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65135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为分段式结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通过粘接层与第一隔热层连接,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防止第一隔热层各段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述粘接层由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制备而成;以及公开了一种隔热装置的制备方法。通过所述方法实现固化后所述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在震动状态下第二隔热层不与第一隔热层脱离,且第一隔热层热导率不受影响。热层热导率不受影响。

A heat insulation devic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热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隔热装置以及隔热装置的制备装配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隔热层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发动机隔热层制备时,现有技术采用陶瓷纤维胶带对隔热层进行缠绕固定;由于发动机在工作时,处于震动状态,且由于所述隔热层为气凝胶,在震动过程中出现气凝胶隔热层与胶带胶层脱落问题,导致不能对隔热层固定;
[0003]采用液态胶代替胶带对隔热层进行固定时,出现胶体渗透到气凝胶内部孔隙中,导致气凝胶隔热性能明显下降,且液态胶在胶层薄时,依然出现在震动过程中出现气凝胶隔热层与胶带胶层脱落问题;因此对发动机外部隔热层固定后,如何实现隔热层隔热性能不受影响前提下使用时间长,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装置以及一种隔热装置的制备方法;通过隔热装置,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为分段式结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通过粘接层与第一隔热层连接,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防止第一隔热层各段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述粘接层由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制备而成;实现固化后所述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在震动状态下第二隔热层未与第一隔热层脱离,且第一隔热层热导率不受影响。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装置,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为分段式结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通过粘接层与第一隔热层连接,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防止第一隔热层各段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述粘接层由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制备而成。
[0006]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隔热层分段为分段式结构,即使待保温装置外层为异型结构,也可以实现第一隔热层与待保温装置外层结合紧密,避免保温效果降低;所述第二隔热层通过粘接层与第一隔热层连接,实现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防止第一隔热层各段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避免第一隔热层由于分段装置导致第一隔热层脱落或与待保温装置外层空隙变大的问题,进而避免了保温效果降低;通过所述粘接层由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制备而成,实现第二隔热层与第一隔热层连接牢固,即使在震动状态下也不会出现第二隔热层与第一隔热层出现相对位移等现象,避免保温效果降低;同时不会出现粘结层有部分进入第一隔热层内部空隙的现象,导致第一隔热层热导率降低;最终实现在不降低第一隔热层自身保温效果的前提下,第一隔热层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落或发生位移等现象导致保温效果降低,提高保温效果。
[0007]进一步的,所述树脂材料为环氧树脂,所述第一添加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顺丁烯二酸酐;所述第二添加剂为三乙烯四胺或二乙氨基丙胺;优选第一添加剂为邻苯二甲
酸二丁酯,第二添加剂为三乙烯四胺。
[0008]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所述树脂材料和添加剂,配制的粘性树脂粘性强,渗透性差,且固化后有第一定的柔性,在震动时粘接层不会开裂同时缓冲了震动对粘接处气凝胶的受力,避免了其损伤脱落,最终避免了第一隔热层在使用过程中,在震动状态下纤维胶带与隔热层脱离;由于渗透性差,避免了粘性树脂渗透到气凝胶空隙内,导致气凝胶的隔热性能降低。
[0009]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装置的厚度为15~40mm;和/或所述隔热装置的热导率0.028~0.029W/m
·
K;和/或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 0.01~0.05mm;和/或所述第一隔热层的厚度大于第二隔热层、粘接层的厚度。
[0010]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整个隔热装置的厚度是有限的或是固定的,所述为提高保温效果,需要完成连接固定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高保温层的厚度;
[0011]所述隔热装置的热导率0.028~0.029W/m
·
K与第一隔热层导热率基本一致,因此隔热装置在实现第一隔热层的固定的同时,没有降低第一隔热层的导热率;
[0012]所述粘性树脂的用量,既可以实现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的粘结且强度高,同时实现粘接层厚度低0.01~0.05mm,有利于提高提高保温层的厚度,例如对发动机进行保温时,发动机外层到最终外壳之间的厚度有限,粘接层越低,第一隔热层厚度就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保温性能。
[0013]进一步的,所述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的质量比为 100:(4~8):(10~18);和/或第一隔热层为气凝胶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隔热层由柔性材料制备而成;和/或所述粘接层制备而成时粘度为 45000~60000mpa.s;所述第二隔热层优选为石英纤维层。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各物料比例,所述粘接层制备而成时粘度为45000~60000mpa.s,有利于制备的粘性树脂粘性强,且其交联程度高渗透性差,但固化后保持有一定柔性;因此粘结层在涂覆和固化过程中避免了粘性树脂渗透到第一隔热层内部,避免了第一隔热层热导率降低;且实现第一隔热层与第二隔热层连接牢固,即使在震动环境下,由于粘结层有一定柔性进一步避免了震动导致的第二隔热层和/或第二隔热层与粘接层分离;
[0015]所述第一隔热层为气凝胶结构,其隔热效果好,所述第二隔热层由柔性材料制备,实现对第一隔热层固定效果好,避免了第一隔热层与待保温装置外层之间存在空隙,优选为石英纤维层,实现在固定第一隔热层效果好同时,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0016]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装置在频率为600~1000Hz的震动条件下,持续时间20~24h内第二隔热层和/或第二隔热层不与粘接层分离。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实现所述隔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即使在震动状态下工作,比例发动机外套设的隔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隔热层受到发动机震动的影响,也不会出现第二隔热层和/或第二隔热层不与粘接层分离,从而避免了第一隔热层脱落问题,保证了隔热装置的保温效果。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与待保温装置的外层结构相配合的第一隔热层;将所述第一隔热层装配至所述待保温装置的表面;第一隔热层表面涂覆粘性树脂,并在表面包覆第二隔热层,其中,所述粘性树脂由
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制备而成。
[0019]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所述粘性树脂涂覆在所述装配后的第一隔热层表面,在涂覆粘性树脂后的第一隔热层表面包覆第二隔热层,实现对第一隔热层的固定,且在使用过程中连续震动时,第二隔热层不从第一隔热层表面脱离;所述粘性树脂在涂覆在第一隔热层表面,不仅实现了在震动过程中第二隔热层不脱落,同时又避免了粘性树脂渗透到气凝胶内部导致第一隔热层热导率能降低的问题,最终不影响第一隔热层的保温性能;
[0020]能够实现制备的隔热装置在震动状态下进行检测,所述震动频率为600~1000Hz,持续20~24h内第二隔热层和/或第二隔热层不与粘接层分离;
[0021]所述第一隔热层分段制作,可以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为分段式结构;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通过粘接层与第一隔热层连接,所述第二隔热层用于防止第一隔热层各段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述粘接层由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制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为环氧树脂,所述第一添加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顺丁烯二酸酐;所述第二添加剂为三乙烯四胺或二乙氨基丙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的厚度为15~40mm;和/或所述隔热装置的热导率0.028~0.029W/m
·
K;和/或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0.01~0.05mm;和/或所述第一隔热层的厚度大于第二隔热层、粘接层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第一添加剂、第二添加剂的质量比为100:(4~8):(10~18);和/或第一隔热层为气凝胶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隔热层由柔性材料制备而成;和/或所述粘接层制备而成时粘度为45000~60000mpa.s。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在频率为600~1000Hz的震动条件下,持续时间20~24h内第二隔热层和/或第二隔热层不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涵周长灵徐鸿照刘玉峰张作焦杨洋朱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