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州大学专利>正文

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446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包括筒体1,筒体1上端设有进风盖2,进风盖2上均匀设有多个进风口3,筒体1下端设有底盖4,底盖4上设有吸气孔5;所述的筒体1内设有支架体6,支架体6包括主体部8,主体部8上端设有圆管部7,圆管部7穿过进风盖2且向外延伸,主体部8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块9,固定块9用于固定电池,主体部8的下端部具有连接筒体10。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有效对电池进行散热,保证电池温度处于良好的温度。温度处于良好的温度。温度处于良好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散热装置领域,特别是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各种电池供电的用电产品琳琅满目,充斥消费者的眼球。众所周知,启动用电产品之后,其内部的蓄电池与负载之间形成通电回路后,负载就会正常运行。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均清楚,蓄电池对外供电的同时,其内部也会由于电流热效应而产生一定的热量,一旦热量无法及时散出,蓄电池温度会上升到一定程度。若蓄电池温度过高,就容易影响电池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针对该种情况,设计者设计出了多种散热装置,例如公开号为CN20984389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散热型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本体、电池盖、石墨烯涂层、复数个凹槽、安装槽和散热装置,蓄电池本体内设有电池组,蓄电池本体内还设有隔板,石墨烯涂层设于蓄电池本体表面和隔板表面,凹槽设于蓄电池本体表面,各个凹槽内均设有散热条,安装槽设于蓄电池本体底部,散热装置设于蓄电池本体底面,散热装置与蓄电池本体电连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和热敏开关,热敏开关与散热器电连接,热敏开关与安装槽匹配。但是该类设备存在一些不足,其散热的效果并不理想,可能导致蓄电池的温度不能维持在一个健康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有效对电池进行散热,保证电池温度处于良好的温度。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上端设有进风盖,进风盖上均匀设有多个进风口,筒体下端设有底盖,底盖上设有吸气孔;所述的筒体内设有支架体,支架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端设有圆管部,圆管部穿过进风盖且向外延伸,主体部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块,固定块用于固定电池,主体部的下端部具有连接筒体。
[0005]上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中,所述的主体部为橄榄状。
[0006]前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中,所述的底盖上具有圆弧凹槽,底盖的中间部具有凸块,所述的吸气孔设置在凸块上。
[0007]前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中,所述的进风口共有六个。
[0008]前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中,所述的连接筒体与主体部之间为圆弧过渡。
[0009]前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0]S1:电池设置在支架体上,通过主体部上的固定块对其进行支撑固定,冷却气流从进风盖上的进风口流入,进入到筒体内,筒体处的空间由于被橄榄状的主体部占据变得相对狭小,冷却气流在通入后能快速流动至底盖处,从而减小气流在流动时的压力损失,同时对电池进行冷却,带走部分热量;
[0011]S2:冷却气流流动通过底盖的圆弧形过渡使得冷却空气回转流动,并通过连接筒体进而流入支架体内,同时,冷却气流带动吸气孔处空气流入,主体部内的空间相对较大,
冷却气流能够在该空间内停留,从而使得电池能最大化的被冷却;
[0012]S3::冷却空气在主体部内进行热交换后,带走热量从圆管部向外排出,从而实现双循环式散热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
[0014]1、本专利技术在筒体上端设有进风盖,进风盖上均匀设有多个进风口,筒体下端设有底盖,底盖上设有吸气孔;所述的筒体内设有支架体,支架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端设有圆管部,圆管部穿过进风盖且向外延伸,主体部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块,固定块用于固定电池,主体部的下端部具有连接筒体;电池固定在支架体的主体部内,通过固定块进行支撑,在进风盖上的进风口出通入冷却气流,冷却气流流入筒体内,对电池进行初步的冷却,进而流动至底盖,冷却气流进入到支架体内,同时带动吸气孔处的空气进入到支架体内,对电池冷却,冷却气流对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热交换,最后从圆管部向外排出,通过循环式的通道对电池进行较为完全的冷却,使得电池的温度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
[0015]2、所述的主体部为橄榄状,一方面压缩筒体内的空间,使得刚进入筒体内的冷却空气能快速地流动,减少气流的压力损失;另一方面扩大了支架体内的空间,使得冷却气流能停留在此处一些时间,对电池进行充分的冷却。
[0016]3、所述的底盖上具有圆弧凹槽,底盖的中间部具有凸块,所述的吸气孔设置在凸块上,当冷却气流流动至底盖处时,圆弧凹槽的结构使得气流能较为快速地流进支架体内,减少气流的压力损失。
[0017]4、所述的连接筒体与主体部之间为圆弧过渡,便于气流在流动时较为快速通过,减小气流在流动时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0020]附图中的标记说明:1

筒体,2

进风盖,3

进风口,4

底盖,5

吸气孔,6

支架体,7

圆管部,8

主体部,9

固定块,10

连接筒体,11

圆弧凹槽,12

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2]实施例: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如图1和2所示,包括筒体1,筒体1上端设有进风盖2,进风盖2上均匀设有多个进风口3,所述的进风口3共有六个,使得冷却空气能较多的进入;筒体1下端设有底盖4,底盖4上设有吸气孔5;所述的筒体1内设有支架体6,支架体6包括主体部8,主体部8上端设有圆管部7,圆管部7穿过进风盖2且向外延伸,主体部8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块9,固定块9用于固定电池,主体部8的下端部具有连接筒体10,连接筒体与吸气孔相对准,吸气孔主要的作用是在于,当从冷却气流从底盖进入到支架体内时,使得该孔处形成吸气状态,将部分装置的外的空气带入到支架体内,更加有住于散热工作;所述的连接筒体10与主体部8之间为圆弧过渡,便于气流在流动时较为快速通过,减小气流在流动时压力损失。所述的主体部8为橄榄状,一方面压缩筒体内的空间,使得刚进入筒体内的冷却气流能快速地流动,减少气流的压力损失;另一方面扩大了支架体内的空间,使得冷却气流能
停留在此处一些时间,对电池进行充分的冷却。所述的底盖4上具有圆弧凹槽11,底盖4的中间部具有凸块12,所述的吸气孔5设置在凸块12上,当冷却气流流动至底盖处时,圆弧凹槽的结构使得气流能较为快速地流进支架体内,减少气流的压力损失。
[0023]双循环式电池散热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电池设置在支架体上,通过主体部上的固定块对其进行支撑固定,冷却气流从进风盖上的进风口流入,进入到筒体内,筒体处的空间由于被橄榄状的主体部占据变得相对狭小,冷却气流在通入后能快速流动至底盖处,从而减小气流在流动时的压力损失,同时对电池进行冷却,带走部分热量;S2:冷却气流流动通过底盖的圆弧形过渡使得冷却空气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体(1)上端设有进风盖(2),进风盖(2)上均匀设有多个进风口(3),筒体(1)下端设有底盖(4),底盖(4)上设有吸气孔(5);所述的筒体(1)内设有支架体(6),支架体(6)包括主体部(8),主体部(8)上端设有圆管部(7),圆管部(7)穿过进风盖(2)且向外延伸,主体部(8)上均匀设有多个固定块(9),固定块(9)用于固定电池,主体部(8)的下端部具有连接筒体(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部(8)为橄榄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盖(4)上具有圆弧凹槽(11),底盖(4)的中间部具有凸块(12),所述的吸气孔(5)设置在凸块(1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式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口(3)共有六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哲古福生王鸣陈振木成泰洪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