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89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其包括行星轮主体、设置于行星轮主体边缘上的轮齿以及设置于行星轮主体上的若干工件孔,所述工件孔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对应的一对侧壁上设有避让槽,该避让槽将工件孔延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定位部、避让部和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分别与矩形晶片两端配合定位,避让部通过避让槽保持壁体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之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游轮工装工件孔中部两侧壁体与矩形晶片中间已抛光侧面之间始终保持间距,可有效解决矩形晶片中间已抛光侧面磨损的问题。解决矩形晶片中间已抛光侧面磨损的问题。解决矩形晶片中间已抛光侧面磨损的问题。

A cruise tooling that can prevent the polished side of the workpiece from being damag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圆形光学波晶片加工
,具体地说,涉及了一种能防止在研磨减薄时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磨损破坏的游轮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在圆形光学波晶片的加工过程中,晶轴方向需在方片加工成圆形之前在侧面精准标识出来,并且侧面的晶轴方向标识面需经抛光加工,并达到一定的表面质量要求。通常波片主平面在抛光加工前需进行大量的厚度减薄加工,在采用粗研磨砂研磨减薄过程中配合设备使用的工装为行星轮;如果仍采用传统游轮工装作为载体进行减薄加工,那么在多次减薄加工过程中,行星轮侧面会和侧面已经抛光好的标识面反复摩擦,研磨砂液在摩擦力作用下会严重破坏侧面的已经抛光好的标识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游轮工装,使其通过在工件孔中部两侧设置避让槽从而使得工件已加工侧面与工件孔侧壁中部保持间距,能够解决传统游轮工装在研磨减薄加工过程中借助研磨砂对波片晶片侧面已抛光面的破坏问题。
[0004]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其包括行星轮主体、设置于行星轮主体边缘上的轮齿以及设置于行星轮主体上的若干工件孔,所述工件孔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对应的一对侧壁上设有避让槽,该避让槽将工件孔延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定位部、避让部和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分别与矩形晶片两端配合定位,避让部通过避让槽保持壁体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之间的间距,可有效解决矩形晶片中间已抛光侧面磨损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06]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定义拟加工圆形晶片的直径为D,已抛光侧面的长度为W,第一定位部在上述侧壁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为L,则(D+1.5mm

W)/4≤L≤(D+1.5mm

W)/2。
[0007]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完全相同。
[0008]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对应的面均为平面。
[0009]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所述避让部两侧壁体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两侧壁体之间均圆滑过渡连接。
[0010]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所述避让部两端均通过两段圆弧实现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连接。
[0011]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所述的两段圆弧包括用于与避
让部连接的第一圆弧和用于与第一定位部或第二定位部连接的第二圆弧,且所述第一圆弧圆心位于工件孔内,第二圆弧的圆心位于工件孔外。
[0012]前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所述工件孔的四个角处还设有用于防止矩形晶片的角被损坏的避让孔。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14]本技术设计的新型游轮工装在工件孔中间的侧壁上增设用于避让晶片已抛光好侧面的凹槽,彻底解决多次研磨减薄加工过程中晶片中间已抛光侧面被毁坏的缺陷,满足晶片加工要求,顺利加工产品。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设计的游轮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矩形晶片放置在图1所示的游轮工装上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00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9]1‑
行星轮主体
ꢀꢀꢀꢀ2‑
轮齿
ꢀꢀꢀꢀꢀꢀꢀꢀꢀꢀꢀ3‑
工件孔
[0020]31

避让部
ꢀꢀꢀꢀꢀꢀꢀ
32

第一定位部
ꢀꢀꢀꢀ
33

第二定位部
[0021]35

避让孔
ꢀꢀꢀꢀꢀꢀꢀ4‑
矩形晶片
ꢀꢀꢀꢀꢀꢀꢀ
41

已抛光侧面
[0022]5‑
圆形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4]请参阅图2和图3,其为本技术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和使用示意图,该游轮工装包括行星轮主体1、设置于行星轮主体边缘上的轮齿2以及设置于行星轮主体上的若干矩形工件孔3,其中所示工件孔3与矩形晶片4两侧的已抛光侧面41对应的两个侧壁均为阶梯面,且该阶梯面的存在使得工件孔3延上述侧壁的长度方向形成与已抛光侧面41一端适配定位的第一定位部32、与已抛光面41之间存在间距的避让部31以及与一抛光侧面41另一端适配定位的第二定位部33。
[0025]上述避让部31的设置使得矩形晶片4已抛光侧面41的取片区在研磨减薄加工时无磨损,由此使得当该矩形晶片4研磨减薄加工完成时,在该矩形晶片上截取的圆形晶片5具有无磨损的已抛光侧面41。
[0026]在本技术实施例子中,上述避让部31是由工件孔3两侧壁体中部向背凹陷形成的,两侧壁中部均凹陷形成一凹槽,该凹槽为通槽,该凹槽的延伸长度能够避开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上拟加工为圆形晶片5的部分。
[0027]所述第一定位部32和第二定位部33与矩形晶片4已抛光侧面41对应的面均为平面。为防止凹槽31两端应力集中,所述避让部31两侧壁体与第一定位部32和第二定位部33
两侧壁体之间均圆滑过渡连接。较佳的,所述避让部31两端通过两段圆弧实现与第一定位部32和第二定位部33之间的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2和第二定位部33完全相同,其对称分布在避让部31两端,用于实现避让部和定位部连接的两段圆弧分别为与避让部连接的第一圆弧311和与定位部连接的第二圆弧312,其中第一圆弧311的圆心位于工件孔3内,第二圆弧的圆心位于工件孔外,且所述第一圆弧311和第二圆弧312圆滑过渡连接。
[0028]为满足圆形晶片5的加工需求,定义第一定位部31在上述侧壁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为L,需要加工的圆形晶片5的已抛光侧面的延伸长度为W,即W为圆形晶片5需要在已抛光侧面41上保留的长度(矩形晶片的两个长侧面均已经抛光,已抛光侧面上除加工圆形晶片5需要保留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加工后磨削掉了,即使磨损也无所谓),该圆形晶片5的直径为D,则L≤(D+1.5mm

W)/2。同时为保证矩形晶片4在工件孔3内的可靠定位,L≥(D+1.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其包括行星轮主体、设置于行星轮主体边缘上的轮齿以及设置于行星轮主体上的若干工件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孔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对应的一对侧壁上设有避让槽,该避让槽将工件孔延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定位部、避让部和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分别与矩形晶片两端配合定位,避让部通过避让槽保持壁体与矩形晶片已抛光侧面之间的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其特征在于:定义拟加工圆形晶片的直径为D,该圆形晶片需要在已抛光侧面处保留的长度为W,第一定位部在上述侧壁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为L,则(D+1.5mm

W)/4≤L≤(D+1.5mm

W)/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防止工件已抛光侧面被破坏的游轮工装,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完全相同。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见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石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