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轧制方法及孔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4121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7
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轧制方法及孔型系统,精轧机包括10机架,预切分孔型从原来的K4位置移至K8位置,放在精轧第3架上;切分孔型由原来的K3位置移至K7位置,放在精轧第4架上。经过切分孔型切分后轧件尺寸一致,不直接进入成品前孔,而是根据不同规格进行延伸轧制轧成合适的料形尺寸后再进入成品前孔,再进入成品孔。各切分规格均采用一种切分方案,精轧第1架到精轧第5架即K10到K6共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灵活,可以用极小的机架数实现规格更换,极大地节约换规格换辊时间,提高轧线作业率;换规格架次减少,降低开轧难度;孔型共用,极大的减少轧机准备数量,降低备件占用成本。降低备件占用成本。降低备件占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轧制方法及孔型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冶金
,涉及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轧制方法及孔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棒材切分轧制过程中,各轧钢厂切分方案有所不同,但是均为一规格对应一套孔型系统,切分后只进行两道次轧制,更换规格时,精轧轧机全部需要更换。根据各轧钢厂工艺不同,使用单预切时换规格时候从K1到K6均需要更换,使用双预切工艺需要从K1到K7均需要更换。
[0003]同时目前钢厂一般根据不同的规格采用不同的切分方案,如目前比较普遍的切分工艺Φ22,Φ20规格采用两切分工艺,Φ18,Φ16规格采用三切分工艺,Φ14,Φ12规格采用四切分工艺。
[0004]该现象决定切分生产过程中需要准备的轧辊数量多、换规格需要更换的机架多、调整难度大。特别是小规格轧制时候,由于切分时料形比较小,生产时候导卫对中,料形调整难度非常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棒材切分轧制的切分方法及其切分孔型共用系统,可以实现一套切分孔型覆盖全部的切分规格,从而减少切分规格生产准备备件投入,减少换规格所需更换机架数,减少活套通道等备件数量,节约换规格换辊时间,降低换规格调整难度,减少小规格因切分料形偏小导致咬偏造成事故的可能性。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精轧机组由10机架轧机构成,轧件经过切头后进入精轧机组,切分展宽孔型K10放置于精轧第一架,采用平辊;切分规整孔型K9放置于精轧第二架次,采用箱型孔;预切分孔型K8放在精轧第3架上;切分孔型K7放在精轧第4架上,切分生产时各切分规格经过上述孔型轧制后轧件形状和尺寸完全一致;(2)根据不同规格对轧件形状和尺寸要求,选择不同的延伸孔型轧出不同的形状尺寸进入成品孔型以满足生产不同规格的成品的料形要求;(3)根据规格不同,切分道次后根据不同的成品截面大小选择继续轧制两道次、三道次、四道次、五道次、六道次出成品,其中进行两道次轧制时候,切分道次后采用普通平椭或者椭圆孔型,进行三道次以上轧制时采用限制宽展孔型,保证头部平直方正以保证可以再进行多道次轧制。
[0007]对应上述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系统,其特征在于:(1)展宽孔型料形高度H1略大于或等于预切分孔型料形高度H3,H1/H3=1~1.05;规整孔型的槽底高度h2为展宽孔型高度H1的0.75~0.85倍;规整孔型的压下率((D1

