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08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包括车体和控制器;控制器与车体远程通信连接,车体上设有传输装置、顶升装置和监测单元,顶升装置设置于传输装置的下方,传输装置上设有横移装置,横移装置上设有挂取装置,挂取装置上设有抓取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货物搬运装厢时不仅提高了货物搬运的工作效率,达到了节省人工及劳动强度的目的,而且实现了货物的智能化搬运,同时解决了叉车到车厢内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货物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在货物运输过程中,首先需要将货物进行相应的分类,然后通过搬运车将分类好的货物搬运装箱,最终由货车运输到指定地点。
[0003]目前,针对数量较多、且体积较重的大型货物来说,需通过火车车厢进行运输,这种运输方式不仅时效快,而且运输成本较低;然而在对大型货物搬运装厢的过程中,由于搬运车的承载重量有限,只能通过叉车将货物搬运至车厢内,但是,叉车在搬运的过程中,不仅需反复作业,而且叉车行驶到车厢内后转弯困难,安全也难于保证,增加了作业时间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和作业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包括车体和控制器;控制器与车体远程通信连接,车体上设有传输装置、顶升装置和监测单元,顶升装置设置于传输装置的下方,传输装置上设有横移装置,横移装置上设有挂取装置,挂取装置上设有抓取装置。
[0006]在本专利技术中,车体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均为凹型结构;第一车体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第二车体横向设置于第一车体的一端,且第二车体与第一车体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
[0007]在本专利技术中,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带和第二传送带,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均设置于第一车体的内底面上。
[0008]在本专利技术中,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三传送带,第三传送带设置于第二车体上,第三传送带上设有固定杆;横移装置包括收纳盒,收纳盒上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孔与固定杆固定连接。
[0009]在本专利技术中,横移装置还包括第一伸缩板,第一伸缩板,第一伸缩板分别设置于收纳盒的两端内;
[0010]第一伸缩板内设有第二伸缩板,第一伸缩板、第二伸缩板与收纳盒的高度均相等。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伸缩板的一端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定位销;第二伸缩板的一端内设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驱动端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与定位销的端部固定连接。
[0012]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伸缩板的一端的底部开设有收纳槽,收纳槽内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端部上设有移动轮。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中,挂取装置包括挂取板,挂取板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顶升装置包括顶升机,第二开口与顶升机配合;挂取板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设置于挂取板的两端,且分别位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一侧。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开口上开设有移动槽,抓取装置包括底座,底座设置于移动槽内,底座上设有抓取机器人,抓取机器人上设有抓取板。
[0015]在本专利技术中,抓取机器人包括六轴机器人或八轴机器人。
[0016]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具有以下优点:
[0017]1、通过设置第一车体与第二车体,在货物装厢的过程中,第二车体位于车厢内,货物通过第一车体上的传送带运输到第二车体上,由第二车体上的抓取机器人将货物抓取并放置在车厢内,不仅提高了货物搬运的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货物的智能化搬运。
[0018]2、第二车体上设有横移装置,当车厢一端内的货物存放满时,可通过横移装置将抓取机器人移动到车厢的另一端内再对货物进行抓取存放,解决了叉车到车厢内后转弯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车体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第三传送带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横移装置整体安装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定位销结构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挂取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抓取机器人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抓取机器人安装示意图;
[0027]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中横移装置作业示意图;
[0029]图10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拆盘机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车体1、第一车体101、进料口1011、第二车体102、传输装置2、第一传送带201、第二传送带202、第三传送带203、固定杆2031、顶升装置3、监测单元4、显示屏5、车轮6、红外传感器7、横移装置8、收纳盒801、第一伸缩板802、第二伸缩板803、定位销8031、支撑杆8032、移动轮8033、挂取装置9、挂取板901、第一开口9011、第二开口9012、移动槽9013、定位孔9014、抓取装置10、底座1001、抓取机器人1002、抓取板1003、拆盘机11。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
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2]如图1

图9所示,一种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包括:车体1和控制器;控制器与车体1远程通信连接,车体1上设有传输装置2、顶升装置3和监测单元4,顶升装置3设置于传输装置2的下方,传输装置2上设有横移装置8,横移装置8上设有挂取装置9,挂取装置9上设有抓取装置10。
[003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车体1包括第一车体101和第二车体102,第二车体102的长度小于车厢口的长度,第一车体101、第二车体102均为凹型结构;第一车体101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1011,第二车体102横向设置于第一车体101的一端,且第二车体102与第一车体101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顶升装置3设置于第二车体102的内底面上,且位于出料口的下方;传输装置2包括第一传输带201、第二传送带202和第二传送带203,第一传送带201、第二传送带202均设置于第一车体101的内底面上,且第传一送带201的长度大于第二传送带202的长度,第一传送带201、第二传送带202分别设置于第一车体101内底面的两端,第一传送带201位于进料口1011的下方。第二车体102内相对的两侧均设有安装槽,第三传送带203设置于安装槽内,第三传送带203的安装高度均高于第一传送带201、第二传送带2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车体(1)远程通信连接,所述车体(1)上设有传输装置(2)、顶升装置(3)和监测单元(4),所述顶升装置(3)设置于所述传输装置(2)的下方;所述传输装置(2)上设有横移装置(8),所述横移装置(8)上设有挂取装置(9),所述挂取装置(9)上设有抓取装置(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包括第一车体(101)和第二车体(102),所述第一车体(101)、第二车体(102)均为凹型结构;所述第一车体(101)的一侧开设有进料口(1011),所述第二车体(102)横向设置于第一车体(101)的一端,且第二车体(102)与所述第一车体(101)连接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2)包括第一传输带(201)和第二传送带(202),所述第一传送带(201)、第二传送带(202)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车体(101)的内底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2)还包括第三传送带(203),所述第三传送带(203)设置于所述第二车体(102)上,所述第三传送带(203)上设有固定杆(2031);所述横移装置(8)包括收纳盒(801),所述收纳盒(801)上开设有固定孔(8011),所述固定孔(8011)与所述固定杆(2031)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厢式车辆装车、卸车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装置(8)还包括第一伸缩板(802),所述第一伸缩板(802),所述第一伸缩板(802)分别设置于所述收纳盒(801)的两端内;所述第一伸缩板(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发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威仁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