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3504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竖缝式鱼道整体、导板、隔板、鱼道池室、鱼道竖缝、隔板加厚段、隔板悬挑板、导板加厚段、导板悬挑板、池室底板、第一轴、隔板加厚段凹槽、第一移动底板、第二移动底板等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根据在线监测过鱼目标的游泳能力、物种丰富度,巧妙设计低坡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
,特别是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

技术介绍

[0002]鱼道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过鱼设施。竖缝式鱼道的功能是利用水流帮助鱼类越过水利水电工程挡水建筑物以完成徊游活动,根据地形建设条件、过鱼目标种类的生态习性等,需要对鱼道底板的坡度进行合理设计。根据《水电工程过鱼设施设计规范》(NB/T35054

2015)要求,鱼道坡度宜在1:10~1:30(即0.03

0.1)之间。近年来,我国实际建设的部分鱼道坡度较缓、甚至低于设计规范要求,如近年研究较为成熟的大渡河安谷鱼道(坡度为0.015)、钱塘江曹娥江鱼道(坡度为0.002)、汉江兴隆鱼道(坡度为0.01)、雅鲁藏布江藏木鱼道(坡度为0.02)、右江鱼梁鱼道(坡度为0.016)等,目的在于构建较为平缓的鱼道池室水力学条件,避免水体流态突变导致鱼类难以耐受,鱼道坡度的变化可以引起鱼道内部水流流态的变化,进而影响过鱼效果。如程玉珍等在水工模型试验中发现,可通过增加隔板、减缓鱼道进口段坡度来调整优化鱼道内水流,减免鱼道进口处流速的突然变化。
[0003]现有技术中,竖缝式鱼道的设计均为固定不变的坡度设计,鱼道内部的水力学条件变化一般通过补水水流的调节来实现,往往对补水系统的水流控制要求较高。已有专利中,有通过鱼道可变坡度的设计来解决鱼道内部沿程水深变化大、难以保持适宜过鱼流速的问题:如授权公告号CN213926161U(一种可变坡度的组装式鱼道)、授权公告号CN112376513B(一种可变坡度的组装式鱼道及边坡控制系统),以上专利均为在拦河建筑物上下游水域间设置斜坡水渠,在斜坡水渠内安装可组装的鱼道体,并通过置于水渠上方的支撑梁连接升降装置后将鱼道体悬挂,进一步通过升降装置的提升和放下来实现鱼道整体高程和坡度的变化。但是这种设计工况固定,并不能适应多种过鱼目标同时上溯时的需要,未考虑鱼道作为洄游通道同时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空间,多种鱼类同时上溯条件下由于鱼种之间的竞争关系造成洄游鱼类数量异常下降,降低鱼道作为洄游通道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目的在于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包括竖缝式鱼道整体,竖缝式鱼道整体中间隔设置有多组导板和隔板,相邻导板和隔板之间设有鱼道竖缝,多组导板和隔板将竖缝式鱼道整体分为多个鱼道池室,鱼道池室的底部设有池室底板,各鱼道池室的池室底板从竖缝式鱼道整体的进口向出口方向沿程高程呈逐级递增设置;所述导板和隔板的前侧底部分别设置有带弧形凹槽结构的导板悬挑板和隔板悬挑板;所述导板和隔板的后侧分别连接有导板加厚段和隔板加厚段,导板加厚段和隔板加厚段的下部分别设
有导板加厚段凹槽和隔板加厚段凹槽;所述鱼道池室底板上部空间一定位置设置以第一轴为活动轴的第一移动底板和第二移动底板;所述鱼道池室的中部设有底座,底座连接第一轴,第一轴活动连接第一移动底板的后端,第一移动底板的前端设于前方相邻的导板加厚段凹槽和隔板加厚段凹槽中;所述第一轴还活动连接第二移动底板的前端,第二移动底板的后端设于后方相邻的导板悬挑板和隔板悬挑板形成的凹槽中;所述第一移动底板、第二移动底板与鱼道池室底板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第一移动底板连接坡度控制组件一和第二移动底板连接坡度控制组件二;所述第一移动底板连接坡度控制组件一;所述第二移动底板连接坡度控制组件二。
[0006]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坡度控制组件一包括通过第二轴设置在底座上的转盘,转盘连接第二电机驱动组件,转盘连接第四轴,第四轴活动连接第一连杆,第一连杆通过第三轴活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二连杆铰接第一移动底板的底面前部。
[0007]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坡度控制组件二包括设于第二移动底板的后部和池室底板之间的升降机,升降机连接驱动油缸,驱动油缸连接第一电机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组件的传动结构设置于墙体内部和池室底板内部。
[0008]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第一移动底板、第二移动底板与池室底板之间的空间还设有泥沙清理组件,所述泥沙清理组件包括开设于竖缝式鱼道内侧边墙一侧壁上的闸门。
[0009]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第一移动底板和第二移动底板的下方各设置一个闸门。
[0010]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池室底板靠近鱼道外侧边墙一侧的高程较靠近鱼道内侧边墙一侧的高程高。
[0011]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泥沙清理组件还包括喷水管。
[0012]前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中,所述池室底板设置为凹凸不平的卵砾石底质型式。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分区段可变坡度鱼道底板为多目标过鱼种类提供适宜上溯洄游空间。如前述现有技术中所述,竖缝式鱼道内部水力学条件对鱼类克流洄游上溯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传统鱼道未考虑过鱼目标发生变化时如何机动地通过改变鱼道池室底坡来改变底坡。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将每个鱼道池室设置成两块围绕第一轴转动改变坡度的底板,并将各底板抵靠隔板、导板一侧相应设置凹槽,可为小型鱼类提供躲避、休息空间。
[0015]2、现有其他专利技术,其可变坡度鱼道是在水渠上方设置支撑梁,通过升降装置的提拉及放下实现对鱼道整体坡度的改变,且提拉鱼道为组装式结构,工况固定。而本专利技术的每个鱼道池室的底板均为坡度可调的设计,与原有固定式鱼道基础上改良的思路不相同,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更多的工况,同时为鱼群提供了避、休息空间,可适应多种过鱼目标同时上溯的情形。
[0016]3、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过鱼目标的游泳能力、克流能力、物种丰富度,巧妙的利用低坡度

