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行走台车、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7798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层行走台车、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双层行走台车包括台车本体,台车本体包括上车架和下车架,下车架底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行走轮以及多个可伸缩的支撑腿,上车架固定设置在下车架第二区域的顶部,上车架顶部形成有承载平台,上车架和下车架之间形成有容纳部,下车架内包括有支撑台,支撑台穿设于下车架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内,下车架第一区域上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固定门架,靠近第二区域的固定门架的高度大于上车架;支撑台顶部和承载平台的顶部相应的位置均固定设置有多个限位卡槽,限位卡槽设置有缓冲橡胶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减小通风机工作时的振动对台车的各连接结构的影响。对台车的各连接结构的影响。对台车的各连接结构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行走台车、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行走台车、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工程施工中,隧道施工通风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施工技术措施,尤其是在长大、特长隧道施工中,施工通风的方案与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施工组织、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施工安全等问题,至关重要。且在长大、特长隧道施工中,隧道通风机有别于短小隧道(通风机放在洞口利用通风管将风送入施工作业面),按照通风方案要求采用巷道式通风的其通风机将直接放入洞内(巷道内),再利用通风管将风送入施工作业面。
[0003]在《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

2019中针对通风设备明确规定:瓦斯工区必须配备一套同等性能的备用通风机,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且能在10min内启动。且根据规定为确保风机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要定期进行正常工作的通风机和备用通风机进行自动切换试验,试验期间不得影响通风,试验记录要存档备案。
[0004]目前现有的做法是在通风机后面或者并排安装一台备用通风机,正常工作的通风机出风口连接柔性风筒,当出现故障时或者维修时,采取现场临时拆装连接风筒从通风机上改移至备用通风机的办法,但是该方案在施工现场整体操作的实施性极差,且通风管道不顺直、局部位置弯曲造成风阻增加,同时在实施中稍有操作不当就会产生不能及时切换的风险,进而导致隧道通风出现“断风”现场,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0005]现有技术公开了将通风机安装在衬砌台车上,但是通风机工作时会长时间产生振动,导致台车上各个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存在被破坏的风险,导致台车的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小通风机工作时的振动对台车的各连接结构的影响的双层行走台车。
[0007]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第一目的双层行走台车。
[0008]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双层行走台车,包括台车本体,台车本体包括上车架和下车架,下车架底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行走轮以及多个可伸缩的支撑腿,下车架包括设置于下车架前段的第一区域、设置于下车架中段的第二区域和设置于下车架后段的第三区域,上车架固定设置在第二区域的顶部,上车架顶部形成有承载平台,上车架和下车架之间形成有容纳部,下车架内包括有支撑台,支撑台穿设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内,第一区域上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固定门架,靠近第二区域的固定门架的高度大于上车架;位于第三区域内的支撑台顶部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卡槽,承载平台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卡槽,限位卡槽包括槽体,槽体包括槽壁和槽体内形成的顶部开口的凹槽,凹槽内固定设置有缓冲橡胶垫。
[0009]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在承载平台和支撑台上设置的多个限位卡槽能方便的实现通风机的定位安装,同时限位卡槽中设置的缓冲橡胶垫能有效的减小两台通风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对台车各连接结构的影响。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凹槽的横截面为上端敞口的圆形或长方形。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缓冲橡胶垫和槽体通过凹槽内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固定在承载平台上,多个螺栓均靠近槽壁设置。
[0012]进一步的方案是,缓冲橡胶垫和槽体通过凹槽内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固定在支撑台上,多个螺栓均靠近槽壁设置。
[0013]由上可见,通过螺栓将槽体和缓冲橡胶垫固定设置在承载平台或者支撑台上,方便对缓冲橡胶垫进行拆换操作。
[0014]进一步的方案是,上车架包括第二竖向支撑件,第二竖向支撑件的第一端与下车架底部固定连接,第二竖向支撑件的第二端与承载平台固定连接,第二竖向支撑件与承载平台底部的下表面之间连接有斜支撑,斜支撑与承载平台底部的下表面连接的一端与限位卡槽对应。
[0015]由上可见,通过在第二竖向支撑件与承载平台底部的下表面之间连接的斜支撑,并且斜支撑与承载平台底部的下表面连接的一端与限位卡槽对应,有效的提高了上车架结构的稳定性。
[0016]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的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包括主通风机、备用通风机以及刚性的Y型风筒;
[0017]该系统还包括上述的双层行走台车,主通风机固定设置在位于下第三区域内的支撑台上,备用通风机固定设置在承载平台上,Y型风筒通过多个固定门架固定设置在支撑台上,Y型风筒的第一进风端与备用通风机的出风端连通,Y型风筒的第二进风端与主通风机的出风端连通,Y型风筒的出风端与一个通风筒连通。
[0018]Y型风筒包括主筒体和一个分支筒体,主筒体与主通风机共线设置,分支筒体上形成有一个弧形折弯部,分支筒体的第一端与主筒体连通,分支筒体的第二端为Y型风筒的第一进风端,主筒体的第一端为Y型风筒的第二进风端,主筒体的第二进风端沿着下车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三区域,主筒体的第二端为Y型风筒的出风端。
[0019]综上可见,本技术提供的双层行走台车通过在承载平台和支撑台上设置的限位卡槽和位于限位卡槽内的缓冲橡胶垫,能有效的减小两台并联设置的通风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对车架各连接结构的影响,同时当通风机与Y型风筒连接时,也能有效的减小振动对两个通风机出风端分别与Y型风筒的两个进风端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双层行走台车的结构图。
[0021]图2为图1中A方向的结构图。
[0022]图3为图2中C处的放大图。
[0023]图4为图3中齿轮组件与滑槽套件连接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卡槽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件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腿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的结构图。
[00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通风机并联行走系统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0029]图10为图9中B方向的结构图。
[0030]图11为图10中D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参见图1至图5并结合图8、图9、图10,本实施例的双层行走台车包括台车本体1,台车本体1包括上车架101和下车架102,下车架102底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行走轮3以及多个可伸缩的支撑腿4,多个行走轮3在下车架102宽度方向上呈两列间隔设置,每一列的相邻两个行走轮3沿着下车架102的长度方向间隔相同的距离设置,一个可伸缩的支撑腿4靠近一个行走轮3设置,下车架102的一侧设置有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包括有配电箱(图中未示出);
[0032]下车架102包括设置于下车架102前段的第一区域1022、设置于下车架中段的第二区域1021和设置于下车架后段的第三区域1020,上车架固定设置在第二区域1021的顶部,上车架101顶部形成有承载平台1010,承载平台1010的顶部均间隔的设置有八个限位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层行走台车,包括台车本体,所述台车本体包括上车架和下车架,所述下车架底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行走轮以及多个可伸缩的支撑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车架前段的第一区域、设置于所述下车架中段的第二区域和设置于所述下车架后段的第三区域,所述上车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顶部,所述上车架顶部形成有承载平台,所述上车架和所述下车架之间形成有容纳部,所述下车架内包括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穿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三区域内,所述第一区域上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固定门架,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固定门架的高度大于所述上车架;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内的所述支撑台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卡槽,所述承载平台的顶部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卡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包括槽壁和所述槽体内形成的顶部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设置有缓冲橡胶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上端敞口的圆形或长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橡胶垫和所述槽体通过所述凹槽内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固定在所述承载平台上,多个所述螺栓均靠近所述槽壁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行走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橡胶垫和所述槽体通过所述凹槽内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固定在所述支撑台上,多个所述螺栓均靠近所述槽壁设置。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涛刘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院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