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2998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包括有支撑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折压部件、驱动所述折压部件活动连接的驱动部件;所述折压部件包括有折压体,所述折压体底部设有第一凹槽,横截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水平面的内壁之间最长距离由底部向顶部依次减少,通过折压体的设置,解决了折压外极耳采用机械导致折压良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了不仅提高了折压外极耳的作业效率,且有效保证外极耳折压的质量,有效提高折压外极耳的生产良率,有效减少返工率。有效减少返工率。有效减少返工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电芯入壳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芯入壳机用于将电芯规整好后并将其装进钢壳内,为完成电芯入壳作业的设备。
[0003]现有技术中,电芯入壳机过程中需要将外极耳折压至电芯上的某一位置,通常采用人工折压,从而操作繁琐,作业效率低下。市面上也采用机械直接对外极耳进行往下压至电芯表面,但是常出现折压外极耳的方向错误,或者也会在外极耳受到外界压力时,出现外极耳被折压出褶皱,导致外极耳质量无法保证,降低折压良率,大大增大返工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通过折压体的设置,解决了折压外极耳采用机械导致折压良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了不仅提高了折压外极耳的作业效率,且有效保证外极耳折压的质量,有效提高折压外极耳的生产良率,有效减少返工率。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包括有支撑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折压部件、驱动所述折压部件活动连接的驱动部件;所述折压部件包括有折压体,所述折压体底部设有第一凹槽,横截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水平面的内壁之间最长距离由底部向顶部依次减少。
[0007]其中,支撑部件用于支撑折压部件稳定的作业,保证作业顺畅稳定。折压部件用于将外极耳折向生产所需方向,保证外极耳后续的贴于电芯的质量。驱动部件用于控制折压部件升降活动。折压体对称设置,可增加每次进行折外极耳数量,提高折外极耳的效率。
[0008]本技术中,折外极耳的作业流程为: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折压部件升降活动,当折压部件下降过程中,折压体向外极耳靠近,外极耳进入第一凹槽内,随着折压体的下降,外极耳的上端沿着第一凹槽的内壁向折压体中心平缓弯曲,从而完成外极耳的向生产指定的方向弯曲,后续就可直接对外极耳施加压力便可将其贴于电芯表面,有效防止直接压外极耳造成的褶皱或者外极耳方向错乱的现象,有效保证外极耳折压的质量,有效提高折压外极耳的生产良率,有效减少返工率。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形状为圆锥型或者圆台型。通过该设置,第一凹槽的底面与电芯上表面圆形形状一样,其第一凹槽的中心线即为电芯的中心线,有效保证折外极耳过程的方向的准确性,有效保证折外极耳的质量。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深为所述折压体的高的1/5

2/5倍。通过该设置,结构设计灵活,可根据生产需求设置第一凹槽的深,使得外极耳的折至合适位置,保证后续外极
耳的贴合电芯质量。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5

55度。通过该设置,可灵活调节外极耳需要折成的弯曲度,保证折外极耳的倾斜度。其中,外极耳与电芯表面处于垂直状态。当第一凹槽的内壁与水平面所成夹角越大,外极耳倾斜程度越小,可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节夹角设置。满足多样性。
[0012]进一步的,所述折压部件还包括有与所述支撑部件活动连接的滑块、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固定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压体上端。其中,折压部件作业流程为:滑块上下滑动,带动第一支撑块上下运动,从而驱使连接杆带动折压体远离或者靠近外极耳,从而完成折外极耳。结构紧凑,分布合理,有效高效折外极耳,作业节拍强,且通过第一支撑块的设置,有效保证折极耳的稳定性。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2块,分别设于所述滑块的上下两端。通过该设置,有效提高折外极耳运作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折外极耳的精准度,保证折外极耳的质量。
[00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有与所述滑块活动连接的导向轨、支撑连接于所述导向轨下端的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轨上端的限位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另一端且与所述导向杆平行设置的第三支撑板。其中,导向轨用于和滑块配合活动连接,同时为滑块起到导向滑动方向的作用,保证折压体正确折外极耳。限位板用于防止滑块向上过度滑动,保证折外极耳的正常运行,限位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距离为滑块活动距离,为连续不间断折外极耳作业提供反复升降的基础。第三支撑板用于为驱动部件提供支撑点,便于操作折压部件。操作简便,保证作业高效,且便于后续维护便捷性。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板的高小于所述导向轨的高。通过该设置,结构紧凑,有效减少驱动部件活动范围,提高操作能动性,操作便捷高效。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有起动杆;所述起动杆活动嵌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起动杆一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起动杆另一端连接有动力源。通过该设置,起动杆嵌于第二凹槽内,可通过采用定位销穿插于起动杆与第二凹槽之间进行活动连接,保证运作的灵敏性,操作简便高效。且作业结构精简,便于后续维护。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通过折压体的设置,解决了折压外极耳采用机械导致折压良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了不仅提高了折压极耳的作业效率,且有效保证极耳折压的质量,有效提高折压极耳的生产良率,有效减少返工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中折压体和连接杆的透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折压体和连接杆的透视图。
[0022]图中标记:导向轨11,第二支撑板12,限位板13,第三支撑板14,第二凹槽141;折压体21,第一凹槽211,滑块22,第一支撑块23,连接杆24;起动杆31。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如图1

3中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包括有支撑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折压部件、驱动所述折压部件活动连接的驱动部件;所述折压部件包括有折压体21,所述折压体21底部设有第一凹槽211,横截于所述第一凹槽211的水平面的内壁之间最长距离由底部向顶部依次减少。
[0027]其中,支撑部件用于支撑折压部件稳定的作业,保证作业顺畅稳定。折压部件用于将外极耳折向生产所需方向,保证外极耳后续的贴于电芯的质量。驱动部件用于控制折压部件升降活动。折压体21对称设置,可增加每次进行折外极耳数量,提高折外极耳的效率。
[0028]本技术中,折外极耳的作业流程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折压部件、驱动所述折压部件活动连接的驱动部件;所述折压部件包括有折压体,所述折压体底部设有第一凹槽,横截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水平面的内壁之间最长距离由底部向顶部依次减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形状为圆锥型或者圆台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为所述折压体的高的1/5

2/5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5

55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芯入壳机的折外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压部件还包括有与所述支撑部件活动连接的滑块、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固定连接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双何茂水刘小川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成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