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多层电池极片技术

技术编号:3433358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多层电池极片,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分散I、静电纺丝、分散II、涂覆以及烘干五个步骤,多层电池极片包括箔材层、纳米导电纤维层和活性物层;采用该制备方法得到的多层电池极片不仅能够有效增加电极片的孔隙率,有效提升电解液浸润能力,还能够降低不同层之间的接触电阻,同时该制备方法较为简单,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业化生产。业化生产。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multilayer battery pole piece and multilayer battery pole pie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多层电池极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多层电池极片。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通常是由电池极片、隔离膜以及电解液组成,其中,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是以金属箔材作为基材,将含有活性物、导电剂、粘结剂的浆料通过挤压或转移涂布方式涂覆到基材上,经烘干后得到电池极片。
[0003]随着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电池极片的厚度相应增大以提高可用容量占比,但是电池极片的厚度增加会导致电解液在电池极片中的浸润难度增大,浸润不足则会导致容量发挥不足、循环寿命缩短等问题。
[0004]为了提升电解液对电池极片的浸润效果,可以从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动力学方面是通过增加注液后的静置时间或适当提高浸润温度来保证电解液的充分浸润,弊端是会增加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增加电池极片的孔隙率来改善浸润效果,如申请号为202010021572.3(CN11309744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其公开的技术方案包括集流体、多个通孔层和多个活性层,通孔层由高聚物的网状结构组成,使用时高聚物溶于电解液并形成孔径大小及分布可控的孔隙结构,该电极结构中采用通孔层为电子绝缘的高聚物,会极大的增大各层间的接触电阻,进而影响电池性能,同时该专利采用的制备方法存在两次或两次以上涂覆的问题,工艺要求较高,不利于进行量产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多层电池极片,不仅能够有效增加电极片的孔隙率,有效提升电解液浸润能力,还能够降低不同层之间的接触电阻,同时该制备方法较为简单,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分散I:将导电聚合物分散在第一溶剂中,超声分散或机械搅拌均匀,脱泡处理后得到导电聚合物分散浓度为1~30wt%的纺丝液;
[0009]S2、静电纺丝:将纺丝液加入到静电纺丝装置的注射器中,在高压静电场下进行静电纺丝,静电纺丝液细流在空气中固化成型并被接收到箔材层上,然后在30~80℃的温度环境真空干燥,得到网状结构的纳米导电纤维层;
[0010]S3、分散II:将活性物、导电剂和粘结剂分散在第二溶剂中,超声分散或机械搅拌均匀,得到活性物占比为50~98wt%、导电剂浓度为0.1~10wt%、粘结剂浓度为0.5~30wt%的活性物浆料;
[0011]S4、涂覆:将活性物浆料涂覆在纳米导电纤维层上,得到活性物层;
[0012]S5、烘干:将箔材层、纳米导电纤维层和活性物层组成的复合层进行烘干处理,得到多层电池极片。
[0013]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1中的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和/或聚吡咯,聚苯胺、聚吡咯的纤维直径为10nm~1000nm。
[0014]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中的纳米导电纤维层的厚度范围为0.1μm~100μm,纳米导电纤维层的孔隙率为10%~60%。
[0015]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4中的活性物层的厚度范围为50μm~200μm。
[0016]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3中的活性物为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导电剂包括碳黑、乙炔黑、Supper

P、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氧化还原石墨中的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包括聚偏二氟乙烯、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丙烯腈多元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1中的第一溶剂包括乙醇、乙二醇、丙醇、N,N

二甲基甲酰胺(DMF)、N

甲基吡咯烷酮、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步骤S3中的第二溶剂包括水、乙醇、乙二醇、丙醇、N

甲基吡咯烷酮、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中的箔材层由金属、金属混合物、金属/有机复合物、金属/无机复合物中的一种组成。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多层电池极片,采用上述的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多层电池极片。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1]1)采用纳米导电纤维层作为活性物层的涂覆基体,不仅能够增加电池极片的韧性,而且纳米导电纤维层呈网状结构,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能够增加电解液的浸润路径,由单向浸润改变为双向浸润,同时纳米导电纤维经电解液浸泡后会产生溶胀,体积增大,能够保留一定的电解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
[0022]2)纳米导电纤维层的厚度、纤维直径和孔隙率能够通过调整静电纺丝工艺参数来进行控制,相比于传统的多孔电池极片,电子传导能力更强;
[0023]3)纳米导电纤维层能够进行电子传导,导电状态为网状连续导电,有助于降低电池极片不同层之间的接触电阻,提升非活性物层的电子导电性,进而提升电池倍率性能;
[0024]4)采用静电纺丝和单次涂覆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无需进行多次涂覆,降低了工艺难度,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多层电池极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电解液浸润路径示意图。
[0027]图中,1、箔材层;2、纳米导电纤维层;3、活性物层;4、电解液。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9]实施例1、
[0030]如图1所示,一种多层电池极片,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箔材层1、纳米导电纤维层2和活性物层3。
[0031]上述的箔材层1由金属、金属混合物、金属/有机复合物、金属/无机复合物中的一种组成;纳米导电纤维层2由导电聚合物组成,导电聚合物由聚苯胺和/或聚吡咯组成;活性物层3包括活性物、导电剂和粘结剂,活性物为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导电剂包括碳黑、乙炔黑、Supper

P、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氧化还原石墨中的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包括聚偏二氟乙烯(PVDF)、丁苯橡胶(SBR)、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丙烯腈多元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2]进一步的,根据多层电池极片在电池中的应用可分为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当多层电池极片为正极极片时,活性物采用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或镍钴锰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当多层电池极片为负极极片时,活性物采用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括含硅化合物或复合物为Si、SiOx、Si

M合金、Si/C、SiOx/C、Si

M/C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M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M优选为Li、Li2O、Co、CoO、Fe、Fe2O3、Mg、MgO、Sn、SnO、Ti、TiO2、Ag、AgO或Cr,0≤x≤2,C为有机碳、无机碳、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碳纤维。另外,负极材料也可采用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钛酸锂中的一种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分散I:将导电聚合物分散在第一溶剂中,超声分散或机械搅拌均匀,脱泡处理后得到导电聚合物分散浓度为1~30wt%的纺丝液;S2、静电纺丝:将纺丝液加入到静电纺丝装置的注射器中,在高压静电场下进行静电纺丝,静电纺丝液细流在空气中固化成型并被接收到箔材层上,然后在30~80℃的温度环境真空干燥,得到网状结构的纳米导电纤维层;S3、分散II:将活性物、导电剂和粘结剂分散在第二溶剂中,超声分散或机械搅拌均匀,得到活性物占比为50~98wt%、导电剂浓度为0.1~10wt%、粘结剂浓度为0.5~30wt%的活性物浆料;S4、涂覆:将活性物浆料涂覆在纳米导电纤维层上,得到活性物层;S5、烘干:将箔材层、纳米导电纤维层和活性物层组成的复合层进行烘干处理,得到多层电池极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和/或聚吡咯,聚苯胺、聚吡咯的纤维直径为10nm~10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纳米导电纤维层的厚度范围为0.1μm~100μm,纳米导电纤维层的孔隙率为10%~6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虎许晓雄雷超张永龙戈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