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586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支承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包括外支承腿、内支承腿、支承盘、丝杆和螺母,所述内支承腿侧壁的下部开设有液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液槽、梯形孔、流体腔、导液管、挡板Ⅰ、气囊、挡板Ⅱ和导气管,通过设备启动时,转轴的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使得挡板Ⅰ对气囊进行拉伸,并通过导气管的作用促使活动腔内部的气压减小,致使流体腔内部的非牛顿流体进入活动腔内部,使得丝杆与螺母之间受到剪切力,同时部分剪切力受挡板Ⅱ的传导作用在活动腔内的非牛顿流体上,从而促使非牛顿流体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实现对丝杆和螺母之间剪切力的分摊,增加了丝杆和螺母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强了支承装置的强度。同时也增强了支承装置的强度。同时也增强了支承装置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承装置
,具体为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车辆接车主要是指牵引车对挂车进行拖挂时挂车与牵引车头相接,而电动支承装置是挂车与牵引车头相接时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过电动支承装置将挂车顶起,再对牵引车头进位置调整,对齐后控制电动支承装置泄力使得挂车落在牵引车头上,同样在脱挂的过程中电动支承装置也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0003]而现有的电动支撑柱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支承腿升起后,整个挂车的重量都由支承腿承受,而支承腿的上升是通过丝杆和螺母的配合,这就使得支承腿所承受的重力会转变成丝杆与螺母之间的剪切力,对丝杆和螺母上的螺纹损伤极大,极易导致丝杆和螺母上的螺纹断裂失效,从而影响丝杆和螺母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电动支承装置相对手摇式支承装置的启动和收回动作要快,因此电动支承装置收起时的速度过快,极易造成挂车的重量突然施加在牵引车头上,容易出现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电动支承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具备对丝杆和螺母的受力进行分摊,增加丝杆和螺母的使用寿命,在支承腿收起时减缓收起速度、能在底面不平处实现有效的支承的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包括外支承腿、内支承腿、支承盘、丝杆和螺母,所述内支承腿侧壁的下部开设有液槽,所述内支承腿底壁的中部开设有梯形孔,所述支承盘的内部开设有流体腔,所述流体腔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导液管,所述丝杆的外侧且位于螺母的上侧固定套接有挡板Ⅰ,所述挡板Ⅰ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气囊,所述丝杆的外侧且位于螺母的下侧固定套接有挡板Ⅱ,所述挡板Ⅱ与内支承腿内腔的下部形成活动腔,所述挡板Ⅱ的内部固定设有导气管,所述挡板Ⅱ内部的两侧开设有通槽,所述丝杆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通过螺纹传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挡块。
[0006]优选的,所述液槽的底部开口与导液管接通,所述挡板Ⅱ位于内支承腿内部的最顶端时通槽与液槽的上部开口接通,所述梯形孔一直延伸至支承盘的上侧壁,所述活动腔通过梯形孔与流体腔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流体腔的内部充满非牛顿流体,所述导液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液管分别固定于流体腔顶端的两侧。
[0008]优选的,所述挡板Ⅰ的侧壁与外支承腿的内侧壁滑动接触,所述气囊的底面与螺母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导气管的顶端穿过螺母并伸入气囊的内部。
[0009]优选的,所述挡板Ⅱ的侧壁与内支承腿内腔的侧壁滑动接触,所述导气管的底部
穿过挡板Ⅱ与活动腔接通,所述导气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气管以丝杆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挡板Ⅱ上。
[0010]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内部设有螺纹,所述转杆的顶端设有与滑槽内部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挡块的侧面设置为倾斜面,所述挡块侧面的倾斜度与梯形孔侧壁的倾斜度相等,所述挡块的直径等于梯形孔中部的孔径值。
[0011]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液槽、梯形孔、流体腔、导液管、挡板Ⅰ、气囊、挡板Ⅱ和导气管,通过设备启动时,转轴的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使得挡板Ⅰ对气囊进行拉伸,并通过导气管的作用促使活动腔内部的气压减小,致使流体腔内部的非牛顿流体进入活动腔内部,当支承盘与地面接触且起到支承作用时,由于丝杆与螺母之间受到剪切力,使得部分剪切力受挡板Ⅱ的传导作用在活动腔内的非牛顿流体上,从而促使非牛顿流体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实现对丝杆和螺母之间剪切力的分摊,增加了丝杆和螺母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强了支承装置的强度。
