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473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包括司机室、起升机构、预埋节、塔身、顶升系统、爬升框、爬带、回转系统、中心塔、塔帽、起重臂、变幅机构、前拉杆、后拉杆、小车和铁塔,司机室和起升机构安在地面上,顶升系统通过预埋节固定,顶升系统包括液压油缸和顶升节,塔身固定在顶升节上;塔身上安有四组爬升框、以及与爬升框相连的爬带,回转系统安在塔身上部,其上部为中心塔;中心塔上部设有塔帽,起重臂连接在中心塔两侧,变幅机构安装在起重臂两侧;起重臂与塔帽顶部连接;小车设在起重臂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整体爬升,节省大量塔身和套架,降低设备成本,提供整机稳定性和实用性,结构紧凑,制作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安装使用方便。安装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爬式双平臂抱杆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起重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输电线路铁塔组立同时具有内爬升功能的双平臂抱杆,属于起重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多采用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完成输电任务。铁塔的组立作为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铁塔组立上主要是通过双平臂座地抱杆、内悬浮外拉线抱杆、落地双平臂抱杆、落地双摇臂抱杆和单动臂抱杆完成组装,但现有的抱杆结构需要大量的塔身标准节和一套套架结构,成本较高,对塔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高,造成一些成本的浪费。如何改进优化双平臂抱杆结构,提高设备安全性能并应用于铁塔组立工作中,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为合理的内爬式双平臂抱杆,以节省塔身和套架、降低设备的成本。
[0004]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包括司机室、起升机构、预埋节、塔身、顶升系统、爬升框、爬带、回转系统、中心塔、塔帽、起重臂、变幅机构、前拉杆、后拉杆、小车和铁塔,所述司机室和起升机构安装在地面上,顶升系统通过安装在预埋基础上的预埋节固定,所述顶升系统包括液压油缸和顶升节,所述塔身通过液压油缸固定在顶升节上;所述塔身上安装有四组爬升框、以及与爬升框相连接的爬带,所述回转系统安装在塔身的上部,所述回转系统的上部为中心塔;所述中心塔的上部设有塔帽,起重臂通过销轴连接在中心塔两侧,变幅机构安装在起重臂的两侧;所述起重臂通过前拉杆和后拉杆与塔帽的顶部连接;所述小车设置在起重臂两侧;所述预埋节提前预埋在预埋基础上,在双平臂抱杆初始独立高度时与顶升节连接,当整机开始爬升时,首先将顶升节与预埋节连接放开再顶升。
[0005]所述塔身为多个依次叠加的标准节连接,标准节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0006]所述顶升系统还包括顶升横梁、上部翻转支撑块、下部翻转支撑块和固定翻转支撑梁,所述液压油缸固定在顶升节上,顶升横梁位于液压油缸的端部,所述下部翻转支撑块位于顶升横梁两侧的下部,上部翻转支撑块和固定翻转支撑梁位于顶升节上部;所述顶升节和顶升横梁作为顶升系统的基础,液压油缸为整个装置的执行机构,通过控制油缸的伸出和收缩实现抱杆的整体上升及顶升横梁的提升;上部翻转支撑块及下部翻转支撑块在顶升或提升过程中摆入内部,不与爬带或爬升框相碰,在顶升到位时摆出、支撑到相应的踏步上,固定翻转支撑梁在顶升过程中摆进塔身,不与爬带及爬升框相碰,待顶升到位后摆出,支撑到爬升框上部支撑块上,用于承载塔机工作时上部载荷。
[0007]所述爬升框由两片C形框组成,两片C形框之间的法兰通过高强螺栓连结,单台机
共四件;所述爬升框上装有顶块,顶块在顶升时收回,顶升完毕后顶出,用于顶紧固定塔身;爬升框两侧与铁塔连接件水平连接,同时爬升框与铁塔四侧用钢丝绳斜拉连接固定。
[0008]所述爬带分为不同长度组合,针对不同的附着间距进行组合。
[0009]所述起升机构包括起升卷扬机,起升钢丝绳通过起升卷扬机出绳,经过地面的底部转向定滑轮转向到回转系统中承座转向定滑轮一、承座转向定滑轮二,继续往上经塔帽的塔帽转向定滑轮一转向至起重臂末端的起重臂定滑轮六到小车上,首先钢丝绳经过小车的小车定滑轮一、小车定滑轮二到小车下部吊钩的小车动滑轮一、小车动滑轮二到小车的小车定滑轮三,再通过小车的小车动滑轮三到小车的小车定滑轮四,最终到达起重臂头部固定;所述起升机构设有两套,可分别控制,在整机安装完成后可实现控制吊装作业。
[0010]所述起升钢丝绳通过承座转向定滑轮二往上到塔帽的塔帽转向定滑轮二到起重臂头部的起重臂定滑轮七,转向到塔帽的塔帽转向定滑轮三,再转向到起重臂头部的起重臂定滑轮八,最后到塔帽头部固定,收臂系统共两套,可实现共同或者单独完成单侧起重臂收臂工作。
[0011]所述安装在起重臂上的变幅机构包括变幅卷扬机,牵引钢丝绳通过变幅卷扬机绕出,依次经过起重臂上的起重臂定滑轮一、起重臂定滑轮二、起重臂定滑轮三与小车连接,另一侧钢丝绳通过变幅卷扬机绕出,依次经过起重臂上的起重臂定滑轮四、起重臂定滑轮五与小车连接,通过钢丝绳控制小车的移动;所述变幅机构设有两套,分别布置在两个起重臂上,可以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分别控制,在整机安装完成后可实现控制吊装作业。