D2)/D2为15%~22%;规整孔型采用箱型孔,侧壁斜度
ɑ
=6.50~7.50且料形中心尺寸大于边缘尺
寸;(2)预切分孔型料形高度H3略小于或者等于切分孔型料形高度H4,H4/H3=1~1.02;预切分孔型每对切分楔角之间高度m0控制在基圆半径R0的0.45~0.5倍,孔型之中各小孔的中心线S0距离控制在基圆半径的2.4~2.5倍;(3)切分基圆半径r0略大于或等于预切分基圆半径R0,r0/R0=1~1.02,两相对孔型楔角之间距离m1控制在0.5~1.5mm之间,切分孔型楔角θ小于预切分楔角β,切分孔型之间各小孔中心线距离S1与预切分孔各小孔中线距离S0保持一致;切分孔型总宽度D4与预切分孔型总宽度D3保持一致。
[0008]所述的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系统特征(2)中,其中切分数大于等于3 时,预切分孔型两侧小孔基圆尺寸 R1大于基圆半径R0,R1比R0大0.2~0.5mm;预切分楔角度β控制在650以上。
[0009]所述的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系统特征(3)中,其中切分数大于等于3 时,切分孔型两侧小孔基圆半径尺寸 r1大于基圆半径r0,r1比r0大0.2~0.5mm;切分楔角度θ控制在600以下。
[0010]本方案通过切分前孔型合理的尺寸,优化孔型头部情况,保证在切分后进行多道次轧制,从而实现实现一种切分孔型满足上述6规格生产要求。
[0011]本专利技术切分孔型共用与传统的切分法相比,有着下面优点:生产灵活,可以用极小的机架数实现规格更换,极大的节约换规格换辊时间,提高轧线作业率;换规格架次减少,降低开轧难度;孔型共用,极大的减少轧机准备数量,降低备件占用成本;切分前移,切分时候料型相对比较大,调整难度降低,有利于生产的稳定,降低切分道次事故产生的几率;预切分以及切分前移,经过多道次轧制补偿,各线长度趋于均一,减少了线差。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各孔型尺寸配置示意图。
[0013]图2为实例项四切分各孔型尺寸配置示意图。
[0014]图中:H1.展宽孔型高度;D.展宽孔型料形宽度;h2.规整孔型槽底宽度;
ɑ
.规整孔型侧壁斜度;D2.规整孔型高度;H3.预切分孔型高度;R0.预切分孔型小孔基圆半径;R1.预切分孔型两侧小孔基圆半径;S0.预切分孔型基圆中心距;m0.预切分孔型切分楔距离;H4.切分孔型高度;r0.切分孔型小孔基圆半径;r1.切分孔型两侧小孔基圆半径;s1.预切分孔型基圆中心距;m1.预切分孔型切分楔距离;D5.切分后第一道延伸孔型宽度;H5.切分后第一道延伸孔型高度;D5.切分后第一道延伸孔型上边宽H5.切分后第一道延伸孔型高度;d5.切分后第一道延伸孔型下边宽;s5.闭口孔型辊缝;R6

0\1\2.切分后第二道延伸孔型基圆半径;D7

1\2.切分后第三道延伸孔型椭圆宽度;H7

1\2.切分后第三道延伸孔型次椭圆高度;R8

0\2.切分后后第四道延伸孔型基圆半径;D9

1.切分后第五道延伸孔型椭圆宽度;H9

1.切分后第五道延伸孔型椭圆高度;R10

1.切分后第六道延伸孔型基圆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16]作为一种实施实例,采用四切分共用孔型生产热轧带肋螺纹钢Φ12、Φ14、Φ16、
Φ18、Φ20、Φ22规格,精轧采用10机架布置形式。
[0017]1.工艺整体设计:根据本专利技术方案,各规格工艺布置如下:生产Φ12规格时,其中精轧前4架(K10

K7)孔型为与其他全部规格共用,精轧第五架为闭口孔型,精轧第6、7架(K5,K4)孔型Φ12、Φ16、Φ18规格共用;精轧第8、9架次(K3、K2)孔型为Φ12规格专用孔型;精轧第10架(K1)为Φ12规格成品孔型。各孔型尺寸均满足切分孔型共用系统对孔型尺寸要求。
[0018]生产Φ14规格时,其中精轧前4架(K10

K7)孔型为与其他全部规格共用,精轧第五架为闭口孔型,精轧第6、7架(K5,K4)为Φ14、Φ20共用孔型;第8、9架次(K3、K2)架次为Φ14规格专用孔型;精轧第10架(K1)为Φ14规格成品孔型。各孔型尺寸均满足切分孔型共用系统对孔型尺寸要求。
[0019]生产Φ16规格时,其中精轧前4架(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精轧机组由10机架轧机构成,轧件经过切头后进入精轧机组,切分展宽孔型K10放置于精轧第一架,采用平辊;切分规整孔型K9放置于精轧第二架次,采用箱型孔;预切分孔型K8放在精轧第3架上;切分孔型K7放在精轧第4架上,切分生产时各切分规格经过上述孔型轧制后轧件形状和尺寸完全一致;(2)根据不同规格对轧件形状和尺寸要求,选择不同的延伸孔型轧出不同的形状尺寸进入成品孔型以满足生产不同规格的成品的料形要求;(3)根据规格不同,切分道次后根据不同的成品截面大小选择继续轧制两道次、三道次、四道次、五道次、六道次出成品,其中进行两道次轧制时候,切分道次后采用普通平椭或者椭圆孔型,进行三道次以上轧制时采用限制宽展孔型。2.一种棒材共用切分孔型系统,其特征在于:(1)展宽孔型料形高度H1略大于或等于预切分孔型料形高度H3,H1/H3=1~1.05;规整孔型的槽底高度h2为展宽孔型高度H1的0.75~0.85倍;规整孔型的压下率(D1

D2)/D2为15%~22%;规整孔型采用箱型孔,侧壁斜度
ɑ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晟陶济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