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088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其中,吊耳结构包括连接块和吊耳主体,连接块用于与箱体固接。吊耳主体内部形成有贯穿其第一端的插接槽,连接块能插设在插接槽内并在周向一圈通过多个第一紧固件能拆卸地与吊耳主体连接。吊耳主体的第二端具有连接孔,并用于与车体能拆卸地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现有箱体只能安装在指定车体的问题,且连接强度更高,结构更加稳定可靠。结构更加稳定可靠。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


[0001]本技术是关于轨道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

技术介绍

[0002]轨道交通作为公共出行方式之一,可有效降低出行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各城市相继投资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对轨道交通车辆需求日益剧增。
[0003]牵引逆变器箱体作为轨道交通车辆的关键部件,主要功能是将供电电网的高压电源引入牵引逆变器箱体内部,由逆变器箱体内部的器件经过一系列的变换,转化为电机可用的交流电,同时为电机提供控制。近些年,牵引逆变器箱体自主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牵引逆变器箱体的生产厂家较多,各家生产的牵引逆变器外形、内部器件的布置差异较大。不同外形状的牵引逆变器箱体对应的车体安装结构也不相同,逆变器较大的外形差异,直接影响车体的吊耳结构,各牵引逆变器箱体的吊耳结构也不相同。各家生产的牵引逆变器内部器件的布置差异也很大,内部器件的差异导致整车的布线结构也不相同。牵引逆变器箱体外形及内部器件的布置差异,导致各家生产的逆变器箱体只能安装至指定的车体结构,各家生产的牵引逆变器箱体不能互换。
[0004]针对上述牵引逆变器箱体及车体多样性的复杂结构,急需设计一款可以适应多样化的车体结构的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
[0005]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能有效解决现有箱体只能安装在指定车体的问题,且连接强度更高,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0007]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吊耳结构,用于连接箱体和车体,吊耳结构包括:
[0009]连接块,其用于与箱体固接;
[0010]吊耳主体,其内部形成有贯穿其第一端的插接槽,连接块能插设在插接槽内并在周向一圈通过多个第一紧固件能拆卸地与吊耳主体连接;吊耳主体的第二端具有连接孔,并用于与车体能拆卸地连接。
[0011]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吊耳主体包括呈上下平行间隔设置的顶部固定板和承载底托板以及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侧面加强板,顶部固定板的端部与承载底托板的中部连接,两个侧面加强板布置在顶部固定板的两侧并与承载底托板垂直连接,顶部固定板与至少部分承载底托板以及至少部分各侧面加强板围合构成插接槽;连接块为长方形块体,且其顶面、底面和两侧面能通过多个第一紧固件分别与顶部固定板、承载底托板和两个侧面加强板连接,连接孔开设在承载底托板的端部。
[0012]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吊耳主体还包括板面垂直于顶部固定板的中间加强板,中间加强板位于两个侧面加强板的正中间,且中间加强板与顶部固定板和至少部分承载底托板连接。
[0013]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承载底托板为长条状板体并包括一体成型且由其第一端向第二端顺序连接的第一底板、中间底板和第二底板,连接孔开设在第二底板上;顶部固定板的端部与中间底板连接,侧面加强板的第一端延伸至承载底托板的第一端,侧面加强板的第二端至少延伸至中间底板,中间加强板的端部至少延伸至第二底板。
[0014]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均为水平板,中间底板为倾斜板,且中间底板由第一底板向第二底板倾斜向上设置。
[0015]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侧面加强板的第二端延伸至中间底板上靠近第二底板的位置,中间加强板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底板的边缘,连接孔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称分布在中间加强板的两侧。
[0016]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板、中间底板和第二底板共面设置。
[0017]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均为水平板,中间底板为倾斜板,且中间底板由第一底板向第二底板倾斜向下设置。
[0018]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侧面加强板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底板的边缘,在两个侧面加强板之间以及外侧共设有三个连接孔;中间加强板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底板并靠近位于中间的连接孔的位置。
[0019]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吊耳结构还包括斜向加强筋以及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斜向加强板,斜向加强筋的上端与连接块的底面固接,其下端用于与箱体固接;两个斜向加强板的上端均与承载底托板的底面固接,斜向加强筋能插设在两个斜向加强板之间的间隔区域内,且斜向加强筋的两侧能通过多个第二紧固件与两个斜向加强板连接。
[00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牵引逆变器箱体,包括呈矩形体形状的箱体,并用于安装在车体下方,箱体包括顶部框架以及四组上述的吊耳结构,连接块固设在顶部框架的相应边角处,吊耳主体用于与车体能拆卸地连接。
