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0642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悬架系统技术领域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的双叉臂本体(1)、双叉臂摆臂Ⅰ(2)、双叉臂摆臂Ⅱ(3)水平状态呈Y字形结构,双叉臂摆臂Ⅰ(2)和双叉臂摆臂Ⅱ(3)一端下部设置上凹的R角(4),R角(4)的角度在1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悬架系统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双叉臂独立悬架系统的车辆,轮边驱动轴一般设计为从上摆臂、下摆臂中穿过,在车轮上、下跳运动过程中,摆臂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上摆臂、下摆臂与轮边传动轴发生运动干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在确保双叉臂摆臂的连接点位置不变及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同时,有效进行结构优化,确保摆臂不会与轮边传动轴发生运动干涉,提高车辆结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
[000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本技术为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包括双叉臂本体、双叉臂摆臂Ⅰ、双叉臂摆臂Ⅱ,双叉臂本体、双叉臂摆臂Ⅰ、双叉臂摆臂Ⅱ水平状态呈Y字形结构,双叉臂摆臂Ⅰ和双叉臂摆臂Ⅱ一端下部设置上凹的R角,R角的角度在140
°‑
150
°
之间,双叉臂摆臂Ⅰ和双叉臂摆臂Ⅱ与双叉臂本体结合部上部设置下凹的r角,r角的角度在170
°‑
180
°
之间。
[0006]所述的双叉臂摆臂Ⅰ一端设置摆臂Ⅰ连接套,双叉臂摆臂Ⅰ另一端与双叉臂本体一端为一体式结构,双叉臂摆臂Ⅰ下部靠近摆臂Ⅰ连接套位置设置上凹的R角。
[0007]所述的双叉臂摆臂Ⅱ一端设置摆臂Ⅱ连接套,双叉臂摆臂Ⅱ另一端与双叉臂本体一端为一体式结构,双叉臂摆臂Ⅱ下部靠近摆臂Ⅱ连接套位置设置上凹的R角。
[0008]所述的双叉臂本体另一端设置本体连接套。
[0009]所述的双叉臂本体、双叉臂摆臂Ⅰ、双叉臂摆臂Ⅱ、摆臂Ⅰ连接套、摆臂Ⅱ连接套、本体连接套为一体式结构。
[0010]所述的R角的优选角度在144
°

[0011]所述的r角的优选角度在178
°

[0012]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在进行悬架系统设计时,在硬度位置分析完后,运用DMU运动仿真软件,计算车轮上、下跳时轮边传动轴的运动包络、摆臂(上摆臂、下摆臂)的运动包络,根据运动包络范围,保持摆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对其R角和r角进行优化,这样,使得摆臂的结构走向得到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车轮上下跳行程范围内不会与轮边传动轴发生运动干涉,同时摆臂最大许用应力由优化前的230.2Mpa达到优化后的180Mpa,应力改善
21%。这样,不需要增加成本,有效改善双叉臂性能。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在确保双叉臂摆臂的连接点位置不变及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同时,有效进行结构优化,确保摆臂不会与轮边传动轴发生运动干涉,提高车辆结构合理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双叉臂本体;2、双叉臂摆臂Ⅰ;3、双叉臂摆臂Ⅱ;4、R角;5、r角;6、摆臂Ⅰ连接套;7、摆臂Ⅱ连接套;8、本体连接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如附图1

附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包括双叉臂本体1、双叉臂摆臂Ⅰ2、双叉臂摆臂Ⅱ3,双叉臂本体1、双叉臂摆臂Ⅰ2、双叉臂摆臂Ⅱ3水平状态呈Y字形结构,双叉臂摆臂Ⅰ2和双叉臂摆臂Ⅱ3一端下部设置上凹的R角4,R角4的角度在140
°‑
150
°
之间,双叉臂摆臂Ⅰ2和双叉臂摆臂Ⅱ3与双叉臂本体1结合部上部设置下凹的r角5,r角5的角度在170
°‑
180
°
之间。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在进行悬架系统设计时,在硬度位置分析完后,运用DMU运动仿真软件,计算车轮上、下跳时轮边传动轴的运动包络、摆臂(上摆臂、下摆臂)的运动包络,根据运动包络范围,保持摆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对其R角和r角进行优化,这样,使得摆臂的结构走向得到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在车轮上下跳行程范围内不会与轮边传动轴发生运动干涉,同时摆臂最大许用应力由优化前的230.2Mpa达到优化后的180Mpa,应力改善21%。这样,不需要增加成本,有效改善双叉臂性能。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结构简单,在确保双叉臂摆臂的连接点位置不变及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同时,有效进行结构优化,确保摆臂不会与轮边传动轴发生运动干涉,提高车辆结构合理性和安全性。
[0021]所述的双叉臂摆臂Ⅰ2一端设置摆臂Ⅰ连接套6,双叉臂摆臂Ⅰ2另一端与双叉臂本体1一端为一体式结构,双叉臂摆臂Ⅰ2下部靠近摆臂Ⅰ连接套6位置设置上凹的R角4。所述的双叉臂摆臂Ⅱ3一端设置摆臂Ⅱ连接套7,双叉臂摆臂Ⅱ3另一端与双叉臂本体1一端为一体式结构,双叉臂摆臂Ⅱ3下部靠近摆臂Ⅱ连接套7位置设置上凹的R角4。所述的双叉臂本体1另一端设置本体连接套8。上述结构,R角4的设置位置有严格要求,并且R角4的角度数值范围有严格要求,从而满足双叉臂的优化要求,避免干涉。而摆臂Ⅰ连接套6、摆臂Ⅱ连接套7、本体连接套8用于和其他部件连接,是双叉臂的各个连接点。而本技术的结构,连接点位置不便,只是优化摆臂结构。
[0022]所述的双叉臂本体1、双叉臂摆臂Ⅰ2、双叉臂摆臂Ⅱ3、摆臂Ⅰ连接套6、摆臂Ⅱ连接套7、本体连接套8为一体式结构。上述结构,双叉臂整体制造成型,降低成本,优化工序,同时满足强度要求。
[0023]所述的R角4的优选角度在144
°
。所述的r角5的优选角度在178
°
。上述结构,R角优化到144
°
,r角优化到178
°
,优化摆臂走向,优化后车轮在车轮上下跳行程范围内不发生运动干涉。
[0024]本技术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在进行悬架系统设计时,在硬度位置分析完后,运用DMU运动仿真软件,计算车轮上、下跳时轮边传动轴的运动包络、摆臂(上摆臂、下摆臂)的运动包络,根据运动包络范围,保持摆臂与其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包括双叉臂本体(1)、双叉臂摆臂Ⅰ(2)、双叉臂摆臂Ⅱ(3),双叉臂本体(1)、双叉臂摆臂Ⅰ(2)、双叉臂摆臂Ⅱ(3)水平状态呈Y字形结构,双叉臂摆臂Ⅰ(2)和双叉臂摆臂Ⅱ(3)一端下部设置上凹的R角(4),R角(4)的角度在140
°‑
150
°
之间,双叉臂摆臂Ⅰ(2)和双叉臂摆臂Ⅱ(3)与双叉臂本体(1)结合部上部设置下凹的r角(5),r角(5)的角度在170
°‑
180
°
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系统双叉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叉臂摆臂Ⅰ(2)一端设置摆臂Ⅰ连接套(6),双叉臂摆臂Ⅰ(2)另一端与双叉臂本体(1)一端为一体式结构,双叉臂摆臂Ⅰ(2)下部靠近摆臂Ⅰ连接套(6)位置设置上凹的R角(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军涛石正鹏王裕学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