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6344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包括设有孔槽的固定板1、用于将固定板1和椎体联接的骨螺钉3,还包括外形尺寸与固定板1相匹配的盖板2,所述盖板2贴附于固定板1的外表面18。该发明专利技术在生理结构允许范围内骨螺钉的运动不受限制,只有当颈椎运动超过生理允许范围时,才强制约束骨螺钉的退出和轴线变化。有板刚性小、防止螺钉退出、便于逃逸等优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第一次施行前路颈椎融合术。由于处理多层前路问题时出现假关节和驼背等并发症的比例高,因此Bohler于1964年开发了前路颈椎内固定装置,成为今天用于临床的众多颈椎前路板系统(ACPs,anter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的基础。ACP板在有效固定颈椎时,存在多种结构设计变量。最近20年,为使ACP板相关特性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出现了各种ACP板结构。目前提出的ACPs分类方法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分别是结构限制螺钉退出的能力、螺钉相对于钉板结合面旋转和移动的能力。该分类方法基本涵盖了现有各种装置。其结构特点如下。1)自由退出装置1980s年代早期首先出现并广泛用于商业的ACP系统是Caspar板系统和Orozco板系统,属于螺钉非锁定、非刚性(变角度)系统,允许钉板界面之间充分运动。该结构采用双皮质骨螺钉防止退出。螺钉相对于板的角度完全按照病人个体的需要以及外科医生的经验而定。此结构优点是有利于植骨块(graft)融合。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非锁定和非刚性(变角度)螺钉发生退出和损坏的比例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包括设有孔槽的固定板(1)、用于将固定板(1)和椎体联接的骨螺钉(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形尺寸与固定板(1)相匹配的盖板(2),所述盖板(2)贴附于固定板(1)的外表面(18),二者组成双层板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强史长虹汪劲松严淑刚鲁京王德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英普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