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410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包括横管连接构件、与横管连接构件配合连接的大直径横管和小直径横管,还包括右支脚、左右支脚及横支架;所述横管连接构件由前半壳体与后半壳体对合固定连接形成腔体结构;所述大直径横管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横管连接构件的右侧,所述小直径横管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横管连接构件的左侧;所述右支脚的上端与前半壳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小直径横管的右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左支脚的上端与小直径横管的中部固定连接,且下部与右支脚的下部平行;所述横支架的右端与右支脚的中部固定连接、左端与左支脚的中部固定连接。其既能有效利用空间,又能提升转向支撑的连接强度,还能减小结构尺寸,降低焊接精度控制难度。精度控制难度。精度控制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转向支撑支撑总成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关重部件,位于驾驶舱前部,由中心骨架横管及其附属支架组成。CN108082268A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支撑管梁”(参见图1),包括原大直径横管10、原小直径弯管30、支架20、第一支脚40和第二支脚50;所述小直径弯管的左部下沉,其从左到右依次包括左横管段、中斜管段和右横管端;所述支架焊接在大直径横管的右端部,且支架上开设有供左横管段穿过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支脚的上端与大直径横管的右端部焊接,且第一支脚位于支架的左侧,并在第一支脚上开设有供左横管段穿过的第二过孔;所述左横管段的左端依次穿过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并与支架、第一支脚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支脚的上端与左横管段的右端部焊接。其在实现仪表板内空间最大化利用的同时能够保证转向支撑的强度。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大直径横管需要缩小管径,增加精度控制难度;(2)小直径弯管本身尺寸精度控制困难,同时第一支脚、支架与小直径弯管均为切边搭接,不利于焊接精度控制;(3)第一支脚及支架与大直径横管的右端和小直径弯管的左横管段进行焊接,连接强度需要优化提升。
[0003]CN 206679063U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柱和转向支撑横梁的连接支架”,包括转向柱安装板和加强板,转向柱安装板包括底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左侧壁上设有第一圆弧槽和左翻边,右侧壁上设有第二圆弧槽和右翻边;加强板的中部为半筒形部,加强板的前部为前板,加强板的后部为后板,前板的左边沿与左翻边的前部搭接,前板的右边沿与右翻边的前部搭接,后板的左边沿与左翻边的后部搭接,后板的右边沿与右翻边的后部搭接,第一圆弧槽、第二圆弧槽均与半筒形部围成用于安装转向支撑横梁的孔;前板的前部设有与底壁搭接的前沉台;后板的后部设有与底壁搭接的后沉台。其能够提高转向系统的模态,规避方向盘抖动的风险,同时增强了连接支架自身的强度。
[0004] CN 114275056A 公开了“一种错管式转向支撑总成”,横管分为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通过第一地板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一地板连接支架的上部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用于对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的连接端定位,所述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设计为条形孔,调整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的孔位,实现横管的错位设置;第一横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横管连接支架与车架连接;第二横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横管连接支架与车架连接;还设有与第一地板连接支架并列设置的第二地板连接支架作第二横管的支撑。通过调整横管连接支架横管安装孔位,从而调节横梁位置,进而提高转向支撑的可安装面,满足多种智能化零部件的安装布置。
[0005]毋庸置疑,上述两份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都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其既能有效利用空间,又能提升转向支撑的连接强度,还能减小结构尺寸,降低焊接精度控制难度。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包括横管连接构件、与横管连接构件配合连接的大直径横管和小直径横管,还包括右支脚、左右支脚及横支架,其特征是:所述横管连接构件由前半壳体与后半壳体对合固定连接形成腔体结构;所述大直径横管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横管连接构件的右侧,所述小直径横管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横管连接构件的左侧;所述右支脚的上端与前半壳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小直径横管的右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左支脚的上端与小直径横管的中部固定连接,且下部与右支脚的下部平行;所述横支架的右端与右支脚的中部固定连接、左端与左支脚的中部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横管连接构件的前半壳体的下边设有第一前翻边、右边中部设有第二前翻边、右边上部设有前小圆弧翻边、上边设有第三前翻边、左边上部设有第四前翻边、左边下部设有前大圆弧翻边;在所述前半壳体的前平面上设有前主定位孔和前次定位孔;所述横管连接构件的后半壳体的下边设有第一后切边、左边中部设有第二后切边、左边上部设有后小圆弧切边、上边设有第三后切边、右边上部设有第四后切边、右边下部设有后大圆弧切边;在所述后半壳体的后平面上设有后主定位孔和后次定位孔;所述前半壳体的第一前翻边、第二前翻边、第三前翻边、第四前翻边分别依次与所述后半壳体的第一后切边、第二后切边、第三后切边和第四后切边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形成腔体结构。
