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945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包括边梁组件以及后梁组件,设置在边梁组件上;过渡组件,设置在边梁组件上,且同时与后梁组件相连,过渡组件包括弯折板以及位于弯折板两侧的第一过渡板与第二过渡板,弯折板与第一过渡板以及第二过渡板一体成型,并形成弯折三角板结构;其三个侧面分别一体成型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边梁组件与所述后梁组件上。本申请通过设置位于后梁组件与边梁组件之间的过渡组件可以加强边梁组件与后梁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其刚性连接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且也不需要再通过增加边梁组件与后梁组件自身的厚度来增加稳固性,解决了上述结构的自身重量过重的技术问题,使得整车更为轻量化。化。化。

A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upper side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车辆来说碰撞安全性和操作稳定性是衡量车身构造质量的比较关键的指标,这就要求车身必须具有比较可靠连接强度及弯曲刚度;对于传统车型的结构,上边梁腔体与横梁腔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会直接影响整车的扭转刚度。
[000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示出了D柱内板与后侧围上板,D柱内板与后侧围上板是直角连接,对于整车扭转刚度来说,直角连接处较容易变形,其多为整车扭转刚度的薄弱处,因此,需要对零件进行增加料厚,以提升扭转刚度。
[0004]由上述可知,直角连接由于没有过渡结构,容易发生变形,为了解决变形的问题,目前都是通过对零件进行增厚处理,但是随着零件的增厚,零件自身的重量也会增加,从而影响汽车整体的重量,且经过增重处理后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还是会发生变形。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边梁与后横梁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变形的技术问题。
[0007]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包括边梁组件以及
[0008]后梁组件,设置在所述边梁组件上;
[0009]过渡组件,设置在所述边梁组件上,且同时与所述后梁组件相连;
[0010]所述过渡组件包括弯折板以及位于弯折板两侧的第一过渡板与第二过渡板,所述弯折板与所述第一过渡板以及所述第二过渡板一体成型,并形成弯折三角板结构;其三个侧面分别一体成型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边梁组件与所述后梁组件上。
[0011]过渡组件首先与边梁组件以及后梁组件共同组成车架结构的一部分,现有技术中的传递路径是扭转力经由边梁组件传递到后梁组件上,而在本申请中通过增加的过渡组件使得在传递扭转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过渡组件进行传递,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传递扭转力的传递路径,从而分散边梁组件与后梁组件连接处的扭转力,因此,刚性连接的边梁组件与后梁组件则不易因为扭转力过大而产生变形;
[0012]过渡组件为一体成型的三角形结构,具体则是通过弯折板、第一过渡板与第二过渡板直接传递扭转力,从而缓解刚性连接的D柱内板与后围板之间的扭转力。而刚性连接的D柱内板与后围板之间有一定的角度,因此第二过渡板通过弯折板来使第二过渡板向朝向D柱内板与后围板连接处倾斜,从而减小整个三角形结构的占用面积。
[0013]通过上述可知,通过设置位于后梁组件与边梁组件之间的过渡组件可以加强边梁组件与后梁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其刚性连接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且也不需要再通过增加边梁组件与后梁组件自身的厚度来增加稳固性,解决了上述结构的自身重量过重的技术
问题,使得整车更为轻量化。
[0014]优选地,所述边梁组件包括后围板与位于所述后围板两侧的第一边沿板,所述后围板与所述第一边沿板一体成型;
[0015]所述后梁组件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且同时与所述第一边沿板相连,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且同时与所述后梁组件相连。
[0016]后围板作为边梁组件的主要组成件,其与后梁组件直接相连,但是其作为一个不规则件,通过第一边沿板可使后梁组件与过渡组件与后围板的边沿相贴合,使得整体的稳固性更好。
[0017]优选地,所述后梁组件包括D柱内板与位于所述D柱内板两侧的第二边沿板,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第二边沿板一体成型;
[0018]所述D柱内板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且同时与所述D柱内板相连。
[0019]与上述相同,D柱内板与后围板相互连接,而通过第一边沿板与第二边沿板使D柱内板与后围板之间的边沿可以相互贴合,同时使过渡组件与D柱内板的边沿相贴合,令整体的稳固性更好。