[0012]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梯形孔、流体腔、导液管、挡板Ⅱ、导气管、滑槽、转杆和挡块,通过丝杆上移时带动转杆和挡块上移,致使挡块与梯形孔的侧壁接触,由于此时丝杆还在继续上移,使得转杆与受滑槽内的螺纹作用致使丝杆带动转杆转动,使得挡块始终与梯形孔的侧壁接触,实现对活动腔底部的封堵,当支承完毕需要收起支承腿时,通过丝杆的反向转动,并利用滑槽内部的螺纹,使得转杆带动挡块下移,促使活动腔的底部开启,由于活动腔内部的非牛顿流体此时不受力,使得非牛顿流体转变,并通过梯形孔慢慢回流至流体腔,此时通过液态的非牛顿流体促使丝杆在转动时的阻力增加,从而减缓支承腿收起的速度,防止因支承腿收起速度过快,挂车突然与牵引车头接触,减小了拖挂时事故发生的概率。
[0013]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液槽、梯形孔、流体腔、导液管、挡板Ⅰ、气囊、挡板Ⅱ和导气管,当挂车停放的地面不平整时,通过转轴的转动,使得挡板Ⅰ上移,此时通过气囊的拉伸并利用导气管的作用促使活动腔的内部产生负压,促使部分非牛顿流体受负压的作用经梯形孔进入活动腔内部,而当支承盘与地面接触并起到支承作用时,此时丝杆与螺母之间的受力通过螺杆的作用传输至活动腔内部的非牛顿流体上,致使非牛顿流体由液态转变成固态,促使丝杆无法继续转动,实现丝杆的固定,从而致使支承盘起到有效的支承作用解决了现有电动支承装置只能在平地使用的弊端。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支承装置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支承装置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内支承腿下移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外支承腿;2、内支承腿;21、液槽;22、梯形孔;3、支承盘;31、流体腔;32、导液管;4、转轴;5、丝杆;51、挡板Ⅰ;52、气囊;53、挡板Ⅱ;54、活动腔;55、导气管;56、通槽;57、滑槽;58、转杆;59、挡块;6、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图3,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包括外支承腿1,外支承腿1内腔的侧壁滑动安装有内支承腿2,内支承腿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承盘3,外支承腿1左侧壁的上部设有转轴4,转轴4通过斜齿轮传动连接有丝杆5,内支承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母6。
[0018]请参阅图1

图5,内支承腿2侧壁的下部开设有液槽21,内支承腿2底壁的中部开设有梯形孔22,支承盘3的内部开设有流体腔31,流体腔3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导液管32,流体腔31的内部充满非牛顿流体,导液管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液管32分别固定于流体腔31顶端的两侧,便于流体腔31内部非牛顿流体的传输,液槽21的底部开口与导液管32接通,丝杆5的外侧且位于螺母6的上侧固定套接有挡板Ⅰ51,挡板Ⅰ5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气囊52,丝杆5的外侧且位于螺母6的下侧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包括外支承腿(1)、内支承腿(2)、支承盘(3)、丝杆(5)和螺母(6),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承腿(2)侧壁的下部开设有液槽(21),所述内支承腿(2)底壁的中部开设有梯形孔(22),所述支承盘(3)的内部开设有流体腔(31),所述流体腔(3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导液管(32),所述丝杆(5)的外侧且位于螺母(6)的上侧固定套接有挡板Ⅰ(51),所述挡板Ⅰ(5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气囊(52),所述丝杆(5)的外侧且位于螺母(6)的下侧固定套接有挡板Ⅱ(53),所述挡板Ⅱ(53)与内支承腿(2)内腔的下部形成活动腔(54),所述挡板Ⅱ(53)的内部固定设有导气管(55),所述挡板Ⅱ(53)内部的两侧开设有通槽(56),所述丝杆(5)的底部开设有滑槽(57),所述滑槽(57)的内部通过螺纹传动连接有转杆(58),所述转杆(5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挡块(5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接车固定用电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槽(21)的底部开口与导液管(32)接通,所述挡板Ⅱ(53)位于内支承腿(2)内部的最顶端时通槽(56)与液槽(21)的上部开口接通,所述梯形孔(22)一直延伸至支承盘(3)的上侧壁,所述活动腔(54)通过梯形孔(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雷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统一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