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431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该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包括:底座侧壁与所旋转底座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台位于底座的上方,底部设有第一空腔,升降机构底部固定设于底座的顶面,顶部固定设于固定台底部一端,旋转外壳滑动设于第一空腔内,第一双向螺杆转动设于旋转外壳的两端,中部设有蜗杆,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一夹板,第二双向螺杆转动设于旋转外壳的两端,中部设有蜗轮,蜗轮与蜗杆啮合,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二夹板,驱动机构一端固定设于旋转外壳侧壁上,该装置可以解决夹取不牢固和装置不能移动的问题。夹取不牢固和装置不能移动的问题。夹取不牢固和装置不能移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目前,在汽车生产行业,智造生产线已经成为趋势。
[0003]目前,电动汽车生产线中电池安装需要从生产线中的一端搬运至车体内部,现有的搬运装置底部一般固定,只能在有限的半径内活动,不能自动地将电池装入车体对应的位置,现有的技术还存在夹板只能从两个方向夹持,存在夹持不牢的问题,因而给搬运带来了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夹持不牢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包括:
[0006]旋转底座;
[0007]底座,侧壁与所旋转底座一端固定连接;
[0008]固定台,位于底座的上方,底部设有第一空腔;
[0009]升降机构,底部固定设于底座的顶面,顶部固定设于固定台底部一端,用于升降固定台;
[0010]旋转外壳,滑动设于第一空腔内;
[0011]第一双向螺杆,转动设于旋转外壳的两端,中部设有蜗杆,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一夹板;
[0012]第二双向螺杆,转动设于旋转外壳的两端,中部设有蜗轮,蜗轮与蜗杆啮合,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二夹板;
[0013]驱动机构,一端固定设于旋转外壳侧壁上;用于驱动第一双向螺杆转动,带动第二双向螺杆转动,以使两块第一夹板和两块第二夹板同时相向/相背移动。
[0014]优选地,旋转底座,包括:
[0015]圆盘,侧壁设有环形凹槽;
[0016]旋转盘,侧壁设有环形凸块,环形凸块滑动设于环形凹槽内,顶部设有第一环形齿条;
[0017]第一伺服电机,底部固定在圆盘上,输出轴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环形第一齿条啮合。
[0018]优选地,圆盘底部设有行走轮。
[0019]优选地,升降机构,包括:
[0020]圆筒,底部转动设于底座顶部,侧壁设有第二环形齿条;
[0021]螺杆,底部与圆筒螺纹连接,顶部与固定台底部固定连接,螺杆侧壁两端相对设有滑动槽;
[0022]竖杆,固定设于底座一侧,顶部固定设有弧形导向块,弧形导向块滑动设于滑动槽内;
[0023]第二伺服电机,底部固定设于底座顶部,输出轴固定连接直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二环形齿条啮合。
[0024]优选地,驱动机构,包括
[0025]从动齿轮,固定设于第一双向螺杆外侧壁上;
[0026]第三伺服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0027]优选地,第一空腔侧壁设有多个平行环形槽,旋转外壳设有多个与环形槽对应的多个环形块,多个环形块滑动设于环形槽内。
[0028]优选地,还包括:
[0029]第一摄像头,设于固定台的外侧壁上;
[0030]第二摄像头,设于旋转外壳的底部。
[003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如下:
[003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旋转底座,在旋转底座底部设有行走轮,可以实现一边行走,一边旋转的效果,通过第一摄像头可以识别判断周围环境,使本装置可以到达任何指定位置,通过第二摄像头可以判断产品放置的位置,通过电机驱动双向螺杆转动,可以使产品紧紧夹住,通过升降装置,可以将产品送达指定高度。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35]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
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7]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包括:
[0038]旋转底座,底座7,侧壁与所旋转底座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台,位于底座7的上方,底部设有第一空腔,升降机构8,底部固定设于底座7的顶面,顶部固定设于固定台底部一端,用于升降固定台,旋转外壳10,滑动设于第一空腔内,第一双向螺杆12,转动设于旋转外壳10的两端,中部设有蜗杆14,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一夹板13,第二双向螺杆16,转动设于旋转外壳10的两端,中部设有蜗轮15,蜗轮15与蜗杆14啮合,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二夹板17,驱动机构,一端固定设于旋转外壳10侧壁上;用于驱动第一双向螺杆12转动,带动第二双向螺杆16转动,以使两块第一夹板13和两块第二夹板17同时相向/相背移动。
[0039]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旋转底座,在旋转底座底部设有行走轮,可以实现一边行走,一边旋转的效果,通过第一摄像头可以识别判断周围环境,使本装置可以到达任何指定位置,通过第二摄像头可以判断产品放置的位置,通过电机驱动双向螺杆转动,可以使产品紧紧夹住,通过升降装置,可以将产品送达指定高度,两根双向螺杆螺纹相反,以达到将两块夹板同时相向或者相背运动的目的,夹板为L型夹板,顶部为T型,两根双向螺杆顶部分别设有两根交叉的T型滑动板,L型夹板的T型顶部滑动在T型滑动板中,
[0040]具体地,旋转底座包括:圆盘1,侧壁设有环形凹槽,旋转盘2,侧壁设有环形凸块6,环形凸块6滑动设于环形凹槽内,顶部设有第一环形齿条5,第一伺服电机,底部固定在圆盘1上,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设于圆盘1的顶部。
[0041]输出轴设有第一齿轮4,第一齿轮4与第一环形齿条5啮合,环形凸块6与环形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底座;底座(7),侧壁与所述旋转底座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台,位于所述底座(7)的上方,底部设有第一空腔;升降机构(8),底部固定设于所述底座(7)的顶面,顶部固定设于所述固定台底部一端,用于升降所述固定台;旋转外壳(10),滑动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第一双向螺杆(12),转动设于所述旋转外壳(10)的两端,中部设有蜗杆(14),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一夹板(13);第二双向螺杆(16),转动设于所述旋转外壳(10)的两端,中部设有蜗轮(15),所述蜗轮(15)与所述蜗杆(14)啮合,两端螺纹连接两块第二夹板(17);驱动机构,一端固定设于所述旋转外壳(10)侧壁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双向螺杆(1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双向螺杆(16)转动,以使两块所述第一夹板(13)和两块所述第二夹板(17)同时相向/相背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底座,包括:圆盘(1),侧壁设有环形凹槽;旋转盘(2),侧壁设有环形凸块(6),所述环形凸块(6)滑动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顶部设有第一环形齿条(5);第一伺服电机,底部固定在所述圆盘(1)上,输出轴设有第一齿轮(4),所述第一齿轮(4)与所述第一环形齿条(5)啮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用转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斌张超王海涛许晶耀田怡婷赵永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