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脲共聚物
专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脲
‑
聚醚胺共聚物,其通过使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A)和至少一种异氰酸酯反应性组分(B)反应获得;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A)的NCO官能度为至少≥2.0;并且所述至少一种异氰酸酯反应性组分(B)是具有至少两个仲胺官能团和至少一个羟基官能团的聚醚胺。
[0002]专利技术背景
[0003]材料和聚合物科学需要开发具有所需使用性能特征的聚合物材料,这些材料还具有延展性、可修复性和可重新编程的形状。还需要开发可以降解或可逆解聚的此类聚合物。尽管形状记忆和自修复聚合物是已知的,但这些聚合物中的许多不具有所需的性能和动态特性。例如,许多依赖于共价交联形成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在通过共价交联形成永久形状后,不能进行加工、重新编程或回收。就可降解或可以可逆解聚的聚合物而言,这些聚合物通常缺乏所需的使用性能特性,并且要么太容易降解,要么另一方面不能像期望的那样容易或迅速地降解。
[0004]与具有强的、不可逆的共价键和稳定的本体性能的聚合物不同,通过可逆的非共价相互作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通过使以下物质反应获得的聚脲共聚物:a.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A);和b.至少一种异氰酸酯反应性组分(B);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A)具有至少≥2.0的NCO官能度;且所述至少一种异氰酸酯反应性组分(B)选自式(B1)、式(B2)、式(B3)和式(B4)的化合物:其中:R
a
、R
b
、R
c
、R
g
、R
m
和R
e
彼此独立地选自直链或支化的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30
烷基、直链或支化的取代或未取代的C2‑
C
30
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化的2
‑
30元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化的3
‑
30元杂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
30
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
30
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
3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
30元杂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
30
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
30元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C5‑
C
30
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C5‑
C
30
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5
‑
3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5
‑
30元杂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C6‑
C
30
芳基和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5
‑
30元杂芳基;在每种情况下被至少一个羟基官能团取
代;R
d
选自氢、直链或支化的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30
烷基、直链或支化的取代或未取代的C2‑
C
30
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化的2
‑
30元杂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化的3
‑
30元杂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
30
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
C
30
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
3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
30元杂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C
30
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
‑
30元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C5‑
C
30
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C5‑
C
30
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5
‑
3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5
‑
30元杂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C6‑
C
30
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
10
亚烷基5
‑
30元杂芳基和
–
(CH2)
w
‑
(OCH(R7)
‑
CH(R8))
t
‑
NHR
e
;R
f
、R
h
、R
j
和R
k
彼此独立地选自氢和
–
(CH2)
w
‑
(OCH(R7)
‑
CH(R8))
t
‑
NHR
e
;R1、R2、R3、R4、R5、R6、R7和R8彼此独立地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和叔丁基;n为1
‑
1000的整数;w为0
‑
30的整数;t、x、y和z彼此独立地为0
‑
1000的整数,条件是t+x+y+z之和为1
‑
3000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脲共聚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A)具有≥2.0至≤6.0的平均NCO官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脲共聚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多异氰酸酯(A)选自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亚丙基
‑
1,2
‑
二异氰酸酯、亚丙基
‑
1,3
‑
二异氰酸酯、亚丁基
‑
1,2
‑
二异氰酸酯、亚丁基
‑
1,3
‑
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
‑
1,6
‑
二异氰酸酯、2
‑
甲基五亚甲基
‑
1,5
‑
二异氰酸酯、2
‑
乙基亚丁基
‑
1,4
‑
二异氰酸酯、1,5
‑
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甲基
‑
2,6
‑
二异氰酸酯己酸酯、八亚甲基
‑
1,8
‑
二异氰酸酯、2,4,4
‑
三甲基六亚甲基
‑
1,6
‑
二异氰酸酯、九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2,4
‑
三甲基六亚甲基
‑
1,6
‑
二异氰酸酯、十亚甲基
‑
1,10
‑
二异氰酸酯、2,11
‑
二异氰酸酯基十二烷、间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对亚苯基二异氰酸酯、甲苯
‑
2,4
‑
二异氰酸酯、甲苯
‑
2,6
‑
二异氰酸酯、二甲苯
‑
2,4
‑
二异氰酸酯、二甲苯
‑
2,6
‑
二异氰酸酯、甲基丙基苯二异氰酸酯、甲基乙基苯二异氰酸酯、2,2'
‑
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3,3'
‑
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4,4'
‑
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3,3'
‑
二甲基
‑
4,4'
‑
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亚甲基
‑
双(4
‑
苯基异氰酸酯)、亚乙基
‑
双(4
‑
苯基异氰酸酯)、亚异丙基
‑
双(4
‑
苯基异氰酸酯)、亚丁基
‑
双(4
‑
苯基异氰酸酯)、2,2'
‑
氧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3,3'
‑
氧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4,4'
‑
氧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2,2'
‑
酮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3,3'
‑
酮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4,4'
‑
酮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2,2'
‑
巯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3,3'
‑
巯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4,4'
‑
硫代二苯基二异氰酸酯、2,2'
‑
二苯砜二异氰酸酯、3,3'
‑
二苯砜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砜二异氰酸酯、2,2,
‑
亚甲基
‑
双(环己基异氰酸酯)、3,3'
‑
亚甲基
‑
双(环己基异氰酸酯)、4,4'
‑
亚甲基
‑
双(环己基异氰酸酯)、4,4'
‑
亚乙基
‑
双(环己基异氰酸酯)、4,4'
‑
亚丙基
‑
双
‑
(环己基异氰酸酯)、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硫醚、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砜、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醚、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二乙基硅烷、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二苯基硅烷、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乙基氧化膦、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苯基氧化膦、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N
‑
苯基胺、双(对异氰酸酯基
‑
环己基)N
‑
甲基胺、3,3'
‑
二甲基
‑
4,4'
‑
二异氰酸酯基联苯、3,3'
‑
二甲氧基
‑
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2,4
‑
双(b
‑
异氰酸酯基
‑
叔丁基)
甲苯、双(对b
‑
异氰酸酯基
‑
叔丁基
‑
苯基)醚、对双(2
‑
甲基
‑4‑
异氰酸酯基苯基)苯、3,3
‑
二异氰酸酯基金刚烷、3,3
‑
二异氰酸酯基双金刚烷、3,3
‑
二异氰酸酯基乙基
‑
1'
‑
双金刚烷、1,2
‑
双(3
‑
异氰酸酯基
‑
丙氧基)乙烷、2,2
‑
二甲基亚丙基二异氰酸酯、3
‑
甲氧基六亚甲基
‑
1,6
‑
二异氰酸酯、2,5
‑
二甲基七亚甲基二异氰酸酯、5
‑
甲基九亚甲基
‑
1,9
‑
二异氰酸酯、1,4
‑
二异氰酸酯基环己烷、1,2
‑
二异氰酸酯基十八烷、2,5
‑
二异氰酸酯基
‑
1,3,4
‑
二唑、OCN(CH2)3O(CH2)2O(CH2)3NCO、OCH(CH2)3N(CH3)(CH2)3NCO、三苯甲烷
‑
4,4
’
,4
”‑
三异氰酸酯、甲苯
‑
2,4,6
‑
三基三异氰酸酯、l
‑
赖氨酸三异氰酸乙酯、1,6,11
‑
三异氰酸酯基十一烷、2,2
‑
双[[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