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6136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结构固定的吸油体和电加热元件,所述吸油体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的通道壁上,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有引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热组件通过设计结构固定的吸油体,可以有效封堵加热腔,避免漏油的问题,同时方便组装,也避免飞油、烧坏电加热元件的问题。烧坏电加热元件的问题。烧坏电加热元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烟
,尤其是涉及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规的雾化器内的横向发热组件都是棉芯配电加热元件,棉芯发热量小、导油不均匀、易出现烧棉、滴油、漏油、飞油、气流不顺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雾化器内的发热组件发热量小、导油不均匀、易出现烧棉、滴油、漏油、飞油、气流不顺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热组件,包括结构固定的吸油体和电加热元件,所述吸油体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的通道壁上,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有引脚。
[000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油体具有中空区域并作为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吸油体的一端缩颈并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凸伸形成有第一凸延体,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吸油体和所述第一凸延体。
[000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油体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凸伸形成有第二凸延体。
[000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加热元件呈网状、片状、螺旋状、格栅状的至少一种。
[000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加热元件呈片状,片状的所述电加热元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000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与至少一所述第二凸延体相对应的通道壁上;或者,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与两个所述第二凸延体非对应的至少一通道壁上;或者,所述电加热元件分布在所述气流通道的每一侧通道壁上。
[001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引脚连接在所述电加热元件上,或者所述引脚通过导电件与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
[001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引脚通过导电件与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导电件设在所述第一凸延体远离所述吸油体的一端端部上。
[001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流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0013]所述电加热元件是由导电金属制成、石墨烯或含碳纳米材料制成的;所述吸油体由陶瓷或云母制成的。
[0014]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储油器主体和上述的发热组件,所述储油器主体内形成有储油腔,所述储油器的一端开口并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储油腔的密封塞;
[0015]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结构固定的吸油体和电加热元件,所述吸油体内设有气流通
道,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的通道壁上,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有引脚;
[0016]所述密封塞形成有加热腔,所述储油腔内设有用于导出加热产生的烟雾的导烟管,所述导烟管通向所述加热腔,所述吸油体安装在所述加热腔内,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导烟管相通。
[001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油体具有中空区域并作为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吸油体的一端缩颈并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凸伸形成有第一凸延体,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吸油体和所述第一凸延体;
[0018]所述密封塞包括密封主体和相对于所述密封主体缩颈凸伸形成的第三凸延体,所述密封主体密封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三凸延体伸入所述储油腔并与所述导烟管相连通,所述第三凸延体一端端部内凹形成了所述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一端连通有通道,所述第一凸延体插入所述通道内并被所述通道的壁紧密包围。
[001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油体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凸伸形成有第二凸延体,所述加热腔内的两侧形成有卡槽,所述第二凸延体分别卡装在相对应的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三凸延体的外壁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延体的端部相对设置的进油孔。
[002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油器主体的一端开设有吸烟口,所述导烟管与所述吸烟口相通,所述储油器主体远离吸烟口的一端内安装有用于进气并将气流导向至所述通道的导气件,所述导气件另一端端部相互隔离的安装有与所述引脚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
[0021]本技术再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的发热组件或上述的雾化器。
[0022]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技术特征,分布在各个技术方案中,如果要罗列出本申请所有可能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即技术方案)的话,会使得说明书过于冗长。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本申请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下文各个实施方式和例子中公开的各技术特征、以及附图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都可以自由地互相组合,从而构成各种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均因视为在本说明书中已经记载),除非这种技术特征的组合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C,在另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D+E,而特征C和D是起到相同作用的等同技术手段,技术上只要择一使用即可,不可能同时采用,特征E技术上可以与特征C相组合,则A+B+C+D的方案因技术不可行而应当不被视为已经记载,而A+B+C+E的方案应当视为已经被记载。
[0023]实施本技术的发热组件及雾化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发热组件通过设计结构固定的吸油体,可以有效封堵加热腔,避免漏油的问题,同时方便组装,也避免飞油、烧坏电加热元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技术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其中,
[0025]图1是本技术发热组件及雾化器的爆炸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发热组件及雾化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发热组件及雾化器的正面剖视示意图;
[0028]图4是本技术发热组件及雾化器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发热组件及雾化器的吸油体图;
[0030]图6是本技术发热组件及雾化器的气流走向图;
[0031]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吸油体图;
[0032]图8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吸油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4]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发热组件包括结构固定的吸油体3和电加热元件305,吸油体3内设有气流通道303,电加热元件305设在气流通道303的通道403壁上,电加热元件305电连接有引脚304。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吸油体3内设气流通道303用在雾化器内,可以达到气流顺畅,导油均匀、发热量大、不会出现漏油、飞油、烧坏电加热元件305的问题。
[0035]在一些实例中,吸油体3具有中空区域并作为气流通道303,吸油体3的一端缩颈并沿气流通道303的延伸方向凸伸形成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固定的吸油体和电加热元件,所述吸油体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的通道壁上,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有引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体具有中空区域并作为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吸油体的一端缩颈并沿所述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凸伸形成有第一凸延体,所述气流通道贯穿所述吸油体和所述第一凸延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体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凸伸形成有第二凸延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元件呈网状、片状、螺旋状、格栅状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元件呈片状,片状的所述电加热元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与至少一所述第二凸延体相对应的通道壁上;或者,所述电加热元件设在所述气流通道与两个所述第二凸延体非对应的至少一通道壁上;或者,所述电加热元件分布在所述气流通道的每一侧通道壁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连接在所述电加热元件上,或者所述引脚通过导电件与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通过导电件与所述电加热元件电连接,所述导电件设在所述第一凸延体远离所述吸油体的一端端部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电加热元件是由导电金属制成、石墨烯或含碳纳米材料制成的;所述吸油体由陶瓷或云母制成的。1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器主体和发热组件,所述储油器主体内形成有储油腔,所述储油器的一端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团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易佳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