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连接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9913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包括固定模块、连接模块、第一pin板、第二pin板及膨胀密封圈;固定模块固定模块的后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固定模块还开设有第一气道,第一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固定模块的前侧,第一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固定模块的后侧;连接模块向前抵接于固定模块,连接模块的前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连接模块开设有第二气道,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连接模块的前侧并与第一气道的出气口相对应,第二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连接模块的左侧或右侧;第一pin板嵌设于第一安装槽;第二pin板嵌设于第二安装槽并与第一pin板连接;第一气道的出气口借由膨胀密封圈与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连通,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结构简单且不易漏气。易漏气。易漏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气连接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换电气连接模组。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随着科技和工业应用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电气连接装置也相继诞生,以为不同的电气装置之间输送气压、电能、电信号等,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而不同的领域对电气连接装置有不同的技术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应用领域设备应用场合的增加,对电气连接装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但是现有的电气连接模组中,输入端模块的出气口一般直接抵接于输出端模块的进气口,气体通过出气口直接进入进气口,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漏气的风险,从而影响气动控制,并且现有的电气连接装置结构复杂,造成输入端模块与输出端模块连接断开更加费时费力,且所占空间大。
[0004]因此,急需要一种结构简单且不易漏气的电气连接模组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不易漏气的电气连接模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包括一固定模块、一连接模块、一第一pin板、一第二pin板及膨胀密封圈;所述固定模块所述固定模块的后侧开设有一第一安装槽,所述固定模块还开设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固定模块的前侧,所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固定模块的后侧;所述连接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向前抵接于所述固定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的前侧开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对应的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模块开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模块的前侧并与所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相对应,所述第二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模块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第一pin板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pin板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并与所述第一pin板连接;所述膨胀密封圈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固定模块和连接模块之间,所述膨胀密封圈固定于所述固定模块或连接模块,所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借由所述膨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连通。
[0007]较佳地,所述固定模块的后侧还开设有卡槽,所述膨胀密封圈的前端形成有配卡部,所述膨胀密封圈的前端借助所述配卡部卡置于所述卡槽,所述膨胀密封圈的后端形成有圆台状且前大后小的抵压部,所述连接模块于所述第二气道的进气口处形成有与所述抵压部配合且呈圆台状的配压部,所述抵压部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向后抵压于所述配压部。
[0008]较佳地,所述固定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上下方向开设有一第一电连接槽,所述第一电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电连接槽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前贯穿所述固定模块。
[0009]较佳地,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还包括一用于遮蔽所述第一电连接槽之开口
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固定模块。
[0010]较佳地,所述连接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上下方向开设有一第二电连接槽,所述第二电连接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二电连接槽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后贯穿所述连接模块。
[0011]较佳地,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还包括一用于遮蔽所述第二电连接槽之开口的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连接模块。
[0012]较佳地,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还包括两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左右隔开布置的第一螺钉,所述第一pin板借助所述第一螺钉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固定模块。
[0013]较佳地,所述第一pin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钉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固定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4]较佳地,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还包括两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左右隔开布置的第二螺钉,所述第二pin板借助所述第二螺钉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连接模块。
[0015]较佳地,所述第二pin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螺钉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固定模块固定模块的后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固定模块还开设有第一气道,第一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固定模块的前侧,第一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固定模块的后侧;连接模块沿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向前抵接于固定模块,连接模块的前侧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对应的第二安装槽,连接模块开设有第二气道,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连接模块的前侧并与第一气道的出气口相对应,第二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连接模块的左侧或右侧;第一pin板嵌设于第一安装槽;第二pin板嵌设于第二安装槽并与第一pin板连接;第一气道的出气口借由膨胀密封圈与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连通,使得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结构简单且不易漏气。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的电气连接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所述的电气连接模组沿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向前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所示的电气连接模组沿A

A线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1包括固定模块10、连接模块20、第一pin板30、第二pin板40及膨胀密封圈50;固定模块10的后侧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1,连接模块20的前侧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11对应的第二安装槽21,第一pin板30嵌设于第一安装槽11,第二pin板40嵌设于第二安装槽21,以便于连接模块20沿固定模块10的前后方向向前抵接于固定模块10 时,第一pin板30与第二pin板40对应连接,但不以此为限。固定模块10还开设有第一气道12,第一气道12的进气口12a设置于固定模块10的前侧,以便于固定模块10沿固定模块10的前后方向向前装配于外接的供能装置时,可直接与该供能装置于固定模块
10的前后方向进行气体的传输,减少固定模块10 于该供能装置上所占用的装配空间。第一气道12的出气口12b设置于固定模块 10的后侧,连接模块20开设有第二气道22,第二气道22的进气口22a设置于连接模块20的前侧,以使得第二气道22的进气口22a与第一气道12的出气口 12b对应连通,从而使得第一气道22与第一气道12连通。第二气道22的出气口22b设置于连接模块20的左侧或右侧,以使得第二气道22内的气体沿固定模块10的左右方向排出,从而减小本技术的电气连接模组1沿所述固定模块10的前后方向所占空间。膨胀密封圈50沿固定模块10的前后方向位于固定模块10和连接模块20之间,以便于第一气道12的出气口12b借由膨胀密封圈 50与第二气道22的进气口22a连通,从而确保第一气道12的出气口12b与第二气道22的进气口22a的气密性,膨胀密封圈50还固定于固定模块10,以避免连接模块20更换时,膨胀密封圈50跟随连接模块20一起更换,可理解的是,膨胀密封圈50也可以固定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气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模块,所述固定模块的后侧开设有一第一安装槽,所述固定模块还开设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固定模块的前侧,所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固定模块的后侧;一连接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向前抵接于所述固定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的前侧开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对应的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模块开设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模块的前侧并与所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相对应,所述第二气道的出气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模块的左侧或右侧;一第一pin板,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一第二pin板,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并与所述第一pin板连接;以及膨胀密封圈,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固定模块和连接模块之间,所述膨胀密封圈固定于所述固定模块或连接模块,所述第一气道的出气口借由所述膨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气道的进气口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块的后侧还开设有卡槽,所述膨胀密封圈的前端形成有配卡部,所述膨胀密封圈的前端借助所述配卡部卡置于所述卡槽,所述膨胀密封圈的后端形成有圆台状且前大后小的抵压部,所述连接模块于所述第二气道的进气口处形成有与所述抵压部配合且呈圆台状的配压部,所述抵压部沿所述固定模块的前后方向向后抵压于所述配压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连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块沿所述固定模块的上下方向开设有一第一电连接槽,所述第一电连接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电连接槽沿所述固定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宗元刘钊刘亘
申请(专利权)人:斯派科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