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525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壳体、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触点机构包括静簧片和与之对应的动簧片,静簧片上设有静触点,动簧片上设有动触点,其还包括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导磁连接件包括两个平行支臂和连接两个支臂的中间支撑臂,两个支臂内侧各与一个磁钢连接,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一起设置在壳体本体外侧且与壳体本体形成固连,两个磁钢分别处于所述触点机构两侧,每个磁钢的磁极方向及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面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接触时的电流方向相垂直,两个磁钢相对面的极性设为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增强快速灭弧效果,且不影响原触点机构的灭弧空间。点机构的灭弧空间。点机构的灭弧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继电器制造
,尤其是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都会设有触点机构,触点机构应用于直流控制时,当电流和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继电器的触点在断开时容易产生电弧,电弧具有热效应,容易导致触点烧蚀粘接,还会烧蚀触点周围的塑料件,使塑料件表面碳化,同时电弧的飞溅物会覆盖在塑料件上,使塑料件的表面绝缘下降,从而引起产品失效,大大缩短了继电器的寿命。因此触点断开时的快速灭弧是需要重点考虑技术问题。
[0003]现今人们已明白在继电器上增设磁钢可以辅助拉长电弧实现快速灭弧的技术效果,如2015年11月18日就公开一项专利号为ZL201520459636.2、名称为“高压直流继电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包括外壳、磁路部分、接触部分和基座;所述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采用桥式结构,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分别与作为电流流入、流岀的两个静簧上的静触点对应相配合,所述动簧片与磁路部分相联动以在磁路部分工作时使动静触点分开或接触;在外壳的上部,对应于动簧片两端的侧壁处分别装有磁钢,所述动簧片两端的侧壁处的磁钢分别对应在动簧片两端的触点间隙处,且动簧片两端的侧壁处的磁钢的磁场方向与动簧片的电流流动方向平行。这种直流继电器虽然采用了两个对应的磁钢进行辅助灭弧,但是由于安装误差等原因,两个磁钢产生磁场强度的相互增强效果会受到影响,也就会影响灭弧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其有效增强快速灭弧效果,且不影响原触点机构的灭弧空间。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座、壳体、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装在底座上,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连接底座并罩住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触点机构包括静簧片和与之对应的动簧片,静簧片上设有静触点,动簧片上设有动触点,通过磁路机构产生的磁力使驱动机构动作,驱动机构带动动簧片动作使得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合或相脱离,还包括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导磁连接件包括两个平行支臂和连接两个支臂的中间支撑臂,两个支臂内侧各与一个磁钢连接,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一起设置在壳体本体外侧且与壳体本体形成固连,两个磁钢分别处于所述触点机构两侧,每个磁钢的磁极方向及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面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接触时的电流方向相垂直,两个磁钢相对面的极性设为相反。
[0006]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在靠近每个支臂处均设有多个限位凸部,多个限位凸部给磁钢一侧限位。这样通过限位凸部限位作用,避免导磁连接件的中间支撑臂与磁钢的侧面直接接触,加大中间支撑臂内侧面与磁钢之间的间隙,增大空气磁阻,避免磁钢
的N极到S极的磁力线被损耗。进一步优选所述限位凸部为弧形状,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在靠近每个支臂处均设有两个限位凸部,两个限位凸部高度相同。
[0007]优选所述底座上并排装有两个静簧片和两个动簧片,两个静簧片引出脚从底座下面伸出,两个动簧片引出脚也从底座下面伸出;
[0008]所述磁路机构包括线圈骨架、铁芯、L形轭铁及L形衔铁,线圈骨架沿竖向固连在底座上,线圈骨架上装有线圈,铁芯穿设在线圈骨架中间通孔上,L形轭铁一端固连铁芯下端,L形轭铁外侧与一个压簧片下端固连,压簧片上端压住L形衔铁使得L形衔铁一端靠向L形轭铁,线圈得电时,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吸合,线圈失电时,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脱离;
[0009]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个推动件,推动件包括本体,本体一侧设有一个与L形衔铁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本体另一侧设有两个平行的推动部,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吸合时,两个推动部分别推动两个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与两个静簧片上的两个静触点吸合;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脱离时,两个动簧片复位,两个动触点脱离两个所述静触点;
[0010]所述底座上并排装有两个支撑片,每个动簧片复位时其一端靠在一个支撑片上,每个支撑片上还设有导向通孔,每个所述推动部穿过一个所述导向通孔。通过两个支撑片的支撑作用,一是可防止跌落时动簧片以推动点为支点向后倾倒变形,二是使在工作过程中动、静触点之间间隙更稳定。
