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滤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1859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进气管、出气管、排尘口、滤芯以及排尘机构;第二壳体可拆卸设置于第一壳体下方,并与第二壳体形成第一腔体;进气管与第一壳体同轴并贯穿第一壳体,进气管包括置于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道;出气管设于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并与第一壳体内部连通;排尘口设于第二壳体底部;滤芯设于第一腔体内,并环绕进气管设置;排尘机构设置于第一管道管口处,将灰尘送至排尘口;空气自进气管进入第一腔体,通过排尘机构将空气中的灰尘送至排尘口,排尘后的空气经过滤芯过滤后自出气管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排尘机构,将大颗粒灰尘自上而下快速送至排尘口,减轻滤芯的过滤负担,有效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滤芯。颗粒灰尘堵塞滤芯。颗粒灰尘堵塞滤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滤清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滤清器领域,尤其是一种空气滤清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干式空气滤清器的一般采用侧进气上出气结构,但这种结构对整车的布置有限制且过滤效果一般,传动的湿式滤清器采用上进气侧出气,但是湿式滤清器为达到除尘效果,其内设置有油池,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油液飞溅污染滤芯,进而影响过滤效果。
[0003]因此,需要一种空气滤清器,在采用上进气侧出气结构的同时能保证良好的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来解决现有的空气滤清器过滤效果差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进气管、出气管、排尘口、滤芯以及排尘机构;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设置于第一壳体下方,并与第二壳体形成第一腔体;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壳体同轴并贯穿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进气管包括置于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道;所述出气管设于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腔体连通;所述排尘口设于第二壳体底部;所述滤芯设于第一腔体内,并环绕所述进气管设置;所述排尘机构设置于第一管道管口处,将灰尘送至排尘口;空气自进气管进入第一腔体,通过排尘机构将空气中的灰尘送至排尘口,排尘后的空气经过滤芯过滤后自出气管排出。
[0006]进一步地,所述排尘机构包括:排尘支座、排尘刷以及排尘驱动;所述排尘支座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排尘刷转动设置于排尘支座上,用于将灰尘送至排尘口;所述排尘驱动固定设置于排尘刷上,用于驱动排尘刷在排尘支座上转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排尘支座包括与进气管同轴设置的支撑部以及将支撑部与第二壳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排尘刷包括排尘转筒以及沿排尘转筒周侧间隔倾斜设置的排尘叶片;所述排尘驱动包括与排尘转筒固定连接到的驱动转筒以及沿驱动转筒周侧倾斜间隔设置的驱动叶片;所述排尘转筒转动设置于支撑部上,所述排尘叶片与所述驱动叶片自上而下沿相同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驱动叶片设置于进气管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排尘机构还包括导向管,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导向管的内壁,所述导向管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排尘叶片设置于导向管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空气滤清器还包括安全芯,所述安全芯套设于滤芯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空气滤清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出气管与安全芯之间,所述出气管包括连通第一腔体与所述出气管的出气管口,所述挡板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出气管口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的投影。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还包括设置于出气管上的测压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空气滤清器还包括排尘阀,所述排尘阀通过卡箍与所述排尘口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卡扣件连接。
[001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排尘机构,将大颗粒灰尘自上而下快速送至排尘口,无需经过滤芯,减轻滤芯的过滤负担,有效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滤芯。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空气滤清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空气滤清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空气滤清器的俯视图。
[0019]图4为图3的A

A面剖视图。
[0020]图5为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空气滤清器滤芯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空气滤清器安全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空气滤清器排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0026]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0027]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说明书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0031]见图1至8,本技术为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进气管3、出气管4、排尘口5、滤芯6、排尘机构9、第一挡板7、安全芯8以及排尘阀。所述第二壳体2可拆卸设置于第一壳体1下方,并与第二壳体2形成第一腔体,所述进气管3与所述第一壳体1同轴并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进气管3包括置于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道31;所述出气管4设于第一壳体1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腔体连通,所述排尘口5设于第二壳体2底部,所述滤芯6设于第一腔体内,并环绕所述进气管3设置,所述安全芯8环绕所述滤芯6设置,所述排尘机构9设置于第一管道31管口处,将灰尘送至排尘口5;所述第一挡板7设置于出气管4与安全芯8之间,用于减缓气流流速,所述排尘阀通过卡箍与所述排尘口5连接。通过设置排尘机构9,将大颗粒灰尘自上而下快速送至排尘口5,无需经过滤芯6,减轻滤芯6的过滤负担,有效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滤芯6,另外,通过在出气管4与安全芯8之间设置第一挡板7,防止气流从滤芯及安全芯快速通过造成滤芯或安全芯被击穿,有效确保过滤效果。
[0032]所述排尘机构9包括:排尘支座91、排尘刷92以及排尘驱动93;所述排尘支座91与第二壳体2连接;所述排尘刷92转动设置于排尘支座91上,用于将灰尘送至排尘口5;所述排尘驱动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设置于第一壳体下方,并与第二壳体形成第一腔体;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壳体同轴并贯穿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进气管包括置于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道;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设于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并与第一腔体连通;排尘口,所述排尘口设于第二壳体底部;滤芯,所述滤芯设于第一腔体内,并环绕所述进气管设置;排尘机构,所述排尘机构设置于第一管道管口处,将灰尘送至排尘口;空气自进气管进入第一腔体,通过排尘机构将空气中的灰尘送至排尘口,排尘后的空气经过滤芯过滤后自出气管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尘机构包括:排尘支座,所述排尘支座与第二壳体连接;排尘刷,所述排尘刷转动设置于排尘支座上,用于将灰尘送至排尘口;排尘驱动,所述排尘驱动固定设置于排尘刷上,用于驱动排尘刷在排尘支座上转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尘支座包括与进气管同轴设置的支撑部以及将支撑部与第二壳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排尘刷包括排尘转筒以及沿排尘转筒周侧间隔倾斜设置的排尘叶片;所述排尘驱动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颢龙刘强张耀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