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振星专利>正文

一种外科用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0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外科用吻合器,包括壳体、中心杆、环形推管及推板,壳体通过铰链与激发手柄活动连接,环形推管设在壳体内,管体内套有中心杆,环形推管前端与推板底面固定在一起,推板顶部设有钉砧,中心杆伸出壳体外,且前端固定有钉盖,中心杆后端通过螺杆与设在壳体尾部的调节旋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器内设有一组包含有三根连杆的连杆机构,三根连杆分别与激发手柄、壳体内壁及环形推管连接,且三根连杆的一端均连接在同一中心活动铰链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吻合器稳定性强、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科用吻合器
技术介绍
吻合器作为一种外科手术中的常用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吻合人体组织,如消化道的食管、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及直肠等,适用于各种管状器官组织的端端、端侧及侧侧的吻合手术。吻合器可以减少管状组织的缝合时间,提高缝合强度,降低了手术难度,有效地保护了管状器官组织的缝合处,提高了手术质量,可以大幅改善缝合处的愈合效果。现有的医疗外科用吻合器,如图1所示,一般包括壳体1、中心杆2、推管3及推板,壳体1上开有一指示窗11。推管3头部与推板底面固定在一起,推板顶部设有钉砧,钉砧上装有缝合钉。中心杆2套进推管3内并可以沿推管3滑动,中心杆2伸出壳体1外,且头部装有钉盖4,钉盖4位置与钉砧相对应。壳体1尾部设有调节旋钮5,调节旋钮5与中心杆2通过螺杆6连接在一起。壳体1外表面上还设有激发手柄7,激发手柄7一般为单瓣手柄,而且与推管3之间以一个单支点活动铰链连接。激发手柄7上还设有一推杆8,推杆8与推管3连接。当激发手柄7拉下时,推管3可以在推杆8的带动下向前滑移。在中心杆2上还固定有一固定块9,固定块9与一可旋转的指示针10连接,指示针10的转轴固定在壳体1内,且指示针10位置与指示窗11相对应。使用时,先把吻合器插入待缝合的组织器官内,然后转动调节旋钮5,中心杆2带动固定块9一起前移,将待缝合组织压紧在钉砧和钉盖4之间。观察指示窗11,通过指示针10的移动可以知道钉砧和钉盖4之间的间隙大小和夹紧程度,当达到所需的厚度时打开保险机构,拉下激发手柄7,推杆8带动推管3沿中心杆2方向滑动,通过通过推管3的前推把藏在钉砧内的缝合钉激出,把管状器官组织缝合在一起,并由装在推管3内的环形刀切除多余部分。可是,由于吻合器应用于人体器官组织的缝合上,使用场合具有一定特殊性。当激发手柄拉下后,推管3必须要紧紧顶住推板,这样才可以保证缝合钉能顺利地激发,把器官组织缝合。因此,一般吻合器的激发手柄在使用时都需要用较大的握力才能把缝合钉激出钉砧,导致吻合器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自身握力的要求较高,使用难度较大,而且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医疗外科用吻合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调节灵活,且固定效果好的医疗外科用吻合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外科用吻合器,包括壳体、中心杆、环形推管及推板,壳体通过铰链与激发手柄活动连接,环形推管设在壳体内,管体内套有中心杆,环形推管前端与推板底面固定在一起,推板顶部设有钉砧,中心杆伸出壳体外,且前端固定有钉盖,中心杆后端通过螺杆与设在壳体尾部的调节旋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器内设有一组包含有三根连杆的连杆机构,三根连杆分别与激发手柄、壳体内壁及环形推管连接,且三根连杆的一端均连接在同一中心活动铰链上。所述连杆机构的三根连杆分别为动力杆、支撑杆及运动杆,其中动力杆固定在激发手柄上;支撑杆与壳体内壁之间为活动铰链连接;运动杆与环形推管之间为活动铰链连接。所述激发手柄与动力杆为活动铰链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一铰链座,铰链座与支撑杆之间以活动铰链连接。所述环形推管上设有一铰链座,铰链座与运动杆之间以活动铰链连接。所述中心杆尾部设有一固定块,固定块与一个可绕轴旋转的指针连接,指针的转轴设在壳体的内壁,且指针位置与设在壳体上的行程指示窗相对应。所述激发手柄上设有行程限位元件。所述壳体内壁设有中心活动铰链的行程限位元件。所述环形推管内设有行程限位元件。