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隔震缝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206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的一种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隔震缝构造,技术方案为:自动扶梯跨越隔震层;位于隔震层下部的下部结构形成扶梯基坑;自动扶梯的上端固定在位于隔震层上部的上部结构上;自动扶梯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缝;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盖在隔震缝上;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的一侧与下部结构滑动搭接,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的另一侧与倒T字搁置梁的顶面铰接;倒T字搁置梁放置在隔震缝内,且位于下部结构的扶梯基坑上;自动扶梯的下端固接在倒T字搁置梁的顶面;允许自动扶梯与倒T字搁置梁之间存在垂直于自动扶梯方向的一定位移。其解决了自动扶梯跨越隔震层时自动扶梯与周边土建构造之间隔震缝设置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隔震缝构造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隔震设计中的隔震缝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隔震缝的楼地面构造,作为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隔震设计中隔震区与非隔震区间的最为关键的楼地面连接节点,不仅要满足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平时的正常使用功能;满足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常规的温度变形及土建沉降;尤其需要在设计烈度范围内的较大型地震发生时,仍能有效保障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的正常使用以及震后快速维修。
[0003]目前,隔震设计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基于传统抗震理论的隔震缝的楼地面构造,仅能满足日常的温度变形及土建沉降,无法应对更大烈度的地震危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隔震技术的迫切要求;对于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隔震缝的楼地面构造的研究尤其如此,现有做法杂乱无章、缺陷明显,从而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和众多质量隐患。
[0004]隔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建筑隔震工程是通过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设置水平方向完全断开的隔震层,将建筑物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现有技术中,当自动扶梯穿越隔震层设置时,无法满足大烈度的抗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隔震缝构造,解决了自动扶梯跨越隔震层时自动扶梯与周边土建构造之间隔震缝设置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技术方案为:自动扶梯跨越隔震层;位于隔震层下部的下部结构在自动扶梯垂直投影面处下沉,形成扶梯基坑;自动扶梯的上端固定在位于隔震层上部的上部结构上;自动扶梯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缝;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盖在隔震缝上;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的一侧与下部结构滑动搭接,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的另一侧与倒T字搁置梁的顶面铰接;倒T字搁置梁放置在隔震缝内,且位于下部结构的扶梯基坑上;自动扶梯的下端固接在倒T字搁置梁的顶面。自动扶梯的下端通过单向长圆孔螺栓固定在所述倒T字搁置梁的顶面,单向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自动扶梯垂直。允许自动扶梯与倒T字搁置梁之间存在垂直于自动扶梯方向的一定位移。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当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发生平行于自动扶梯方向的相对位移时,上部结构、自动扶梯、倒T字搁置梁、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通过各自之间联系方式作为整体,与下部结构之间发生平行于自动扶梯方向的相对位移;当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发生垂
直于自动扶梯方向的相对位移时,上部结构和自动扶梯作为整体,与倒T字搁置梁通过单向长圆孔发生垂直于自动扶梯方向的相对位移。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与下部结构之间的滑动搭接允许二者之间发生一定水平方向的位移,并允许一定角度的起翘。上部结构包括不限于隔震层上方的土建楼板、结构等,下部结构包括不限于隔震层下方的土建楼板、结构、自动扶梯基坑等。
[000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倒T字搁置梁的上端与下部结构之间的水平间距为计算所需隔震距离;倒T字搁置梁的下端与下部结构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小于计算所需隔震距离。以确保发生平行于自动扶梯方向的位移时,倒T字搁置梁有足够的滑动空间。
[000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多个自动扶梯并列布置且留有间距,仅平行于自动扶梯行进方向处设置隔震缝,隔震缝单向布置。垂直于自动扶梯方向的位移通过单向长圆孔提供的位移量以及自动扶梯之间的空隙解决,故不需要设置垂直于自动扶梯方向的隔震缝。
[0010]本技术为了充分保障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隔震缝的楼地面安全,适应各种复杂地面条件,既满足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平时的正常使用功能,又在设计烈度范围内的较大型地震发生时仍有效保障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的正常使用以及震后快速维修;同时具备通用性、标准化、模块化的优点。其突破传统的隔震缝楼地面构造设计思路,采用新型构造理念,使之具备更适用、更有效、更便捷的特点。它不仅适用于各类建筑物中跨越隔震层的自动扶梯隔震设计,也适用于跨越隔震缝的自动扶梯隔震设计。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2]通用性强、适用性好: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倒T字搁置梁及其单向长圆孔螺栓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当自动扶梯宽度、组数发生变化时,只需相应增减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倒T字搁置梁及单向长圆孔螺栓。一种组件,可适用于各种长度、宽度、材料、角度的连接,以实现自动扶梯与周边楼地面隔震缝的安全使用。
[0013]安装工艺性好:可以预制,也可以根据施工要求现场加工,可在无电的环境下正常施工,安装调节劳动强度低、效率高,完成面平整。
[0014]抗震性好:在基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采用螺栓、铰接、搭接形式,具备一定的柔性变形能力,满足日常使用;而在地震变形位移较大时不会被破坏,保障安全。
[0015]制作和维护成本低:采用适宜性技术,不使用高精构件及工艺,有利于降低成本,降低维护强度和难度,有利于成品保护和现场施工及安全管理。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构造的顶视平面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构造的正视立面图。
[0018]图3是本技术构造的三维模拟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中隔震缝详图。
[0020]图中的构件标号为:面层1;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2;滑动钢制构件3;铰接钢制构件4;钢板销铰节点5;倒T字搁置梁6;自动扶梯7;钢板8;单向长圆孔螺栓9;下部结构10;隔震缝11;计算所需隔震距离A;水平间距B。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将自动扶梯7、倒T字搁置梁6及其单向长圆孔螺栓9、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2通过互相联系的作用构成一套组件,并设置于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场地隔震缝的路径位置上,起到自动扶梯两端隔震层与非隔震层两者之间的力学联系作用。各个构件元素的精确组合使得整个组件具有X、Y、Z三维方向的线位移和角位移能力,所以能够吸收附着结构的形位误差。由于它的调节功能强大、转接结构通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内自动扶梯及其周边隔震缝构造,在其特征在于:自动扶梯(7)跨越隔震层;位于所述隔震层下部的下部结构(10)在所述自动扶梯(7)垂直投影面处下沉,形成扶梯基坑;所述自动扶梯(7)的上端固定在位于所述隔震层上部的上部结构上;所述自动扶梯(7)的下端与所述下部结构(10)之间设置隔震缝(11);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2)盖在所述隔震缝(11)上;所述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2)的一侧与所述下部结构(10)滑动搭接,所述土建楼地面隔震盖板(2)的另一侧与倒T字搁置梁(6)的顶面铰接;所述倒T字搁置梁(6)放置在所述隔震缝(11)内,且位于所述下部结构(10)的所述扶梯基坑上;所述自动扶梯(7)的下端固接在所述倒T字搁置梁(6)的顶面;所述自动扶梯(7)的下端通过单向长圆孔螺栓(9)固定在所述倒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祥周健申世明汪泽宇王瑞峰龚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