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4126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本申请的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模组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将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扬声器模组的主出声孔设于前声腔的第一侧壁,扬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与主出声孔相对的第二侧壁的距离不小于8.5mm;扬声器模组还包括导音管,导音管包括声波引出部和辐射声波的副出声孔,声波引出部设于所述第二侧壁,导音管通过所述声波引出部将第二侧壁的声波导出到主出声孔一侧。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在解决驻波干涉的问题,同时改善近场声波响度,提升扬声器模组的发声效果。提升扬声器模组的发声效果。提升扬声器模组的发声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声转换
,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和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设备上结合了声学功能。例如音频眼镜、便携式头戴等智能穿戴设备相比于传统耳机,采用了近耳外放技术,听久了既不会听觉疲劳,又不损伤听力,赢得了用户的喜欢。
[0003]随着智能穿戴设备不断的向轻、薄、小巧的方向发展,作为智能穿戴设备声学部件的扬声器模组也随之不断的向轻、薄、小巧的方向发展。因此,技术人员将越来越多的扬声器模组设计为前腔侧出声结构。但智能穿戴设备的扬声器模组与传统手机等小型化电子终端不同,智能穿戴设备的扬声器模组的前声腔较长,前腔侧出声结构使得扬声器单体发出的大部分声波不能直接辐射出去,而是要经过前腔壁反射才能够从出声孔辐射出去,此时经过前腔壁反射的声波与向内传播的声波相互影响产生谐振驻波,严重影响扬声器模组在某些频段的灵敏度,降低了模组的声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模组和智能穿戴设备,有效改善扬声器模组由于驻波引起的灵敏度降低的问题,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声学性能。
[0005]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模组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扬声器单体将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扬声器模组的主出声孔通过设于前声腔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声波引出部将前声腔的声波辐射到外界,扬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与主出声孔相对的第二侧壁的距离不小于8.5mm;
[0007]扬声器模组还包括导音管,导音管包括第二声波引出部和辐射声波的副出声孔,第二声波引出部设于所述第二侧壁,导音管通过第二声波引出部将第二侧壁的声波导出到主出声孔一侧。
[0008]可选地,副出声孔与主出声孔为不同的声波辐射端口,副出声孔与主出声孔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值。
[0009]可选地,副出声孔与主出声孔为同一声波辐射端口,副出声孔与主出声孔从前声腔的相对两侧导出声波并从同一端口辐射声波。
[0010]可选地,导音管内导出的声波与主出声孔内导出声波的声学相位相同。
[0011]可选地,扬声器单体为矩形结构,主出声孔位于矩形结构的第一短轴侧;
[0012]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矩形结构的第二短轴侧,或者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矩形结构的第二短轴侧与长轴侧衔接的位置。
[0013]可选地,扬声器单体为跑道型结构,跑道型结构的直边为扬声器单体的长轴侧,弧形边为扬声器单体的短轴侧;第一声波引出部位于第一短轴侧,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第二
短轴侧。
[0014]可选地,导音管还包括位于第二声波引出部和副出声孔之间的连接部,其中第二声波引出部横截面的尺寸与连接部横截面的尺寸不同。
[0015]可选地,导音管还包括位于连接部和副出声孔之间的导音管主体部,第二声波引出部、连接部与导音管主体部的横截面尺寸互不相同。
[0016]可选地,导音管主体部为由连接部至副出声孔横截面尺寸渐变的结构。
[0017]可选地,导音管主体部不同位置处的横截面相同,具体为口径相同的多段组合形成的管道,或口径相同的一体化管道。
[0018]可选地,导音管位于扬声器模组中振膜上侧的物理空间内;
[0019]或者,导音管占用扬声器模组中振膜上侧和下侧的物理空间,导音管与后声腔的泄声孔相互独立。
[0020]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扬声器模组包括多个导音管,多个导音管的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第二侧壁的不同位置处。
[0021]可选地,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整机外壳。
[0022]可选地,导音管的长度L的数值范围为0.8mm≤L≤120mm。
[002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框架,设备框架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扬声器模组,扬声器模组上述的扬声器模组。
[0024]可选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整机外壳,至少部分模组外壳为整机外壳。
[0025]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申请实施例的扬声器模组的主出声孔位于扬声器单体的侧壁,扬声器单体将整个模组内腔分为前声腔和后声腔,当声源距离前声腔的反射面(即前声腔相对出声孔的前声腔侧壁)为某些频率的四分之一波长时,发射声波与反射声波叠加后会在前声腔内形成驻波干涉。本申请实施例在前声腔与主出声孔相对的一侧设置导音管,通过导音管将反射声波导出到扬声器模组的外侧,避免反射声波与发射声波发生驻波干涉,提高中高频段的灵敏度。且本申请实施例新增设的导音管将前声腔相对主出声孔一侧的声波导出主出声孔一侧,使得导与导音管连通的副出声孔也能够采用近耳外放技术辐射声波,因此能够加强扬声器模组辐射声波的响度,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00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扬声器模组的仿真效果示意图;
[002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扬声器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图2所示扬声器模组的剖视图;
[0031]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扬声器模组的外观示意图;
[003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图4所示扬声器模组的剖视图;
[0033]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图4所示扬声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副出声孔及其导音管的仿真示意图;
[0035]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导音管位于扬声器模组下侧物理空间的示意图;
[0036]图9为相关技术中扬声器模组的频响曲线(Frequency response)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示出的扬声器模组的频响曲线(Frequency response)对比示意图;
[0038]图中:辅助壳体10,模组上壳11,模组下壳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一表面15,第二表面16,扬声器单体20,振膜21,副出声孔30,导音管主体部31,第二声波引出部32,主体部端口33,连接部34,主出声孔40,主导音管41,第一声波引出部42,主导音管41的另一端口43,前声腔50,后声腔6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0]本申请中涉及到的方位上均指扬声器单体的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模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模组的主出声孔通过设于所述前声腔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声波引出部将前声腔的声波辐射到外界,所述扬声器单体的中心位置到与所述主出声孔相对的第二侧壁的距离不小于8.5mm;所述扬声器模组还包括导音管,所述导音管包括第二声波引出部和辐射声波的副出声孔,所述第二声波引出部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导音管通过所述第二声波引出部将所述第二侧壁处的声波导出到所述主出声孔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出声孔与所述主出声孔为不同的声波辐射端口,所述副出声孔与所述主出声孔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值。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出声孔与所述主出声孔为同一声波辐射端口,所述副出声孔与所述主出声孔从所述前声腔的相对两侧导出声波并从同一端口辐射声波。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管内导出的声波与所述主出声孔内导出声波的声学相位相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单体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声波引出部位于矩形结构的第一短轴侧;所述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矩形结构的第二短轴侧,或者所述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所述矩形结构的第二短轴侧与长轴侧衔接的位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单体为跑道型结构,所述跑道型结构的直边为扬声器单体的长轴侧,弧形边为扬声器单体的短轴侧;所述第一声波引出部位于所述第一短轴侧,所述第二声波引出部位于第二短轴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立国郭翔刘广升王景伟于龙欣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