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β-淀粉酶突变体及其在麦芽糖制备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721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
β

淀粉酶突变体及其在麦芽糖制备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酶工程和和微生物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β

淀粉酶突变体及其在麦芽糖制备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β

淀粉酶属于外切型糖化酶,能够从淀粉链的非还原端顺次切下麦芽糖单元,生成麦芽糖。麦芽糖被水解的同时发生沃尔登转位反应,由α

型麦芽糖变为β

型麦芽糖,因此称为β

淀粉酶。该酶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在淀粉糖、酿造、食品加工、医药等工业生产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淀粉加工用酶。在淀粉糖行业,β

淀粉酶是生产超高麦芽糖浆、结晶麦芽糖、麦芽糖醇等产品所必需的关键酶种。在啤酒酿造中,β

淀粉酶可以用来生产啤酒专用糖浆,不但能减少大麦芽的用量、降低成本,而且所产啤酒泡沫细腻、口味纯正。在食品加工领域,β

淀粉酶可用于面包、馒头、糕点和方便米饭等产品的保鲜,提高产品的货架期。在医药工业中,β

淀粉酶可用于生产高纯度的医用针剂级麦芽糖,用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病人在临床上补充能量,而不会造成血糖升高。随着我国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β

淀粉酶的需求日益增加。
[0003]植物是β

淀粉酶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麦芽作为糖化剂来生产饴糖。此后,越来越多植物β

淀粉酶被发现。植物β

淀粉酶分子量一般为53

64kDa,最适温度为30

60℃,最适pH为4.8

6.0。其中,大麦β

淀粉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55℃和5.2,是商品化β

淀粉酶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次是大豆β

淀粉酶和甘薯β

淀粉酶。但是,植物提取β

淀粉酶仍然存在以下缺点:原料来源有限,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产品中容易混杂有其它淀粉酶,影响应用效果;需低温储存,保存成本高等。微生物是β

淀粉酶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筛选产β

淀粉酶的微生物,其中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最早。Higashihara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了巨大芽孢杆菌β

淀粉酶。此后,多粘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多种微生物β

淀粉酶也相继被发现。研究发现,大部分微生物β

淀粉酶最适温度一般在40

50℃,最适pH为6.5

8.0。工业生产中,为减少污染杂菌,淀粉糖化过程尽可能在60℃以上进行。然而已有大部分微生物β

淀粉酶热稳定性难以满足淀粉糖化过程在高温条件下的应用需求。
[0004]上述缺陷均使得现有的β

淀粉酶无法很好的用于麦芽糖的工业化生产。因此,亟需得到一种热稳定性更高的β

淀粉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的β

淀粉酶突变体。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提供一种β

淀粉酶突变体,是通过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180位、第185位、第335位、第337位氨基酸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点进行突变得到。
[000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突变体为以下a

d中任一或多个组合:
[0008]a.将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180位的丙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或谷氨酸或脯氨酸,将突变体命名为Ala180Asn,Ala180Glu,Ala180Pro,;
[0009]b.将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185位的甘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或赖氨酸或丝氨酸,将突变体命名为Gly185Asn,Gly185Lys,Gly185Ser;
[0010]c.将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335位的缬氨酸突变成精氨酸或天冬氨酸或丝氨酸,将突变体命名为Val335Ser,Val335Arg,Val335Asp;
[0011]d.将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337丝氨酸突变为组氨酸或赖氨酸,将突变体命名为Ser337His,Ser337Lys。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β

淀粉酶突变体是将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180位的丙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将第185位的甘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将第335位的缬氨酸突变成丝氨酸、同时将第337丝氨酸突变成组氨酸得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将上述方案得到的β

淀粉酶叠加突变体命名为Ala180Asn+Gly185Asn+Val335Ser+Ser337His。
[00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β

淀粉酶突变体具有如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14]本专利技术第二提供所述β

淀粉酶突变体的基因序列,其具有如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0015]本专利技术第三提供一种携带所述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
[001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重组质粒的载体为pET载体、pGEX载体、pPICZ载体、pAN载体或pUB载体。
[0017]所述重组质粒采用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而成:以插入野生型β

淀粉酶基因序列的载体为模板,分别采用第180位氨基酸的引物SEQ ID No:5和引物SEQ ID No:6,以及引物SEQ ID No,7和引物SEQ ID No:8,以及引物SEQ ID No:9和引物SEQ ID No:10;第185位氨基酸的引物SEQ ID No:11和引物SEQ ID No:12,以及引物SEQ ID No:13和引物SEQ ID No:14,以及引物SEQ ID No:15和引物SEQ ID No:16;第335位氨基酸的引物SEQ ID No:17和引物SEQ ID No:18,以及引物SEQ ID No:19和引物SEQ ID No:20,以及引物SEQ ID No:21和引物SEQ ID No:22;第337位氨基酸的引物SEQ ID No:23和引物SEQ ID No:24,以及引物SEQ ID No:25和引物SEQ ID No:26;分别进行定点突变,获得含有单突变的重组质粒(即突变体质粒)。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重组质粒采用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而成:以含有野生型β

淀粉酶基因序列的载体为模板,采用第180位氨基酸的引物SE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β

淀粉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是通过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180位、第185位、第335位、第337位氨基酸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点进行突变得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β

淀粉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体为将野生型β

淀粉酶的第180位的丙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将第185位的甘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将第335位的缬氨酸突变成丝氨酸、同时将第337丝氨酸突变成组氨酸得到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β

淀粉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如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4.编码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β

淀粉酶突变体的基因,具有如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5.携带权利要求4所述基因的重组质粒。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组质粒,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质粒的载体为pET载体、pGEX载体、pPICZ载体、pAN载体或pUB载体。7.表达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楼志华刘翔张劲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奥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