接腔(8)内部的插管(9),所述插管(9)的外表面可转动地套设有与所述连接腔(8)内壁固定连接的密封轴承(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材质设置为无磁性硬质合金,所述壳体(1)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冷媒入管,所述壳体(1)底部的另一侧设置有冷媒出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卧式管壳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9)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封堵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康利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