[0021]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箱体还包括底部板材、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顶部框架和底部板材呈水平上、下间隔设置,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固设在底部板材的长度方向两端,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固设在底部板材的宽度方向两端;在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沿底部板材的宽度方向还固设有中间隔板,在中间隔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还设有沿底部板材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挡风板,挡风板的两端分别与中间隔板和第二端板固定,且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中间隔板和挡风板的顶部均固接于顶部框架;中间隔板将箱体内分隔成靠近第一端板的第一净室以及靠近第二端板的复合腔室,两个挡风板将复合腔室分隔为由第一侧板向第二侧板顺序排布的第二净室、冷却脏室和第三净室;冷却脏室内且靠近中间隔板的位置设有冷却风机,在第一端板、中间隔板和第二端板上开设有与冷却脏室连通的进风口、连通口和出风口。
[0022]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净室内用于布置功率模块和风冷散热器,且功率模块中的功率器件设在风冷散热器的底部,进风口和连通口均正对风冷散热器设置;第二净室内用于布置断路器、预充电接触器和电阻单元,第三净室内用于布置牵引逆
变器控制单元、故障监控模块、继电器控制单元和电源模块,冷却脏室内且靠近第二端板的位置用于布置磁性元件。
[0023]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侧板上且对应第一净室的位置设有控制线缆出线口,在第二侧板上且对应第一净室的位置设有功率线缆接线盒,并在功率线缆接线盒上设有功率线缆出线口。
[0024]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板上开设有第一端部检修口,并安装有第一端部检修门,进风口开设在第一端部检修门上;在第二端板上且位于出风口的两侧开设有两个第二端部检修口,并安装有第二端部检修门;在底部板材上且对应冷却风机的位置开设有底部检修口,并安装有底部检修门;在第一侧板上且对应第二净室的位置开设有第一侧部检修口,并安装有第一侧部检修门;在第二侧板上且对应第三净室的位置开设有第二侧部检修口,并安装有第二侧部检修门。
[0025]由上所述,本技术中的吊耳结构及牵引逆变器箱体,采用可拆卸连接的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耳结构,用于连接箱体和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结构包括:连接块,其用于与所述箱体固接;吊耳主体,其内部形成有贯穿其第一端的插接槽,所述连接块能插设在所述插接槽内并在周向一圈通过多个第一紧固件能拆卸地与所述吊耳主体连接;所述吊耳主体的第二端具有连接孔,并用于与所述车体能拆卸地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主体包括呈上下平行间隔设置的顶部固定板和承载底托板以及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侧面加强板,所述顶部固定板的端部与所述承载底托板的中部连接,两个所述侧面加强板布置在所述顶部固定板的两侧并与所述承载底托板垂直连接,所述顶部固定板与至少部分所述承载底托板以及至少部分各所述侧面加强板围合构成所述插接槽;所述连接块为长方形块体,且其顶面、底面和两侧面能通过多个第一紧固件分别与所述顶部固定板、所述承载底托板和两个所述侧面加强板连接,所述连接孔开设在所述承载底托板的端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主体还包括板面垂直于所述顶部固定板的中间加强板,所述中间加强板位于两个所述侧面加强板的正中间,且所述中间加强板与所述顶部固定板和至少部分所述承载底托板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托板为长条状板体并包括一体成型且由其第一端向第二端顺序连接的第一底板、中间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连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底板上;所述顶部固定板的端部与所述中间底板连接,所述侧面加强板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承载底托板的第一端,所述侧面加强板的第二端至少延伸至所述中间底板,所述中间加强板的端部至少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为水平板,所述中间底板为倾斜板,且所述中间底板由所述第一底板向所述第二底板倾斜向上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加强板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中间底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位置,所述中间加强板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的边缘,所述连接孔的数量为两个并对称分布在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两侧。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中间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共面设置。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为水平板,所述中间底板为倾斜板,且所述中间底板由所述第一底板向所述第二底板倾斜向下设置。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加强板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的边缘,在两个所述侧面加强板之间以及外侧共设有三个所述连接孔;所述中间加强板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底板并靠近位于中间的所述连接孔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结构还包括斜向加强筋以及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斜向加强板,所述斜向加强筋的上端与所述连接块的底面固接,其下端用于与所述箱体固接;两个所述斜向加强板的上端均与所述承载底托板的底面固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鹏金炜王敬水黄磊杰刘秀川李鹏昊张颖川马国栋孙璐马明阳张波杨伟君曹宏发赵红卫薛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