低坡度工况、高坡度

高坡度工况、低坡度

高坡度工况、高坡度

低坡度工况等多种鱼道运行工况,丰富了鱼道运行条件的设置,可适应各种实际鱼道运行的情况,更加顺应鱼类洄游上溯的生态需求。
[0017]4、本专利技术中隔板、导板的凹槽设计及其与第一移动底板、第二移动底板联合运行工况的设计,是从生态学角度考虑提升多目标鱼类洄游过坝效率的结果,丰富了过坝多鱼种竞争空间,提供了适宜的水力学条件,进一步为多目标过鱼种类构建了近自然状态的洄游空间。
[0018]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移动底板的坡度控制组件设计合理,其包括的电机、传动结构等均不暴露在移动底板以上的空间,不会对鱼道池室内部的鱼类游动活动构成影响。例如传统的卷扬机提拉式机构也可改变底板坡度,但是卷扬机的提拉式绳索会在提拉过程中对鱼类经过各个池室的竖缝空间时对鱼类产生干扰,而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坡度变动装置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不会影响鱼类洄游活动。
[00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缝式鱼道整体(1),竖缝式鱼道整体(1)中间隔设置有多组导板(2)和隔板(3),相邻导板(2)和隔板(3)之间设有鱼道竖缝(5),多组导板(2)和隔板(3)将竖缝式鱼道整体(1)分为多个鱼道池室(4),鱼道池室(4)的底部设有池室底板(10),各鱼道池室(4)的池室底板(10)从竖缝式鱼道整体(1)的进口向出口方向沿程高程呈逐级递增设置;所述导板(2)和隔板(3)的前侧底部分别设置有带弧形凹槽结构的导板悬挑板(9)和隔板悬挑板(7);所述导板(2)和隔板(3)的后侧分别连接有导板加厚段(8)和隔板加厚段(6),导板加厚段(8)和隔板加厚段(6)的下部分别设有导板加厚段凹槽(25)和隔板加厚段凹槽(12);所述鱼道池室(4)的中部设有底座,底座连接第一轴(11),第一轴(11)活动连接第一移动底板(13)的后端,第一移动底板(13)的前端设于前方相邻的导板加厚段凹槽(25)和隔板加厚段凹槽(12)中;所述第一轴(11)还活动连接第二移动底板(14)的前端,第二移动底板(14)的后端设于后方相邻的导板悬挑板(9)和隔板悬挑板(7)形成的凹槽中;所述第一移动底板(13)连接坡度控制组件一;所述第二移动底板(14)连接坡度控制组件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多目标鱼类上溯的竖缝式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泓忻周家飞付甫刚胡萍颜剑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