[0012]所述铁塔设有水平撑和连接吊耳,水平撑与爬升框螺栓连接,连接吊耳与爬升框通过钢丝绳连接,起到固定爬升框的作用,爬升框通过固定翻转支撑梁起到固定塔身和保持塔身垂直度的作用。
[0013]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能够实现整体爬升,可节省大量的塔身和套架降低设备的成本,铁塔增加吊耳和水平撑提供整机的稳定性,整机配置各种组合长度爬带可以满足各种规格型号的铁塔组装,提高了整机的实用性。本技术结构紧凑,制作简单,安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爬升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变幅钢丝绳穿绕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起升钢丝绳穿绕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收臂钢丝绳穿绕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爬升框与铁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技术爬升框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技术起重臂单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司机室;2、起升机构;201、起升卷扬机;202、底部转向定滑轮;203、承座转向定滑轮一;204、承座转向定滑轮二;205、塔帽转向定滑轮一;206、起重臂定滑轮六;207、塔帽转向定滑轮二;208、起重臂定滑轮七;209、塔帽转向定滑轮三;210、起重臂定滑轮八;3、预埋节;4、塔身;5、顶升系统;501、液压油缸;502、顶升节;503、顶升横梁;504、下部翻转
支撑块;505、上部翻转支撑块;506、固定翻转支撑梁;6、爬升框; 7、爬带;8、回转系统;9、中心塔;10、塔帽;11、起重臂;12、变幅机构; 1201、变幅卷扬机;1202、起重臂定滑轮一;1203、起重臂定滑轮二;1204、起重臂定滑轮三;1205、起重臂定滑轮四;1206、起重臂定滑轮五;13、前拉杆;14、后拉杆;15、小车;1501、小车定滑轮一;1502、小车定滑轮二; 1503、小车动滑轮一;1504、小车动滑轮二;1505、小车动滑轮三;1506、小车定滑轮三;1507、小车定滑轮四;16、铁塔;1601、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具体描述。
[0024]如图1

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包括司机室1、起升机构2、预埋节3、塔身4、顶升系统5、爬升框6、爬带7、回转系统8、中心塔9、塔帽10、起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司机室(1)、起升机构(2)、预埋节(3)、塔身(4)、顶升系统(5)、爬升框(6)、爬带(7)、回转系统(8)、中心塔(9)、塔帽(10)、起重臂(11)、变幅机构(12)、前拉杆(13)、后拉杆(14)、小车(15)和铁塔(16),所述司机室(1)和起升机构(2)安装在地面上,顶升系统(5)通过安装在预埋基础上的预埋节(3)固定,所述顶升系统(5)包括液压油缸(501)和顶升节(502),所述塔身(4)通过液压油缸(501)固定在顶升节(502)上;所述塔身(4)上安装有四组爬升框(6)、以及与爬升框(6)相连接的爬带(7),所述回转系统(8)安装在塔身(4)的上部,所述回转系统(8)的上部为中心塔(9);所述中心塔(9)的上部设有塔帽(10),起重臂(11)通过销轴连接在中心塔(9)两侧,变幅机构(12)安装在起重臂的两侧;所述起重臂(11)通过前拉杆(13)和后拉杆(14)与塔帽(10)的顶部连接;所述小车(15)设置在起重臂(11)两侧;所述预埋节(3)提前预埋在预埋基础上,在双平臂抱杆初始独立高度时与顶升节(502)连接,当整机开始爬升时,首先将顶升节(502)与预埋节(3)连接放开再顶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4)为多个依次叠加的标准节连接,标准节之间通过销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系统(5)还包括顶升横梁(503)、上部翻转支撑块(505)、下部翻转支撑块(504)和固定翻转支撑梁(506),所述液压油缸(501)固定在顶升节(502)上,顶升横梁(503)位于液压油缸(501)的端部,所述下部翻转支撑块(504)位于顶升横梁(503)两侧的下部,上部翻转支撑块(505)和固定翻转支撑梁(506)位于顶升节(502)上部;所述顶升节(502)和顶升横梁(503)作为顶升系统(5)的基础,液压油缸(501)为整个装置的执行机构,通过控制油缸的伸出和收缩实现抱杆的整体上升及顶升横梁(503)的提升;上部翻转支撑块(505)及下部翻转支撑块(504)在顶升或提升过程中摆入内部,不与爬带(7)或爬升框(6)相碰,在顶升到位时摆出、支撑到相应的踏步上,固定翻转支撑梁(506)在顶升过程中摆进塔身(4),不与爬带(7)及爬升框(6)相碰,待顶升到位后摆出,支撑到爬升框(6)上部支撑块上,用于承载塔机工作时上部载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爬式双平臂抱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框(6)由两片C形框组成,两片C形框之间的法兰通过高强螺栓连结,单台机共四件;所述爬升框(6)上装有顶块,顶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玉振沈兰华刘庆阳高强仉健康赵金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