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6465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4:37
本申请涉及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涉及轧制变形设备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首端辊对以及末端辊对,首端辊对之间形成与钢板截面相同的初始孔,末端辊对之间形成与集装箱底侧梁截面相同的成形孔,首端辊对与末端辊对之间设置有变形辊组,变形辊组包括第一变形辊对,第一变形辊对之间形成第一变形孔,第一变形孔设置有与第二竖直部对应的第一倾斜段以及与第一倾斜部对应的第二倾斜段。本申请能够使得钢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降低了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梁的加工精度。梁的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


[0001]本申请涉及轧制变形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

技术介绍

[0002]集装箱底侧梁是应用在集装箱底部的一种承重梁,其作用为增加集装箱的结构强度。为了增加底侧梁的支撑强度,底侧梁的截面大多呈异型设置,因此集装箱的底侧梁大多由钢板轧制而成。
[0003]目前存在一种集装箱的底侧梁,参照图1,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部1001、第一水平部1002、第二竖直部1003、第二水平部1004、第一倾斜部1005、第三水平部1006、第二倾斜部1007、第四水平部1008以及第三竖直部1009。
[0004]目前,公告日为2018年01月02日,公告号为CN206824494U的中国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模具组,其包括第一道模具至第十六道模具;第一道模具至第十六模具均包括各自的上模和下模。通过调整模具的形状,也可以加工出上述的集装箱的底侧梁。
[0005]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碾压钢板的过程中,钢板是从其中一侧开始变形的,在变形过程中,钢板会受到平行于模具轴向的力,使钢板容易沿模具的轴向在上模与下模之间窜动,进而降低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降低钢板窜动的概率,进而提高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
[000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包括首端辊对以及末端辊对,所述首端辊对之间形成与钢板截面相同的初始孔,所述末端辊对之间形成与集装箱底侧梁截面相同的成形孔,所述首端辊对与所述末端辊对之间设置有变形辊组,所述变形辊组包括第一变形辊对,所述第一变形辊对之间形成第一变形孔,所述第一变形孔设置有与第二竖直部对应的第一倾斜段以及与第一倾斜部对应的第二倾斜段。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一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由于第一倾斜段与第二倾斜段分别位于钢板中轴线的两侧,使得钢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降低了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10]可选的,所述首端辊对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导向部,钢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抵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导向部的导向作用下,使钢板始终位于两个第一导向部之间,进一步降低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变形辊对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导向部,钢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
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部抵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一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第二导向部对钢板进行导向,在第一倾斜段与第二倾斜段施加给钢板的压力不均匀时,降低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14]可选的,所述变形辊组还包括第二变形辊对,所述第二变形辊对之间形成第二变形孔,所述第二变形孔设置有与第二竖直部对应的第三倾斜段以及与第二倾斜部对应的第四倾斜段,所述第三倾斜段的斜度大于所述第一倾斜段的斜度。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二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由于第三倾斜段与第四倾斜段分别位于钢板中轴线的两侧,使得钢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降低了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16]可选的,所述第二变形辊对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三导向部,钢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导向部抵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二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第三导向部对钢板进行导向,在第三倾斜段与第四倾斜段施加给钢板的压力不均匀时,降低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18]可选的,所述变形辊组还包括第三变形辊对,所述第三变形辊对之间形成第三变形孔,所述第三变形孔设置有与第二竖直部对应的第二竖直部成型段、与第一倾斜部对应的第一倾斜部成型段以及与第二倾斜部对应的第二倾斜部成型段。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三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使钢板上完全形成第二竖直部、第二水平部、第一倾斜部、第三水平部以及第二倾斜部,之后再对第一竖直部以及第三竖直部进行成型,降低了第一竖直部、第三竖直部成型时对第二竖直部、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成型造成的影响,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20]可选的,所述变形辊组还包括第四变形辊对,所述第四变形辊对之间形成第四变形孔,所述第四变形孔设置有与第一竖直部对应的第五倾斜段以及与第三竖直部对应的第六倾斜段。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四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由于第五倾斜段与第六倾斜段分别位于钢板中轴线的两侧,使得钢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降低了第二竖直部、第二水平部、第一倾斜部、第三水平部以及第二倾斜部再次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22]可选的,所述变形辊组还包括第五变形辊对,所述第五变形辊对之间形成第五变形孔,所述第五变形孔设置有与第一竖直部对应的第一反倾斜段以及与第三竖直部对应的第二反倾斜段。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第五变形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时,使第一竖直部以及第三竖直部发生过变形,之后使用末端辊对对钢板进行碾压变形,使钢板形成集装箱底侧梁的形状,如此形成的第一竖直部与第一水平部逐渐的垂直度、第三水平部与第三竖直部之间的垂直度较高,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通过第一变形辊对的设置,使得钢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降低了钢板沿自身的宽度方向发生窜动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26]通过第三变形辊对的设置,在对第一竖直部以及第三竖直部进行成型时,降低了第一竖直部、第三竖直部成型对第二竖直部、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成型造成的影响,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27]通过第四变形辊对的设置,使得钢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降低了第二竖直部、第二水平部、第一倾斜部、第三水平部以及第二倾斜部再次发生变形的概率,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0028]通过第五变形辊对的设置,使形成的第一竖直部与第一水平部逐渐的垂直度、第三水平部与第三竖直部之间的垂直度较高,提高了集装箱底侧梁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申请所要制作的集装箱底侧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首端辊对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变形辊对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变形辊对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首端辊对(100)以及末端辊对(800),所述首端辊对(100)之间形成与钢板截面相同的初始孔(110),所述末端辊对(800)之间形成与集装箱底侧梁截面相同的成形孔(810),所述首端辊对(100)与所述末端辊对(800)之间设置有变形辊组,所述变形辊组包括第一变形辊对(200),所述第一变形辊对(200)之间形成第一变形孔(210),所述第一变形孔(210)设置有与第二竖直部(1003)对应的第一倾斜段(221)以及与第一倾斜部(1005)对应的第二倾斜段(2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辊对(100)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20),钢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120)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辊对(200)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导向部(220),钢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部(220)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底侧梁的成型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辊组还包括第二变形辊对(300),所述第二变形辊对(300)之间形成第二变形孔(310),所述第二变形孔(310)设置有与第二竖直部(1003)对应的第三倾斜段(311)以及与第二倾斜部(1007)对应的第四倾斜段(312),所述第三倾斜段(3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毅岳昌强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金品轧辊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