所述螺杆与壳体内壁螺纹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吻合器相比较,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以连杆机构代替原有的单支点杠杆,根据连杆机构中三个支点处于同一直线时支点之间的连杆受力最大的原理,使钉砧受到尽可能大的推力,所以缝合钉进入器官组织、环形刀切断器官组织及环形刀切断遗留的缝合钉时不会出现激发力不够的现象。2本专利技术以连杆机构代替原有的单支点杠杆,以支撑杆、运动杆的双边受力代替传统单支点杠杆的直接受力。在推管移动相同位移的情况下,连杆铰链机构比单纯的单支点杠杆更省力。因此有效的降低了吻合器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自身握力的要求,吻合器使用的难度小,使用方便。3本专利技术以连杆机构代替原有的单支点杠杆,动力杆连接在连杆铰链机构的中点,激发手柄拉下时通过支撑杆、运动杆之间角度的变化,使连杆的行程较大,推管的伸缩范围更大,力量的施加更方便、更灵活。4本专利技术以连杆机构代替原有的单支点杠杆,通过在吻合器上设有行程限位元件,连杆铰链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因过行程而使环形推管后退的现象,确保缝合钉能顺利激发进组织器官内,而且吻合器激发的稳定性强,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医疗外科用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当连杆的三支点处于同一直线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激发手柄上设有行程限位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壳体内壁设有中心活动铰链限位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环形推管内设有推管行程限位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根据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外科用吻合器包括壳体1、中心杆2、环形推管3及推板。壳体1上开有行程指示窗11,并且在壳体1的外表面上装有激发手柄7,激发手柄7通过铰链与壳体1活动连接,并可以绕铰链轴旋转。环形推管3设于壳体1内,管体内套有中心杆2。环形推管3前端与推板底面固定在一起,推板顶部设有钉砧,钉砧上装有缝合钉。中心杆2伸出壳体外,且中心杆2前端固定有钉盖4,而后端则通过一螺杆6与设在壳体1尾部的调节旋钮5连接。螺杆6可以是等距螺杆,也可以是变距螺杆,螺杆6与壳体1内壁以螺纹连接。在中心杆2的尾部设有一固定块9,固定块9与一个可绕轴旋转的指针10连接在一起。指针10的转轴设在壳体1的内壁,且指针10的位置与行程指示窗11相对应。吻合器壳体1内设有一组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包含有三根连杆,分别为动力杆13、支撑杆15及运动杆14,这三根连杆分别与激发手柄7、壳体1内壁及环形推管3连接。动力杆13与激发手柄7之间为活动铰链连接。壳体1的内壁设有铰链座,根据图4所示,铰链座的位置可以在壳体1内表面的上部,也可以在下部,铰链座与支撑杆15之间以活动铰链连接,支撑杆15可以绕铰链座轴线旋转。环形推管3外表面上也设有一铰链座,和壳体1的情况相似,铰链座可以设在环形推管3外表面的上部、中部或者是下部,铰链座与运动杆14之间以活动铰链连接,运动杆14同样可以绕铰链座轴线旋转。另外,动力杆13、支撑杆15及运动杆14的一端均连接在同一个中心活动铰链12上。使用时,先把吻合器插入待缝合的组织器官内,然后转动调节旋钮5,中心杆2与固定块9一起前移,固定块9带动指示针10旋转,将待缝合组织压紧在钉砧和钉盖4之间。观察行程指示窗11,通过指示针10的移动可以知道钉砧和钉盖4之间的间隙大小和夹紧程度。当达到所需的厚度时,打开保险机构,拉下激发手柄7,吻合器壳体1内的连杆机构动作。固定在激发手柄7上的动力杆13下移,并带动中心活动铰链12一起下移。根据连杆机构的动作原理,动力杆13、支撑杆15及运动杆14三者间的受力都是互为合力。支撑杆15固定在壳体1内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科用吻合器,包括壳体(1)、中心杆(2)、环形推管(3)及推板,壳体(1)通过铰链与激发手柄(7)活动连接,环形推管(3)设在壳体(1)内,管体内套有中心杆(2),环形推管(3)前端与推板底面固定在一起,推板顶部设有钉砧,中心杆(2)伸出壳体(1)外,且前端固定有钉盖(4),中心杆(2)后端通过螺杆(6)与设在壳体(1)尾部的调节旋钮(5)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器内设有一组包含有三根连杆的连杆机构,三根连杆分别与激发手柄(7)、壳体(1)内壁及环形推管(3)连接,且三根连杆的一端均连接在同一中心活动铰链(1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振星
申请(专利权)人:梁振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