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747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属于密炼机技术领域。该转子上有四条棱,与传统的结构相比,该转子的转子棱的相位分布、转子棱的螺旋角均不同,其中一条长棱螺旋角较大,棱长较长,适用于白碳黑的硅烷化反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强化了转子棱的分布作用,适当的弱化了转子棱的剪切作用,转子温度变化趋势平缓,转子温度变化能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特别适用于添加白碳黑的胶料。使用该转子炼胶,能够确保炼胶温度一直维持在白炭黑硅烷化反应所需温度范围内,保证了反应的发生,确保了炼胶质量。同时,该转子还能够对胶料进行充分的混炼,使转子能够在保证炼胶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炼胶效率。够保证炼胶效率。够保证炼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


[0001]本技术属于密炼机
,涉及一种密炼机上使用的切线型低温转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轮胎生产中,白碳黑工艺的广泛应用,对炼胶设备也有一定的要求,低温炼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转子是密炼机的核心元件,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密炼机的性能评价。就目前的转子型式而言,分为切线型和啮合型两大类。切线型转子有多种不同的型式,目前所使用的各种切线型转子多以四棱转子为主,在炼胶效果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目前还没有比较适合白碳黑工艺的切线型转子,多是使用啮合型转子。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白炭黑工艺的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炼机上使用的切线型低温转子,该转子上有四条棱,与传统的转子结构相比,该转子的转子棱的相位分布、转子棱的螺旋角均不同,其中一条长棱螺旋角较大,棱长较长,适用于白碳黑的硅烷化反应,具有提高炼胶效率及炼胶质量等优点。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该转子上设有四条转子棱,分别为转子棱A、转子棱B、转子棱C和转子棱D。
[0006]其中,转子棱A、转子棱B与转子棱D的螺旋角为21

~29

,转子棱A与转子棱B间相位差大于100

;转子棱C的螺旋角为52

~60

,转子棱C的整个棱长的包角大于100

,转子棱C与转子棱D间的相位差大于150


[0007]所述转子棱A与转子棱C均为长棱,转子棱B与转子棱D均为短棱;其中转子棱C长度大于转子棱A长度,转子棱B长度大于转子棱D长度。转子棱A、B在转子一端,转子棱C、D在转子的另一端。四条转子棱,长棱与短棱交替分布。
[0008]在各转子棱中,所述转子棱C的螺旋角角度最大,棱长也最长,转子棱C使胶料强烈的沿轴向运动,强化了转子棱的分布作用,使胶料的均匀性得到改善。同时,因为转子棱C强化了它的分布作用而又适当的弱化了它的剪切作用,又使转子的剪切变得柔和,转子升温慢,转子温度变化趋势平缓,更适用于白碳黑的硅烷化反应,保证了反应的发生,确保了炼胶效率和炼胶质量。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切线型低温转子,强化了转子棱的分布作用,适当的弱化了转子棱的剪切作用,转子温度变化趋势平缓,转子温度变化能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特别适用于添加白碳黑的胶料。使用该转子炼胶,能够确保炼胶温度一直维持在白炭黑硅烷化反应所需温度范围内,保证了反应的发生,确保了炼胶质量。在反应发生的同时该转子还能够对胶料进行充分的混炼,使转子能够在保证炼胶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炼胶效率。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低温转子棱展开图。
[0011]图2是本技术的低温转子三维图。
[0012]图3是传统四棱切线转子棱展开图。
[0013]图4是传统四棱切线转子三维图。
[0014]图中:1.转子棱A;2.转子棱B;3.转子棱C;4.转子棱D。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6]如图1所示,一种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该转子上设有四条转子棱,分别为转子棱A1、转子棱B2、转子棱C3和转子棱D4。
[0017]其中,转子棱A1、转子棱B2与转子棱D4的螺旋角为21

~29

,转子棱A1与转子棱B2间相位差大于100

;转子棱C3的螺旋角为52

~60

,转子棱C3的整个棱长的包角大于100

,转子棱C3与转子棱D4间的相位差大于150

。转子棱A1与转子棱C3均为长棱,转子棱C3长度大于转子棱A1长度;转子棱B2与转子棱D4均为短棱,转子棱B2长度大于转子棱D4。转子棱A、B在转子一端,转子棱C、D在转子的另一端。四条转子棱,长棱与短棱交替分布。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炼机的切线型低温转子,其特征在于,该转子上设有四条转子棱,分别为转子棱A(1)、转子棱B(2)、转子棱C(3)和转子棱D(4);其中,转子棱A(1)、转子棱B(2)与转子棱D(4)的螺旋角为21

~29

,转子棱A(1)与转子棱B(2)间相位差大于100

;转子棱C(3)的螺旋角为52

~60

,转子棱C(3)的整个棱长的包角大于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明著叶峰孔建国郭建刚高巍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