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590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由内而外依次设有座椅骨架、座椅发泡垫和座椅面套,座椅面套的外部设置有座椅背板,座椅面套和座椅发泡垫之间设有补强结构,补强结构与座椅背板之间存在重叠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座椅面套和座椅发泡垫之间设置有补强结构,改善了座椅面套与座椅背板之间的间隙,且无需准备用于安装该补强结构的的其它部件,在最简单的结构下实现了最大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靠背,属于汽车座椅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座椅靠背是乘客的上身经由座椅靠背罩接触的部分,并且需要缓冲性能。现有技术中,经常通过聚氨酯的泡沫树脂等来形成座椅靠背垫,且采用硬质材料制作座椅靠背板。但是,该设计不仅是舒适性还是安全性能均有待提高,且座椅靠背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乘客对乘坐汽车的舒适感。
[0003]公告号为JP2015071393A的日本专利公开了在座椅靠背和座椅发泡垫之间嵌入构件的技术方案,但是该技术方案中嵌入构件比座椅发泡垫的质地更硬,其虽然提高了安全性能,但是依旧没有解决舒适性问题。
[0004]公告号为JP2019018654A的日本专利记载了将补强材料缝制在座椅面套上的技术方案,但其是为了解决缝合部件容易破裂的技术问题,且安全性和舒适性依旧没有解决。
[0005]另外,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三块面料缝合的技术,但是,三块面料缝合处,树脂发泡棉受拉紧力影响,边角容易塌陷,导致和背板间的间隙过大,容易造成乘客手指受伤。
[0006]有基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靠背,其在座椅面套上安装合适的补强结构,保证了安全性,也改善了座椅靠背和背板间的间隙,实现了舒适性。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由内而外依次设有座椅骨架、座椅发泡垫和座椅面套,所述座椅面套的外部设置有座椅背板,所述座椅面套和座椅发泡垫之间设有补强结构,所述补强结构与座椅背板之间存在重叠区。
[0010]所述补强结构为多边形。
[0011]所述补强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弧形角。
[0012]所述补强结构为半U型。
[0013]所述补强结构与座椅面套之间设有镂空区。
[0014]所述补强结构固定安装在座椅发泡垫或座椅面套上。
[0015]所述补强结构可拆卸的安装在座椅发泡垫或座椅面套上。
[0016]所述安装方式为黏贴或缝制。
[0017]所述的补强结构为若干个,若干个补强结构一个或多个设置在座椅面套和座椅发泡垫之间。
[0018]所述的补强结构为两个,两个补强结构分别设置在座椅背板的上部、且位于座椅面套的两侧。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本技术的汽车座椅靠背,在座椅面套和座椅发泡垫之间设置有补强结构,改善了座椅面套与座椅背板之间的间隙,且无需准备用于安装该补强结构的的其它部件,在最简单的结构下实现了最大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补强结构与座椅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4]图4为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1中B

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图1中C

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7和8为不同结构的补强结构的示意图;
[0028]其中,100为座椅靠背、1为座椅面套、11为面料裁片、12为缝合位置线、2为座椅背板、3为补强结构、4为镂空区、5为重叠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和3

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靠背100,由内而外依次设有座椅骨架(位于座椅靠背100内部,本实施例附图中未标注)、座椅发泡垫(位于座椅靠背100内部,本实施例附图中未标注)和座椅面套1,座椅面套1的外部设置有座椅背板2,座椅面套1和座椅发泡垫之间设有补强结构3,补强结构3为两个,两个补强结构3分别设置在座椅背板2的上部、且位于座椅面套1的两侧。该设置不使座椅部分变硬,在改善座椅面套1与座椅背板2之间的间隙时,也改善了座椅背面的乘坐舒适度。
[0032]作为优选的,补强结构3存在至少一个弧形角,如在本实施例1中,补强结构3按照骨架和海绵的具体结构成型为半U型,其沿着座椅背板2设置,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座椅靠背100的上部分和座椅背板2之间的间隙。并且,补强结构3与座椅背板2之间具有重叠区5、补强结构3与座椅面套1之间形成镂空区4。镂空区4的存在大大减少了缝合区域,从而减少了该区域的卷边翘起,减少了座椅背板2和座椅面套1之间的间隙,使之更加平顺、服帖。
[0033]在本实施例1中,补强结构3可以固定安装在座椅发泡垫或座椅面套1上。也可以根据需要可拆卸的安装在座椅发泡垫或座椅面套1上,其安装方式可以为黏贴或缝制,也可以采取其它本领域公知的方法进行安装。当采用可拆卸式安装时,其需要更换座椅发泡垫等部件时,补强结构3非常容易拆除,更换后再组装即可,拆装十分方便,有利于售后服务,且节约成本。本实施例1中的可拆卸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方式,如插接等,此处不作赘述。
[0034]本实施例1中的补强结构3安装十分简单,可以在座椅发泡垫上以黏贴的方式安装,也可以在缝制座椅面套1时安装,整个座椅靠背100无需准备用于安装该补强结构3的其
它部件,也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图4和5所示,座椅面套1可以通过将面料裁片11缝制而成,其缝合位置线12如图1所示。
[0035]其它实施方式
[0036]如图2所示,本技术中的补强结构3为若干个,其可以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多个设置在座椅背板2的四周。且补强结构3的形状可以为多边形或者存在至少一个弧形角,镂空区4可以位于补强结构3的内部或者外部,如图7和8所示。其它结构及其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作赘述。该设置也能改善座椅面套1与座椅背板2之间的间隙,改善座椅靠背100的乘坐舒适度。
[0037]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而非对本技术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由内而外依次设有座椅骨架、座椅发泡垫和座椅面套,所述座椅面套的外部设置有座椅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面套和座椅发泡垫之间设有补强结构,所述补强结构与座椅背板之间存在重叠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为多边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弧形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为半U型。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与座椅面套之间设有镂空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波章晨冬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