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4417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37
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包括燃油蒸发回路、燃烧室后盖、点火机构、进气孔、进气导流通道、燃烧室、燃烧室外筒以及燃烧室内筒;其中,燃烧室外筒内前端设置有内筒,燃烧室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进气导流通道;燃烧室内筒的前端设置有燃烧室后盖,燃烧室后盖上刻有若干相连通的环状燃油蒸发回路;燃油蒸发回路上设置吸油多孔介质,吸油多孔介质一侧设置有点火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使燃油蒸汽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不易产生积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燃烧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燃油蒸发式燃烧器
,具体涉及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

技术介绍

[0002]燃油加热器作为独立于发动机的加热供暖装置,可为汽车室内供暖,使车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也可以预热发动机,确保发动机易启动、降低汽车的排放水平以及减少摩擦副的磨损,从而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船舶等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运输工具中。
[0003]作为燃烧加热器的核心部件燃烧器,对燃油燃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是提高燃烧加热器效率的重要方法。预蒸发燃烧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可利用的燃烧技术,以此来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传统的蒸发式燃烧器多为简单的圆柱形燃烧器,这种燃烧器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回火和脱火的现象,容易引发各种安全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提高燃烧效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包括燃油蒸发回路、燃烧室后盖、点火机构、进气孔、进气导流通道、燃烧室、燃烧室外筒以及燃烧室内筒;
[0007]其中,燃烧室外筒内前端设置有燃烧室内筒,燃烧室外筒与燃烧室内筒之间形成进气导流通道;
[0008]燃烧室内筒的前端设置有燃烧室后盖,燃烧室后盖上刻有若干相连通的环状燃油蒸发回路;燃油蒸发回路上设置吸油多孔介质,吸油多孔介质一侧设置有点火机构;
[0009]燃烧室后盖一侧设置有穿过燃烧室后盖的供油管;
[0010]燃烧室内筒壁面上开设有若干排进气孔,燃烧室后盖上设置有档火板;
[0011]燃烧室内筒后端设置有第二肋板,燃烧室外筒内壁上设置有竖直挡板,第二肋板的一端与燃烧室内筒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竖直挡板的端部相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吸油多孔介质包括开孔的圆盘,圆盘的孔处设置有圆筒,圆筒的直径与圆盘直径之比为1:(1.6~1.8),圆筒的高度与燃烧室内筒高度之比为1:(1.4~1.6)。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燃烧室后盖中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吸油多孔介质和安装档火板的凸起,档火板直径与圆筒直径之比为1:(0.6~0.8)。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泡沫状或多孔纤维毡状的金属或非金属;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泡沫状的金属或非金属时,孔隙密度为3000PPI~8000PPI,孔隙率0.5~0.7;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纤维毡状的金属或非金属时,平均孔径为0.18~0.42mm,平均丝径为1~10μm;吸油多孔介质的厚度为6~12mm。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点火机构平行设置在吸油多孔介质上方,并且点火机构与吸油多孔介质的距离为2~6mm。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燃油蒸发回路为直径2~4mm半圆形状的凹槽,燃油蒸发回路与供油管相连,供油管直径为2~3mm。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燃烧室外筒内壁上设置有第一肋板,第一肋板位于进气导流通道的入口处;第一肋板与燃烧室内筒之间形成进风口,进风口宽度为10~20mm;进气导流通道的长度大于燃烧室内筒的长度。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每排进气孔数量由燃烧室内筒的前端部向后端逐渐递减;靠近燃烧室后盖为第一排,第一排的进气孔数量为10~15个,第一排进气孔与燃烧室后盖距离为16~21mm,相邻两排进气孔间隔为20~23mm,相邻两排进气孔数量比为1:(0.7~0.8),每个进气孔的直径为2~4mm。
