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884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放灰系统,包括:过滤机构,与所述过滤机构连接用于排放灰尘的放灰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用于净化空气过滤灰尘的旋流管,用于排出净化后空气的出风筒,以及用于盛放灰尘的积灰盆;所述旋流管与所述积灰盆对应设置,所述出风筒设置在所述旋流管与所述积灰盆周围;在所述积灰盆上设置用于连通所述放灰机构的第一通孔结构。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结构装卸方便,便于内部结构的清洗和更换,积灰盆与出风筒分开设置,避免灰尘在两者连接处堆积,积灰盆底端开口连接放灰机构,能够自动将积灰盆中堆积的灰尘进行清理,无需人工进行积灰盆内灰尘的清理,增加了过滤效率。增加了过滤效率。增加了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放灰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滤清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多尘的环境下,空气中的灰尘对于设备及车辆易造成损伤,通常设备和发动机等器件失效的主要因素包括灰尘,因此,滤清器是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载重汽车中不可或缺的部件。通常滤清器用于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空气过滤,可为发动机提供清洁、充足的空气,其结构和管路设计会影响汽车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效的滤清器过滤效率能够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减少整车维护次数,显著降低用户的养护成本。
[0003]常用的滤清器,空气从滤清器的进气口进入,通过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处理,经过过滤处理后的干净空气从出气口排出,过滤处理后的灰尘收集到积灰盆中,积灰盆底端具有开口以及用于封闭开口的端盖,将端盖打开,即可将积灰盆中的灰尘清理出去。
[0004]现有技术中,经过过滤后的灰尘存放在积灰盆中,需要人工手动打开积灰盆中底端开口端盖,将存储在积灰盆内的灰尘清理出来,浪费人力资源,同时,当人工进行清灰操作的时候,需要将设备关闭,才能清理积灰盆中的灰尘,影响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一种或多种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放灰系统,设置过滤机构,在过滤机构下方设置放灰机构,能够自动地将过滤机构过滤出来的灰尘进行清理,省去了人工放灰操作。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放灰系统,包括:
[0008]过滤机构,与所述过滤机构连接用于排放灰尘的放灰机构;
[0009]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用于净化空气过滤灰尘的旋流管,用于排出净化后空气的出风筒,以及用于盛放灰尘的积灰盆;
[0010]所述旋流管与所述积灰盆对应设置,所述出风筒设置在所述旋流管与所述积灰盆周围;
[0011]在所述积灰盆上设置用于连通所述放灰机构的第一通孔结构。
[0012]优选地,所述过滤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旋流管与所述积灰盆的第一支撑架,与所述旋流管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支撑架,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支撑架的端盖,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用于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的进风滤网。
[0013]优选地,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设置与所述旋流管连通用于排出旋流管过滤后空气的出气口;
[0014]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旋流管的上端开口形配。
[0015]优选地,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出气口上设置能够对所述旋流管过滤后的空气过滤
的过滤结构。
[0016]优选地,在所述积灰盆内设置第二通孔结构,所述第二通孔结构一端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积灰盆顶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密封连接,另一端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积灰盆底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一体成型。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均为圆盘结构;
[0018]所述第二通孔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连接一端的开口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轮廓形配。
[0019]优选地,在所述积灰盆紧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外部四周设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卡子。
[0020]优选地,所述出风筒一端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出风筒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的距离。
[0021]优选地,所述放灰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连接的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接的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用于转运灰尘的储运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用于为所述储运结构提供旋转动力的动力结构;
[0022]所述第一通孔结构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内部,与所述储运结构抵接。
[0023]优选地,在所述储运结构内设置用于收集灰尘的凹槽;
[0024]所述凹槽的凹槽口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的开口对应设置。
[0025]本技术的放灰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0026]1.本技术的放灰系统,将出风筒设置在积灰盆外面,使得过滤后的粉质全部进入到积灰盆中,不会掉落在出风筒与积灰盆的连接处,避免灰尘堆积影响过滤效果;
[0027]2.本技术的放灰系统,在积灰盆内设置第二通孔结构,第二通孔结构底部开口小于顶部开口,灰尘会沿积灰盆边缘滑落至底部开口的位置,在底部开口下方设置第一通孔结构,第一通孔结构与放灰机构连接,灰尘能通过第一通孔结构掉入至放灰机构中,进行排放灰尘操作,无需人工手动清理积灰盆内灰尘,达到自动排放灰尘的效果;
[0028]3.本技术的放灰系统,设置多层过滤结构,能够对空气进行多重过滤,使得通过出风筒排出的空气更加干净。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放灰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放灰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图1表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放灰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3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0033]如图1所示,放灰系统包括:过滤机构1,与过滤机构1连接的放灰机构2,其中,如图
2和图3所示,过滤机构1包括旋流管11,出风筒12,积灰盆13,第一通孔结构14,第一支撑架15,第二支撑架16,端盖17,进风滤网18;
[0034]放灰机构2包括第一腔体21,第二腔体(图中未标出),储运结构22,动力结构(图中未标出)以及凹槽221。
[0035]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端盖17设置在最上端,为倒置圆盆结构,下面连接第二支撑架16,端盖17与第二支撑架16密封连接,形成空腔,第二支撑架16为圆盘结构,在圆盘面上设置出气口 (图中未标出)和与出气口紧邻设置的排气口(图中未标出),排气口紧贴第二支撑架16的边缘。
[0036]在第二支撑架16下方连接旋流管11和出风筒12,旋流管11与第二支撑架16中的出气口连通,并且旋流管11的上端与出气口的开口大小一致,旋流管11过滤出来的空气能够进入到端盖17与第二支撑架16之间,出风筒12与第二支撑架16中的排气口连通,在端盖 17与第二支撑架16之间的空气能够经排气口从出风筒12排出。
[0037]在旋流管11下方连接第一支撑架15,第一支撑架15与第二支撑架16的结构相似,同样在圆盘面上设置出气口与排气口,在第一支撑架15上的出气口和排气口与在第二支撑架16上的出气口和排气口对应设置,且在第一支撑架15上的出气口直径大于在第二支撑架 16上的出气口直径。旋流管11一端与第二支撑架16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架15连通,达到固定的效果,同时第一支撑架15还对端盖17和第二支撑架16起着支撑作用。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放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机构(1),与所述过滤机构(1)连接用于排放灰尘的放灰机构(2);所述过滤机构(1)包括用于净化空气过滤灰尘的旋流管(11),用于排出净化后空气的出风筒(12),以及用于盛放灰尘的积灰盆(13);所述旋流管(11)与所述积灰盆(13)对应设置,所述出风筒(12)设置在所述旋流管(11)与所述积灰盆(13)周围;在所述积灰盆(13)上设置用于连通所述放灰机构(2)的第一通孔结构(14);所述放灰机构(2)包括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14)连接的第一腔体(21),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21)内用于转运灰尘的储运结构(22);所述第一通孔结构(14)插入所述第一腔体(21)内部,与所述储运结构(22)抵接;在所述储运结构(22)内设置用于收集灰尘的凹槽(221);所述凹槽(221)的凹槽口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14)的开口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1)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旋流管(11)与所述积灰盆(13)的第一支撑架(15),与所述旋流管(11)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架(15)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支撑架(16),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支撑架(16)的端盖(17),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15)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6)之间用于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的进风滤网(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6)上设置与所述旋流管(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爱冬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欧亚惠通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