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7467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能够连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充电装置通过外部电源而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充电装置包括:框体;充电端子部,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盖部,覆盖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周围;电缆,连接到充电端子部;以及扳机部,连接到盖部,其中,盖部构成为:相对于充电端子部,能够在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移动;扳机部构成为:相对于盖部的本体部而能够转动,且从框体露出,通过转动扳机部,而使盖部在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移动。充电装置通过能够在插拔方向上前后移动的盖部,以及通过扳机部来对于盖部的前后移动进行控制,因此,在插入或拔出充电装置时,可防止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的操作失误,并且,能够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Charging apparatus)。

技术介绍

[0002]从气候相关灾害的角度来看,为了减少CO2,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兴趣正在增加,而考虑了作为车载用途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使用。
[0003]在现有技术中,记载了一种对于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枪(charging gun)。
[0004][现有技术]: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13

110028A
[000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13

150397A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当给电动汽车充电时,需要将充电枪插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charging inlet),但是,若包含充电枪的电缆(cable)在内,重量成为2~3公斤,这会使得操作(handling)变得困难。
[0009]由于从充电口的插入状态拔出充电枪的时候,需要特别用力,所以,充电枪有可能会以过大的冲击力撞击驾驶员的身体、车体、或周围的汽车等,而产生操作失误。最近,在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的周围还设置有照明灯、指示灯等,也可能因为被过大的冲击力撞击而损坏。
[0010]本技术是鉴于所述方面而成,提供一种在拔出充电装置时提供帮助的机构,可以防止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的操作失误。
[0011]另外,通过设置了将充电装置的插入部进行前后驱动的机构,而可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0012][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3]为了达成所述目的,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能够连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所述充电装置通过外部电源而对所述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框体;充电端子部,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盖部,覆盖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周围;电缆,连接到所述充电端子部;以及扳机部,连接到所述盖部,其中,所述盖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充电端子部,能够在所述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移动;所述扳机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盖部的本体部而能够转动,且从所述框体露出,通过转动所述扳机部,而使所述盖部在所述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移动。
[0014]如此,通过能够在所述插拔方向上前后移动的盖部,以及通过扳机部来对于盖部的前后移动进行控制,因此,在插入或拔出充电装置时,可以防止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的操作失误,并且,能够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
[00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盖部为绝缘体。
[0016]如此,覆盖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周围的所述盖部,具有绝缘的特性,而能够避免漏电造成的危险。
[00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盖部为弹性体。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体包含橡胶。
[0018]如此,具有弹性的所述盖部,能够良好地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
[001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盖部设置于所述框体与所述充电端子部之间。
[0020]如此,所述盖部能够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于插拔方向上前后移动,且所述盖部能够包围所述充电端子部,对于所述充电端子部进行保护。
[002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具有卡合部,所述充电端子部具有充电端子插入部,所述充电端子插入部卡合在所述卡合部,而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内部。
[0022]如此,通过充电端子插入部与框体的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关系,使得充电端子部能够良好地被固定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因此,充电端子部不会受到前后移动的盖部的影响,而从框体松脱。
[002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盖部还包括:枢接部,所述枢接部构成为:以枢接的方式连接到所述扳机部。
[0024]如此,通过扳机部在旋转方向上的转动,而能够带动枢接部在移动方向上的移动,进而使得盖部在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前后移动。
[002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端子部还包括:多个电连接点。所述多个电连接点设置在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前端。
[0026]如此,所述充电装置能够通过多个电连接点,而电性连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以顺利地对于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002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端子部还包括:内部机构,设置在所述盖部与所述扳机部之间。
[0028]如此,所述充电装置能够通过多个电连接点,而电性连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以顺利地对于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0029][技术的效果][0030]基于上述,本技术的充电装置,通过能够在所述插拔方向上前后移动的盖部,以及通过扳机部来对于盖部的前后移动进行控制,因此,在插入或拔出充电装置时,可以防止因用力过大而导致的操作失误,并且,能够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
[0031]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种通过外部电源而对于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33]图2是图1的充电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0034]图3A是图1的充电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3B是图3A的箭头A所指位置处的充电装置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36]图4是图1的充电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0037]图5A与图5B是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插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的示意图。
[0038]图6A与图6B是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从电动汽车的充电口拔出的示意图。
[0039]图7是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电装置吸收了冲击力的示意图。
[0040][附图标记说明]:
[0041]100:充电装置
[0042]110:框体
[0043]112:卡合部
[0044]120:充电端子部
[0045]122:充电端子插入部
[0046]124:电连接点
[0047]130:盖部
[0048]130A:本体部
[0049]130B:枢接部
[0050]140:电缆
[0051]150:扳机部
[0052]160:内部机构
[0053]200:电动汽车
[0054]210:充电口
[0055]300:外部电源
[0056]A、B、F:箭头
[0057]C:冲击力
[0058]D:插拔方向
[0059]M:移动方向
[0060]R: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61]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共同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2]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种通过外部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能够连接到电动汽车的充电口,所述充电装置通过外部电源而对所述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框体;充电端子部,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盖部,覆盖所述充电端子部的周围;电缆,连接到所述充电端子部;以及扳机部,连接到所述盖部,其中,所述盖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充电端子部,能够在所述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移动;所述扳机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盖部的本体部而能够转动,且从所述框体露出,通过转动所述扳机部,而使所述盖部在所述充电装置的插拔方向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为绝缘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为弹性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刚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