[001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二肋板与燃烧室的中轴线夹角为40~60度。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档火板,高温气体可在燃烧室内达到旋流效果,一方面提高了辐射强度、加速了燃油的蒸发,同时也促进了燃油蒸汽混合,另一方面旋流气体扫掠燃烧室内壁面,减少了内筒壁面上的积碳;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二肋板,一方面增加了热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温火焰对助燃空气进行预热,加热的空气与汽化的燃油混合后更容易燃烧,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0021]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档火板,档火板与圆筒直径之比为1:(0.6~0.8)。档火板直径过小,高温烟气回流量减小,混合不充分;档火板直径过大,热辐射减小,燃油蒸发量降低。
[0022]进一步的,第一肋板与燃烧室内筒形成进风口,宽度为10~20mm。该距离过大降低进风速度,不能加快燃油的蒸发;距离过小,空气流动阻力大,进入到进气导流通道中的空气量减少。
[0023]进一步的,燃烧内筒侧壁上的进气孔分布若干排,进气孔数量由靠近燃烧室后盖向远离燃烧室后盖逐渐递减,靠近燃烧室后盖为第一排,第一排进气孔与燃烧室后盖距离为16~21mm,之后相邻两排进气孔间隔20~23mm,第一排的进气孔数量为10~15个,相邻两排进气孔数量比为1:(0.7~0.8),每个进气孔的直径为2~4mm。原因为:混合初期提供大量的空气与燃油蒸汽混合,使燃油蒸汽开始燃烧时空气充足,防止燃烧不充分产生积碳。进气孔直径过大,射流距离短,燃油蒸汽与助燃空气混合不充分;进气孔直径过小,助燃空气阻力大,抑制吸油多孔介质表面蒸发。
[0024]进一步的,吸油多孔介质包括开孔的圆盘,圆盘的孔处设置有圆筒,圆筒的半径与孔的大小相同,圆筒的直径与圆盘直径之比为1:(1.6~1.8),高度与燃烧室内筒高之比为1:(1.4~1.6)。圆盘直径过大时,与燃烧室内筒间距变小,气体吹向吸油多孔介质会发生气封现象,影响燃油的蒸发;圆盘直径过小时,表面积变小,蒸发速度变低。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泡沫状或多孔纤维毡状的金属或非金属,当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泡沫状的金属或非金属时,孔隙密度为3000PPI~8000PPI,孔隙率0.5~0.7;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纤维毡状的的金属或非金属时,平均孔径为0.18~0.42mm,平均丝径为1~10μm;吸油多孔介质的厚度为6~12mm。在此范围内既保证有足够大的蒸发面积,又保证了此蒸发结构的毛细力。
[0025]进一步的,第二肋板与燃烧室中轴线夹角为40~60度,目的是增加热强度,充分燃
烧。角度过小不能起到增加混合室温度的作用;角度过大火焰阻力增大,燃烧室温度过高,NOx排放超标。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蒸发式燃烧器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吸油多孔介质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燃烧室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1、燃油蒸发回路;2、供油管;3、燃烧室后盖;4、点火机构;5、进风口;6、进气孔;7、进气导流通道;8、螺栓;9、第二肋板;10、燃烧室;11、燃烧室外筒;12、档火板;13、燃烧室内筒;14、第一肋板;15、吸油多孔介质;16、竖直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蒸发回路(1)、燃烧室后盖(3)、点火机构(4)、进气孔(6)、进气导流通道(7)、燃烧室(10)、燃烧室外筒(11)以及燃烧室内筒(13);其中,燃烧室外筒(11)内前端设置有燃烧室内筒(13),燃烧室外筒(11)与燃烧室内筒(13)之间形成进气导流通道(7);燃烧室内筒(13)的前端设置有燃烧室后盖(3),燃烧室后盖(3)上刻有若干相连通的环状燃油蒸发回路(1);燃油蒸发回路(1)上设置吸油多孔介质(15),吸油多孔介质(15)一侧设置有点火机构(4);燃烧室后盖(3)一侧设置有穿过燃烧室后盖(3)的供油管(2);燃烧室内筒(13)壁面上开设有若干排进气孔(6),燃烧室后盖(3)上设置有档火板(12);燃烧室内筒(13)后端设置有第二肋板(9),燃烧室外筒(11)内壁上设置有竖直挡板(16),第二肋板(9)的一端与燃烧室内筒(13)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竖直挡板(16)的端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吸油多孔介质(15)包括开孔的圆盘,圆盘的孔处设置有圆筒,圆筒的直径与圆盘直径之比为1:(1.6~1.8),圆筒的高度与燃烧室内筒(13)高度之比为1:(1.4~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燃烧室后盖(3)中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吸油多孔介质(15)和安装档火板(12)的凸起,档火板(12)直径与圆筒直径之比为1:(0.6~0.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介质蒸发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吸油多孔介质(15)为多孔泡沫状或多孔纤维毡状的金属或非金属;吸油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怀斌张佳宁李智龙张传伟王忆佳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