[0020]优选地,所述弯折三角板结构的其中一个角朝向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后围板的连接交叉线处。
[0021]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使得固定在D柱内板与后围板之间的呈三角形结构的过渡组件不会发生偏移,整体安装更为稳固。
[0022]优选地,每个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弯折三角板结构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向远离所述连接板方向延伸的翼板。。
[0023]翼板可以与上述的连接板一起与D柱内板以及后围板相抵接,从而使得整个过渡组件的稳固性更好。
[0024]优选地,所述第一边沿板远离所述后围板的一侧一体成型有翻折部,所述翻折部上开设有多个凹槽。
[0025]翻折部可使第一边沿板增加接触面积,使得D柱内板与后围板以及过渡结构连接更为稳定,而设置的多个凹槽使得翻折部呈锯齿状,由于该整体在组装后翻折部是呈水平的,因此需要在翻折部处留下与外部结构配合的凹槽。
[0026]优选地,其中两个所述翼板固定在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后围板上,同时与所述第一边沿板以及所述第二边沿板相连,另外一个所述翼板分别与所述翻折部以及所述第一边沿板相连。
[0027]由于D柱内板与后围板相连处有一定的角度,且边缘也为不规则状,因此通过翼板与第一边沿板以及第二边沿板相抵接可以实现该过渡组件的边缘与D柱内板以及后围板完全贴合,从而使得过渡组件的稳固性更好。
[0028]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板与所述第二过渡板均呈倾斜状,所述第二过渡板的倾斜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渡板的倾斜度。
[0029]第二过渡板远离弯折板的一端是与D柱以及后围板连接处相连的,第二过渡板越向连接处倾斜,整个过渡组件占用面积越小,因此需要使第二过渡板更为倾斜来使得整体占用面积不会过大。
[0030]优选地,所述弯折三角板结构和所述D柱内板以及所述后围板之间形成半封闭空腔。
[0031]在保证整体扭转性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整体的重量,从而减轻整车的重量。
[0032]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渡板上开设有定位通孔。
[0033]定位通孔也可叫做焊接过孔,使得在连接整个过渡组件时方便焊接并同时焊接准确。
[0034]综上,在进行安装时,通过翼板可以首先将整个过渡组件与D柱内板以及后围板紧密的贴合连接,从而保证安装的稳固性;而原本刚性连接的D柱内板与后围板在传递扭转力的过程中可通过呈三角形的过渡结构来分散扭转力,使部分扭转力经过渡结构传递,从而分散D柱内板与后围板连接处的扭转力,使得其不易因为扭转力过大而产生变形;且也不需要再通过增加D柱内板与后围板自身的厚度来增加稳固性,解决了上述结构的自身重量过重的技术问题,使得整车更为轻量化。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本技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边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梁组件以及后梁组件,设置在所述边梁组件上;过渡组件,设置在所述边梁组件上,且同时与所述后梁组件相连;所述过渡组件包括弯折板以及位于弯折板两侧的第一过渡板与第二过渡板,所述弯折板与所述第一过渡板以及所述第二过渡板一体成型,并形成弯折三角板结构;其三个侧面分别一体成型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固定在所述边梁组件与所述后梁组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边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组件包括后围板与位于所述后围板两侧的第一边沿板,所述后围板与所述第一边沿板一体成型;所述后梁组件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且同时与所述第一边沿板相连,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且同时与所述后梁组件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边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组件包括D柱内板与位于所述D柱内板两侧的第二边沿板,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第二边沿板一体成型;所述D柱内板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后围板上,且同时与所述D柱内板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边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三角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琦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