[0011]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本体外侧在靠近所述触点机构的周边形成一U形凹槽,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一起装在U形凹槽上。这种安装结构便于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与所述壳体本体形成固连。
[0012]优选所述壳体本体大体为方形体,壳体本体靠近触点机构的左侧、右侧及前侧形成一U形水平底板,U形水平底板外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竖向围板,U形水平底板、上竖向围板及壳体本体部分外侧面共同围成所述U形凹槽。
[0013]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支臂上设有卡接孔,所述上竖向围板内侧在靠近每个支臂处设有第一卡钩,每个第一卡钩与一个所述卡接孔相卡接。便于导磁连接件与所述上竖向围板相连接。
[0014]进一步改进,一盖体与所述壳体本体相配合罩住所述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处于所述U形凹槽外的部分。这样不仅通过盖体对所述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进行保护,还增强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与壳体本体固连的稳定程度,也便于安装。
[0015]进一步改进,每个磁钢靠近所述盖体一侧设有配合凹槽,配合凹槽偏离磁钢沿磁极方向的中间剖面,盖体内侧靠近每个所述配合凹槽处设有配合凸部,每个配合凸部与一个配合凹槽相卡接。这样在安装时就具有防呆功能,确保两个磁钢磁极安装的准确性。
[0016]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内侧在靠近每个支臂处设有第二卡钩,每个第二卡钩也与一个所述卡接孔相卡接;所述上竖向围板在每个所述第一卡钩两侧均设有第一开槽,盖体上在每个所述第二卡钩两侧均设有第二开槽。便于盖体与导磁连接件相连接,且使得第一卡钩、第二卡钩能弹性变形,防止安装时盖体和所述上竖向围板开裂。
[0017]优选所述盖体包括一个U形顶板,U形顶板靠近外侧周边向下延伸有下竖向围板;所述壳体本体上端面靠近所述U形凹槽一侧设有凹陷让位区,凹陷让位区与盖体相配合使
得盖体上端面与壳体本体上端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上竖向围板内侧在靠近每个磁钢侧面处设有多个下凸筋,所述盖体在靠近每个磁钢侧面处设有多个上凸筋,多个上凸筋和多个下凸筋共同卡住所述支臂。这样不仅整个壳体结构紧凑、美观。还能确保盖体与导磁连接件配合的更紧。
[0018]本技术由于还包括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导磁连接件包括两个平行支臂和连接两个支臂的中间支撑臂,两个支臂内侧各与一个磁钢连接,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一起设置在壳体本体外侧且与壳体本体形成固连,两个磁钢分别处于所述触点机构两侧,每个磁钢的磁极方向及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面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接触时的电流方向相垂直,两个磁钢相对面的极性设为相反。这样两个磁钢所产生磁场通过导磁连接件传输形成闭环,两个磁场有效叠加并将磁通集中到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位置,可以将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断开时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壳体、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装在底座上,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壳体本体连接底座并罩住磁路机构、驱动机构和触点机构,触点机构包括静簧片和与之对应的动簧片,静簧片上设有静触点,动簧片上设有动触点,通过磁路机构产生的磁力使驱动机构动作,驱动机构带动动簧片动作使得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合或相脱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导磁连接件包括两个平行支臂和连接两个支臂的中间支撑臂,两个支臂内侧各与一个磁钢连接,导磁连接件和两个磁钢一起设置在壳体本体外侧且与壳体本体形成固连,两个磁钢分别处于所述触点机构两侧,每个磁钢的磁极方向及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面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接触时的电流方向相垂直,两个磁钢相对面的极性设为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臂内侧在靠近每个支臂处均设有多个限位凸部,多个限位凸部给磁钢一侧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快速灭弧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并排装有两个静簧片和两个动簧片,两个静簧片引出脚从底座下面伸出,两个动簧片引出脚也从底座下面伸出;所述磁路机构包括线圈骨架、铁芯、L形轭铁及L形衔铁,线圈骨架沿竖向固连在底座上,线圈骨架上装有线圈,铁芯穿设在线圈骨架中间通孔上,L形轭铁一端固连铁芯下端,L形轭铁外侧与一个压簧片下端固连,压簧片上端压住L形衔铁使得L形衔铁一端靠向L形轭铁,线圈得电时,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吸合,线圈失电时,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脱离;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个推动件,推动件包括本体,本体一侧设有一个与L形衔铁一端相连接的连接部,本体另一侧设有两个平行的推动部,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吸合时,两个推动部分别推动两个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与两个静簧片上的两个静触点吸合;L形衔铁另一端与铁芯另一端相脱离时,两个动簧片复位,两个动触点脱离两个所述静触点;所述底座上并排装有两个支撑片,每个动簧片复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云贵郝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