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
,具体涉及一类取代二芳基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炎症反应从发病时间上可以分为两类:急性炎症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快速激活可以保护受损组织,防止细菌感染,因此这种急性炎症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抗病方式,是对机体有利的。但是当机体的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一旦失衡,炎症就会持续存在,就会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导致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诱发癌症。研究报道表明,长期的慢性炎症不仅可以损害神经元细胞,毒害神经系统,还会促进神经元细胞加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加快神经系统的病变。当慢性炎症产生的炎症因子持续过量存在时,可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比如体液中TNF
‑
α、IL
‑
6等炎症因子过量存在时,可导致机体出现慢性炎症衰老的状况,它们可以加速人的衰老,诱发中老年疾病,如若帕金森、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等。
[0003]目前已知的炎症因子种类繁多、功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通式(I)所示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光学异构体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其中,R1为
‑
OC2H5,
‑
H,
‑
CH(CH3)2,
‑
Br,
‑
CF3,
‑
OCH3,
‑
F,
‑
Cl,
‑
CH3R2为
‑
F,
‑
CF3,
‑
Br,
‑
NHCOCH3,
‑
Cl,
‑
H,
‑
OCH3,
‑
CH(CH3)2R3为
‑
H,
‑
CH3,
‑
Cl,
‑
Br,
‑
NHCOCH3,
‑
C3H7,
‑
F,
‑
C
14
H
29
,
‑
OCH3R4为
‑
H,
‑
Br,
‑
CF3,
‑
ClR5为
‑
H,
‑
Cl,
‑
I,
‑
Br,R6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为(R)
‑1‑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2,4,6
‑
三溴苯氧基)丙
‑2‑
醇;(S)
‑1‑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2,4,6
‑
三溴苯氧基)丙
‑2‑
醇;(R)
‑1‑
(2
‑
乙氧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S)
‑1‑
(2
‑
乙氧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2,6
‑
二氯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4
‑
溴
‑3‑
(三氟甲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2,5
‑
双(三氟甲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溴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2
‑
溴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2
‑
异丙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
氨基)丙
‑2‑
醇;1
‑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2
‑
甲氧基
‑4‑
丙基苯氧基)丙
‑2‑
醇;1
‑
(4
‑
溴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异丙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3
‑
甲氧基苯氧基)丙
‑2‑
醇;1
‑
(5
‑
溴
‑2‑
氟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溴
‑4‑
甲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2
‑
溴
‑5‑
(三氟甲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5
‑
二氯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溴
‑4‑
氟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2,4,6
‑
三溴苯氧基)丙
‑2‑
醇;1
‑
(3
‑
溴
‑5‑
氟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氯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2
‑
碘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溴
‑5‑
氯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N
‑
(3
‑
(2
‑
羟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氧基)苯基)乙酰胺1
‑
(2,4
‑
二氯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5
‑
溴
‑2‑
甲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N
‑
(4
‑
(2
‑
羟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氧基)苯基)乙酰胺1
‑
(4
‑
氯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
1
‑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4
‑
甲氧基苯氧基)丙
‑2‑
醇;1
‑
((3
‑
甲氧基
‑4‑
(2
‑
(4
‑
甲基哌啶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
‑3‑
(2
‑
甲氧基苯氧基)丙
‑2‑
醇;1
‑
(2
‑
溴
‑
5)
‑
(三氟甲基)苯氧基)
‑3‑
((3
‑
甲氧基
‑4‑
(2
‑
(吡咯烷基
‑1‑
基)乙氧基)苄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
((3
‑
甲氧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姚庆强,解维林,陈海蛟,杨新美,李妍,李莹,智英,汪海洋,赵晓东,张飞鹏,曲志强,曹本龙,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