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1556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包括主体、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能相对转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沿着所述主体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分别铰接在第一基体上,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基体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有一抵接柱;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相对转动以使两个抵接柱靠近抵接面以夹抵棒材。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的相对转动,可以带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自动夹持在棒材上,并且可伸缩调节的抵接柱可以适配不同直径尺寸的棒材。材。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磨床上包括动力源、机械轴和砂轮,机械轴连接在动力源和砂轮之间。在研磨过程中,需要对棒材的两端进行夹持,一般的夹具都是通过手动调节的夹爪对棒材沿周向间隔的三个点进行夹顶,每次更换棒材时,都需要手动将棒材取下并重新将新的棒材放置在夹具上,每次都要重新调节,操作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包括主体、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能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沿着所述主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基体上,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基体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有一可伸缩调节的抵接柱,所述第三夹持部的第二端还包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相对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主体的轴线移动以使两个抵接柱靠近抵接面以夹抵棒材。
[0005]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体套接在所述第一基体外。
[0006]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一端分别包括一朝向所述主体的轴线延伸的滑动槽,所述第二基体包括能滑动在所述活动槽内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滑动在所述滑动槽内以实现活动铰接。
[0007]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抵接柱能朝向所述抵接面伸缩调节以界定出一夹持间隙,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抵接柱能朝向夹持间隙的侧边伸缩调节。
[0008]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通过螺纹连接抵接柱,所述抵接柱还连接有一螺母以用以调节抵接柱的伸缩距离。
[0009]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还包括中间通道,所述中间通道用以接收棒材。
[0010]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或第二基体能受驱动以相对转动并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二端远离所述主体的轴线移动,所述弹性件积蓄复位力。
[0011]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是连接在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的弹簧。
[0012]在一更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沿着所述主体
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
[00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通过弹性件的作用可以实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带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自动夹持在棒材上,并且可伸缩调节的抵接柱可以适配不同直径尺寸的棒材。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棒材自动夹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棒材自动夹持机构的立体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棒材自动夹持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19]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0020]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技术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0021]参阅图1

图3,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所述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包括主体1、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所述主体1包括第一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所述第一基体11由多个组件构成,与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主旨无关,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基体11包括中间通道111,所述中间通道111贯穿所述第一基体11布置,所述第一基体11大致呈圆柱筒状。参阅图3,所述第二基体12套接在所述第一基体11外,所述第二基体12也由多个组件组成,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能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之间还形成一环形空间8。
[0022]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沿着所述主体1的周向间隔布置,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沿着所述主体1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连接在所述主体1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基体11上,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的中间部位铰接在所述第一基体11上。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的第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基体12上,具体的,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的第一端分别包括一朝向所述主体1的轴线延伸的滑动槽3,所述第二基体12包括能滑动在所述活动槽内的滑动块121,所述滑动块121滑动在所述滑动槽3内以实现活动铰接。
[0023]所述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有一可伸缩调节的抵接柱4,所述第三夹持部23的第二端还包括一抵接面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柱4的末端和所述抵接面5对应在所述中间通道111上。
[0024]所述第一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6,所述弹性件6带动所述第一
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相对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主体1的轴线移动以使两个抵接柱4靠近抵接面5以夹抵棒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6是弹簧,所述弹簧布置在所述环形空间8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上,所述弹簧分别拉动第一基体11和第二基体12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和第三夹持部23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主体1的轴线移动以使两个抵接柱4靠近抵接面5以夹抵棒材。
[00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21的抵接柱4能朝向所述抵接面5伸缩调节以界定出一夹持间隙,所述第二夹持部22的抵接柱4能朝向夹持间隙的侧边伸缩调节。因此,所述第一夹持部21、第二夹持和第三夹持部23可以适配于不同直径大小的棒材,通用性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分别通过螺纹连接抵接柱4,所述抵接柱4还连接有一螺母以用以调节抵接柱4的伸缩距离。
[0026]所述第一基体11或第二基体12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能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沿着所述主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基体上,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第二基体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有一可伸缩调节的抵接柱,所述第三夹持部的第二端还包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相对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二端朝向所述主体的轴线移动以使两个抵接柱靠近抵接面以夹抵棒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套接在所述第一基体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材自动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的第一端分别包括一朝向所述主体的轴线延伸的滑动槽,所述第二基体包括能滑动在所述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庚凌秉达张旭东王凯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创云精智机械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