[0009]进一步,所述前半壳体的前小圆弧翻边与后半壳体的后小圆弧切边对应,并与所述小直径横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前半壳体的前大圆弧翻边与后半壳体的后大圆弧切边对应,并与所述大直径横管的左端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右支脚的断面A—A呈“E”形,其前面设有第一右翻边、后面设有第二右翻边、上端设有右圆弧翻边,所述右支脚的中部设有贯通的右加强筋、上部设有第一右定位孔、下部设有第二右定位孔、下端设有第一右安装孔和第二右安装孔;所述第一右翻边与前半壳体的前平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右翻边与后半壳体的后平面固定连接,所述右圆弧翻边与小直径横管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支脚通过第一右定位孔和第二右定位孔实现焊接定位,所述右支脚通过螺栓与第一右安装孔和第二右安装孔配合连接在车身的下部。
[0011]进一步,所述左支脚的断面呈反“E”形,其前面设有第一左翻边、后面设有第二左翻边、上端设有左圆弧翻边和第一左翻边的延申翻边,所述左支脚的中部设有贯通的左加强筋、上部设有第一左定位孔、下部设有第二左定位孔、下端设有左安装孔,所述左支脚的第二左翻边、左圆弧翻边和延申翻边与小直径横管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左支脚通过第一左定位孔和第二左定位孔实现焊接定位,所述左支脚通过螺栓与左安装孔配合连接在车身的下部。
[0012]进一步,所述横支架的右端设有第一横翻边和第二横翻边、左端设有第三横翻边和第四横翻边、右端部设有第一横定位孔、左端部设有第二横定位孔;所述横支架通过第一横定位孔和第二横定位孔实现焊接定位,所述横支架的右端的第一横翻边和第二横翻边与右支脚的第一右翻边固定连接,所述横支架的第三横翻边和第四横翻边与左支脚的第一左翻边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在所述横支架的中部设有两个减重孔。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腔体结构的横管连接构件,能够通过横管连接构件的适应性结构设计,实现大直径横管、小直径横管错位布置,使得大直径横管、小直径横管的轴心线距离突破了弯管及缩管存在的尺寸限制,充分实现了布置的灵活性;由于右支脚和左支脚分别设有贯通的加强筋,既提升了局部的刚强度,又以更优的搭接关系提升了整体的刚强度,从而减小了尺寸及焊接精度控制难度,提升了开发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管梁连接构件结构示意图;图4是管梁连接构件的前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管梁连接构件的后半壳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右支脚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A

A截面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包括横管连接构件(1)、与横管连接构件配合连接的大直径横管(2)和小直径横管(3),还包括右支脚(4)、左右支脚(5)及横支架(6),其特征是:所述横管连接构件(1)由前半壳体(11)与后半壳体(12)对合固定连接形成腔体结构;所述大直径横管(2)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横管连接构件(1)的右侧,所述小直径横管(3)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横管连接构件(1)的左侧;所述右支脚(4)的上端与前半壳体(1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小直径横管(3)的右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左支脚(5)的上端与小直径横管(3)的中部固定连接,且下部与右支脚(4)的下部平行;所述横支架(6)的右端与右支脚(4)的中部固定连接、左端与左支脚(5)的中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横管连接构件(1)的前半壳体(11)的下边设有第一前翻边(111)、右边中部设有第二前翻边(112)、右边上部设有前小圆弧翻边(116)、上边设有第三前翻边(113)、左边上部设有第四前翻边(114)、左边下部设有前大圆弧翻边(115);在所述前半壳体(11)的前平面(117)上设有前主定位孔(118)和前次定位孔(119);所述横管连接构件(1)的后半壳体(12)的下边设有第一后切边(121)、左边中部设有第二后切边(122)、左边上部设有后小圆弧切边(126)、上边设有第三后切边(123)、右边上部设有第四后切边(124)、右边下部设有后大圆弧切边(125);在所述后半壳体(12)的后平面(127)上设有后主定位孔(128)和后次定位孔(129);所述前半壳体(11)的第一前翻边(111)、第二前翻边(112)、第三前翻边(113)、第四前翻边(114)分别依次与所述后半壳体(12)的第一后切边(121)、第二后切边(122)、第三后切边(123)和第四后切边(124)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形成腔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支撑管梁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半壳体(11)的前小圆弧翻边(116)与后半壳体(12)的后小圆弧切边(126)对应,并与所述小直径横管(3)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前半壳体(11)的前大圆弧翻边(115)与后半壳体(12)的后大圆弧切边(125)对应,并与所述大直径横管(2)的左端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显华刘正雄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