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航空煤油提高层板冷却性能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高效冷却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航空煤油提高层板冷却性能的结构。
技术背景
[0002]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增压比及涡轮进口(燃烧室出口)温度的不断提升带来了热端部件强化冷却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求。当前,推重比为10一级的发动机压气机增压比已达到30,涡轮进口燃气温度接近2000K,远超热端部件材料的耐温极限;而据公开文献报道,最新一代的航空发动机涡轮进口平均温度则已超过2100K。层板冷却将射流冲击冷却、扰流柱强化冷却及气膜冷却相集成,冷却气流经过冲击孔后形成射流并冲击气膜孔板冷侧,冲击后的冷却气流经过扰流柱及气膜孔后进入热气通道,在气膜孔板热侧形成冷却气膜;被认为是突破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热防护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
[0003]本专利技术将航空煤油冷却与层板冷却相结合,通过在层板内部(气膜孔板、冲击孔板、扰流柱)加工具有分形特征的航空煤油冷却通道,在传统的射流冲击冷却、扰流柱强化冷却及气膜冷却的基础上,利用低温航空煤油的吸热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航空煤油提高层板冷却性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孔板(1)、扰流柱(2)、气膜孔板(3);所述气膜孔板(3)位于所述冲击孔板(1)的上部,在冲击孔板(1)和气膜孔板(3)之间设有多个阵列排列的扰流柱(2);所述冲击孔板(1)、扰流柱(2)和气膜孔板(3)内部设有贯通且具有分形特征的航空煤油流道(4);所述冲击孔板(1)和气膜孔板(3)上分别设有多个阵列排列的冲击孔和气膜孔,冷却气流经过冲击孔后形成射流并冲击气膜孔板冷侧,冲击后的冷却气流经过扰流柱强化冷却,再经过气膜孔后在气膜孔板热侧形成冷却气膜;同时,低温航空煤油从气膜孔板(3)上的航空煤油流道(4)流入,经扰流柱后从冲击孔板(1)上的航空煤油流道(4)流出,用于进一步吸收高温燃气传递的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空煤油提高层板冷却性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气膜孔板(3)和冲击孔板(1)厚度在0.8~1.5mm之间,扰流柱(2)直径在0.8~1.5mm之间,冲击高度在1.0~2.0mm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航空煤油提高层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华,张卓,孙文静,张靖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