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及施工方法,主要适用于水利工程上的道路工程,属于水利工程。
技术介绍
1、人行道是专供行人通行的道路,是城市交通中最基本的配套设施之一,是市民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的基础保障,而现有的人行道结构存在以下有待改进的地方:
2、(1)现有的人行道路面通常采用在基层材料上铺设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砌块。采用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砖砌铺面,铺砖下易形成积水,当行人踩踏时会导致积水溅起弄脏衣物;当土基或基层处理不当引起基础局部凹陷时,砖砌铺面也会凹陷、翘起甚至脱落,对行人构成较大安全隐患;
3、(2)现有的人行道路缘石通常采用石材砌筑,棱角非常锋利,而汽车轮胎的两侧胎壁又非常薄弱,当汽车在行驶或停车的过程中轮胎两侧胎壁与石材路缘石发生碰触时,容易造成轮胎损伤甚至报废,对行车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4、(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规划的城市人行道越来越宽阔,人行道汇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强降雨时路面排水压力增大,现有人行道路面排水要么通过人行道表面以径流方式排入车行道,要么通过透水路面结构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包括透水混凝土面层(5),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面层(5)铺设在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上,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侧边有路缘石结构混凝土基础(6),透水混凝土面层(5)外侧边沿有钢制R型路缘石主体(7)固定于路缘石结构混凝土基础(6)上,透水混凝土面层(5)内侧边沿有立缘石(9),立缘石(9)高度齐平于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和透水混凝土面层(5)的高度;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底部沿道路方向开有中央纵向排水沟(11),中央纵向排水沟(11)通过横向排水管(13)连通至路侧集水井(10),路侧集水井(10)位于立缘石(9)内侧边位置且低于透水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包括透水混凝土面层(5),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面层(5)铺设在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上,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侧边有路缘石结构混凝土基础(6),透水混凝土面层(5)外侧边沿有钢制r型路缘石主体(7)固定于路缘石结构混凝土基础(6)上,透水混凝土面层(5)内侧边沿有立缘石(9),立缘石(9)高度齐平于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和透水混凝土面层(5)的高度;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底部沿道路方向开有中央纵向排水沟(11),中央纵向排水沟(11)通过横向排水管(13)连通至路侧集水井(10),路侧集水井(10)位于立缘石(9)内侧边位置且低于透水混凝土面层(5)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纵向排水沟(11)外包裹有排水沟沟槽回填混凝土(12),排水沟沟槽回填混凝土(12)位于改性建筑废渣垫层(2)中并在素土基层(1)上,改性建筑废渣垫层(2)铺设于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路缘石结构混凝土基础(6)、立缘石(9)底面铺设有一层水泥砂浆找平层(3);水泥砂浆找平层(3)的砂浆强度不低于m复合土工膜防渗层(15),厚度为20~30mm,水泥砂浆找平层(3)内水泥与砂质量配比为素土基层(1):透水混凝土面层(5)~素土基层(1):钢制r型路缘石主体(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内侧面和底面铺有复合土工膜防渗层(15),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底部正对中央纵向排水沟(11)的位置有无纺土工布反滤层(14);所述级配碎石排水基层(4)的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厚度为100~200mm,孔隙率为18%~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人行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r型路缘石主体(7)内嵌在路缘石结构混凝土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徐显芬,刘旭,何利佳,龙康滔,曹世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